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的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天聰年間,距21世紀初約380多年,主要分布在江門市蓬江區。盧藝鹿角椅採用12至20年以上自然脫落的馬鹿角和紅木為原材料,加上獨創的勾榫技術和改良的工具,採取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通過雕、嵌、卯、磨等工藝手段製作而成。

2017年6月26日,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6月26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蓬江區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鹿角椅製作技藝起源於清朝天聰年間,距21世紀初約380多年。根據史籍《滿文老檔》(滿文)和《清太宗實錄》、《滿洲實錄》記載,大金天聰五年(1631年)8月28日,大凌河城戰役剛剛開始不久。是日,皇太極與侍衛親兵正駐紮於御營,當時,“有一大鹿,自東來”。但不知何故,大鹿置明金雙方激烈的戰鬥環境於不顧,躍過八旗兵挖掘的五尺多寬深壕,竟然直接奔入御營大帳。皇太極見狀,率左右親兵一擁而上,將大鹿砍殺,收穫了這份天賜之禮。女真人在外出狩獵、與敵交戰駐營期間,如果意外獲得走獸或飛禽,他們往往將之視為吉兆,所得獵物也會被視為上天恩賜的吉物。因此,皇太極將此大鹿之角當作吉祥之物帶回瀋陽,命工匠(工匠姓名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製成鹿角椅,以兆吉祥。
鹿角椅在乾隆年前後成為皇宮“家法”象徵。在北京故宮藏有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鹿角椅各一件。據《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2寶座》(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P540)記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鹿角椅椅背正中靠上部位嵌有象牙板一塊,板上刻乾隆御題詩一首:“獵獲八叉角,良工制椅能。由來無棄物,可以備時乘。詎是仙都遺,從思家法承。夔夔成椅側,棣棣慎居興。休斷形猶曲,豐尖柔足征。底須七寶飾,樸素審堪稱。乾隆壬午中秋御題”。另據《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2寶座》第517頁記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鹿角椅椅背刻有隸書乾隆御製詩:“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不敢坐兮恆敬仰,既知朴矣願捐妍。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從“詎是仙都遺,從思家法承”“神威詎止群藩讋、聖構應謀萬載綿”等詩句顯示,鹿角椅在乾隆以前已被作為炫耀祖上功業、教育後世子孫繼承傳統、代表“家法”的物件。
鹿角椅製作技藝從皇宮流入民間,盧藝技藝漸顯特色。由於鹿角椅具有明清古典家具的大氣、美觀,兼沾“皇氣”,被民間稱為“國角藝”,被時之官宦、工匠偷偷效仿。據盧金鴻(1945出生,72歲,江門市盧藝家具有限公司鹿角椅設計員、盧藝鹿角椅第三代傳承人)介紹,他的祖先盧榮公(已故,江門潮連盧氏第九代子嗣,約死於十七世紀末),當時客居瀋陽以木匠謀生,他痴迷木作,當時皇宮的鹿角椅製作技術流出民間,他偷師學藝後,但因避忌,並不是仿製完整的鹿角椅,而是利用鹿角椅的榫卯、膠合等技術製作、八仙桌、小板凳、燈具、筆架、支架、擺件等日常用品和裝飾品,後被舉報,盧榮公具簡稟陳:“萬歲恩威澤子身,日見毫角聽聖諭”,大概的意思是說,皇上的恩威不敢忘,每天見到一點點的鹿角都好像當面聽到了皇上的聖諭。皇上再沒有追究。盧家的製作技藝也漸顯特色並得到坊間公認,被行內稱為“盧藝”。

工藝特徵

(一)選角技法:角溝斷角齡。
因為馬鹿角自然脫落年齡在12—20年之間,不同角齡的硬度、角芯的鈣化度等角質水平差別較大,要配對相同或者相近角質的鹿角,就需要長期的摸索,積累經驗才能判斷。一般來說,在相近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下成長的馬鹿角,年齡越大,角溝越深,角溝深度一致,角齡就基本相同。
(二)造型技法:角形定椅勢。
一張鹿角椅的氣勢關鍵是由角形決定的。不同的角形,配以不同的木料和不同的雕飾,那整椅的美感、氣勢都會千差萬別。角形由角的走勢、褶彎、粗細、分叉排列、硬度等組成,不同的組合會形成雄健有力、傲據霸氣、柔和優美、柔剛並蓄、端莊大氣等不同的韻味和風格,這就需要製作者的藝術修為來判斷,再配以相應的木材、雕飾,依形施藝,才能凸顯椅勢。
(三)榫卯結構獨創技法:勾榫加固防損。
盧藝鹿角椅除了使用傳統榫卯技術外,還採取了獨特的技術加固防損。盧志江在製作鹿角椅的實踐中,發現鹿角與木材的連線因材質不同和氣候變化,會發生其榫卯接觸面出現微小縫隙,導致鹿角椅穩定性變差,如果使用頻繁,甚至會導致鹿角卯磨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自製勾榫斜銷進鹿角,增加了榫卯結合的角度,使勾榫和傳統榫卯一起形成多角度、多方向卯合,增加了牢固度,避免磨損的發生。
(四)防霉技法:皮筋膠防霉防損。
馬鹿角頭端在生長時因供養需要會留下微小的孔洞,在乾冷天氣下榫卯收縮,空氣就會從收縮的榫卯縫隙中進入孔洞,導致鹿角芯發霉。皮筋膠相當於一層保護膜,除了充當榫卯的緩衝帶防損外,還阻止空氣進入角芯,起到防霉防腐的作用。
(五)鑲嵌技法。
靠背板鑲嵌象牙古詩文主要技法有雕、裁、撮、鏟、嵌。“雕”就是把象牙雕成所需的字和雕刻落款印章,“裁”就是把雕件裁成組件,“撮”就是把組件組裝粘合一起,調整字型的整體效果,“鏟”就是在要鑲嵌的板面上剷出槽線,“嵌”就是把字放進槽線粘合併平整。

