盪腔鑼鼓

盪腔鑼鼓

盪腔鑼鼓的樂器有三吹七打10種。三吹即:長號、兩隻鎖吶;七打即:鑼、鈸、鼓、馬鑼、車官(小鈸)、小鑼、鐺鑼。表演時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屬紅安地方流傳最廣的一種傳統文藝表演形式,當時全縣表演班子不下百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盪腔鑼鼓
  • 樂器:三吹七打10種
  • 傳入時間:元朝
  • 現狀:瀕臨滅絕
起源,現狀,

起源

一、源遠流長:初步認定系元朝由蒙古人傳入紅安,流傳至今。
二、表演形式有別於任何地方的吹打樂:大鑼、大鼓、大鈸、長號伴隨10名男子漢邊吹邊打邊唱,氣勢雄渾、其唱詞描述古代戰場的居多。描述民間生活的也最俱紅安山區的生活區氣息。
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唱詞的格律多屬樂府詞牌及宋、元朗讀詞牌如“清平樂”、“風入松”、“水龍吟”等等,其內容及宮廷、民間生活方方面面,各種場合都有專用曲目:如祭祀的有《大朝賀》,新婚的有《畫眉席》、慶壽的有《壽筵開》等;其曲譜凝聚了古典音樂五聲音階的精華,它先於中國戲曲數百年,而如今的京劇、漢劇、楚劇所用的吹奏、打擊樂曲譜都可從此盪腔鑼鼓中找到它的先天。
四、含有極高的人文歷史方面的研究價值,如蒙人入主中原、定居紅安繁衍子孫對將軍縣——紅安文化影響等等。

現狀

盪腔鑼鼓瀕臨滅絕,據初步調查,當今能全套表演的班子只剩下4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