目腦節

目腦節

目腦,又稱“總戈”,景頗族語意為“大夥跳舞”。亦作“目腦腦”、“木鬧”、“木腦鬧”。每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正月舉行,為期兩三天。節日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舉行目腦活動的廣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目腦節
  • 別稱:總戈”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
  • 節日起源:鳥類舞蹈的傳說
  • 節日活動:大夥跳舞
  • 設定時間:為期兩三天
簡介,傳說,記載,意義,

簡介

景頗族目腦節
廣場中心豎立兩根高約20米的目腦柱,懸掛兩把象徵撓勇堅強的大刀,旁豎木板,掛橫匣,繪彩畫。又建高台,掛樂器。人們在場上歡跳目腦舞。目腦舞由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領頭,老人頭上戴著美麗的孔雀羽帽,手申揮舞摺摺閃光的長刀,人們踩著象腳鼓點和用"商比"(竹管樂器)伴奏的節拍,邊歌邊舞。舞步剛健,變換有序,在歌舞聲中還伴隨以"喔啦!喔啦!"的歡呼聲,聲震遍野!使整個舞蹈充滿了粗擴、雄渾的氣氛。
關於跳目腦,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據說古時候只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腦。有一次太陽派使者到地球來邀請萬物參加他舉辦的大型目腦盛會。地球上派了雀鳥參加。雀鳥返回地球後,推選孔雀帶頭舉行了地球上的第一次目腦。結果,被景頗族的祖先勝臘娃貢扎和他的妻子看見了,他們為百鳥熱情優美的舞蹈所陶醉,不由自主地也跳了起來,並將舞蹈的姿態、步伐和形式,深深地記在腦海里。回到寨子後,舉行了景頗人第一次目腦。學會跳目腦的景頗人變得更加聰明、勇敢、更加團結友愛。 因而景頗人與目腦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並把它作為本民族傳統的盛大節日來紀念。從此以後,目腦就成為景頗族民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說

根據目腦起源於鳥類舞蹈的傳說,在柱檔兩端設木刻犀鳥孔雀各一隻。柱前立活竹高竿,表示生命常青。上方掛有橫匾,匾上畫有傳說是景頗族發源地的喜馬拉雅山。兩旁搭有高台,意思是放眼遠處,展望未來。下放大皮鼓及鋩鑼等樂器。外層圍以竹籬笆,歡慶的人群就圍繞這箇中心跳舞。先是鼓樂齊奏,接著一隊婦女頭頂花籃進入會場。這時禮炮齊鳴,歡聲四起,來自各地的景頗族,互相贈物敬酒,翩翩起舞。男子多手執長刀或橫挎象腳鼓,女子持手絹、紗巾、花扇、樹葉等物,在兩位頭戴孔雀羽帽的老人引導下,應著鑼鼓旋律,列隊繞場邊歌邊舞,一般要跳兩天兩夜。(見彩圖)每逢大型目腦,鄰縣的景頗族和當地其他民族都來參加。
目腦節目腦節

記載

歷史上,目腦節祭典由山官主持,一般是四、五年舉行一次。山官為顯示其威望和權勢,強使轄區內所有百姓參加祭典,並以村寨為單位奉送祭品。每次祭典殺牛十幾頭至幾十頭,耗用糧食數千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擯棄目腦節的宗教含義,革除其浪費舊習,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歌舞演出,商業部門增加商品供應,豐富了節日的內容,使其成為當地各民族的新春聯歡盛會。
在國外,緬甸的克欽人也有舉行目腦盛會的習俗。

意義

實際上,目腦全稱是“木代目腦”。“木代”指的是一種善鬼,而“木代目腦”就是一種民族祭祀(祭鬼)活動。主持祭典的祭司稱“齋瓦”。在他的演唱詞中這樣一段內容,告訴了人們目腦的另一來歷:天地形成後,太陽出來的地方豎起了目腦樁;月亮出來的地方圍起了目腦場,天上的目腦舞就在太陽宮裡舉行。參加過太陽宮中舉行的目腦會的鳥返回大地後,邀同類全體來到一個叫“康星央枯”的地方,吃那裡一株黃果樹上結的黃果,同時還學著太陽宮中的情形舉行了鳥類的目腦。人類也從鳥類那裡學會了目腦。只要跳目腦,人們就有吃不完的白米、紅米,有數不清的雞、豬和牛,金銀門也就打開了。
目腦節採取的是集體過節的形式,屆時,人們彩衣盛服,共同趕往舉行目腦的地方,參加那裡舉行的盛大的目舞。在舉行目腦時,齋瓦要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目腦齋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