工藝流程

(一)選料
1.選角和配對
選角和配對是製作鹿角椅的基礎,一張鹿角椅要使用6對馬鹿角,其中扶手1對,靠背1對,椅腳2對,腳踏2對,對扶手、靠背、腳踏的鹿角要求各不相同,比較嚴格。
(1)挑選一對較好的扶手馬鹿角靠緣分。要求馬鹿年齡在12到20年,雄性,自然脫落角,角長1米以上,夠粗壯,每隻角6分叉或9分叉(9分叉較好,6、9符合傳統六六大順和長長久久的寓意),順向排列,對稱。靠角尖必須3分叉並均勻排列。整角的中間要有一個明顯的20°左右的褶角彎度,這個彎度才符合兩手放在扶手上的舒張度,也凸顯出整椅的主次和層次感。扶手鹿角選材十分艱難:除了要年齡長、夠粗壯、對稱、分叉數符合吉數、彎度適中外,還要是自然脫落的。馬鹿長到12年左右鹿角就開始自然脫落,但不是一對角同時脫落的,脫了一隻,另一隻一般在10天內脫落,時間和地點不一致,就要隨時跟蹤其行蹤了。此外,馬鹿在成長中嬉戲、抵禦敵害、求偶等情況下都會發生頂撞、角斗行為,導致鹿角受損、變形,增加了配對的難度。所以說,尋找、配對到一對相對完美的扶手鹿角只能靠緣分。
(2)靠背鹿角的挑選要體現霸氣和包容。靠角尖的第二分叉要長、直、壯,這樣兩角卯合在扶手後形成沖天而起的霸氣局勢。中部分叉要與角尖二分叉順向,夠長有力,彎度小於扶手角彎度10°左右,使整椅呈現包容的格局,以符中國人講求內斂包容的傳統人文文化。
(3)椅腳鹿角的挑選要注重承重和體現穩重感。角頭部第一和第二分叉要粗壯、內彎,分叉45°傾斜往外,這樣和上座搭配起來才有穩重感。
(4)腳踏鹿角的挑選要體現細勻。選用5年左右的鹿角,注重細勻和左右對稱。
2.選木
因鹿角椅是木料和角質對接,要選取硬度相應的木材作為配料,以減少乾濕冷熱造成的變形、收縮、膨脹等影響,以高端紅木如海南黃花梨、印度小葉紫檀、寮國大紅酸枝等硬質名貴木料為佳。
(二)設計
1.造型設計
盧藝鹿角椅設計在遵循依形施藝的基層上,還遵循祖輩傳下的設計口訣:“九五尊顯皇庭,三車足始矩角,角無規圓曲度,樹無格連理枝,榫無隙車峰岳,禮無誠魯斧落”。原意是:鹿角椅是皇帝御用之物,顯示的是皇宮氣派,要等到學識豐富才可以開始思量角藝,鹿角沒有固定的形狀但(製作鹿角椅)需要一定的形狀,要靠形狀來定奪(設計),木材沒有規格,但要(與鹿角質地、椅子風格等)好像連理枝一樣相符,榫卯結構要做到沒有縫隙可以承載山嶽的重量那么精密,(鹿角椅製成後)要誠心行請魯班之禮否則魯班祖師會責怪。
2.榫卯設計
榫卯設計比較重要的是精密度。鹿角椅全部用榫卯組合構件,榫卯結構主要是傳統的鍥釘榫、格肩榫、平肩榫、雙榫、夾頭榫等,為了使到鹿角與木材這兩種不同材質的結合更緊密牢固,盧藝自創了勾榫,增加榫卯結構的連線角度。
3.裝飾設計
裝飾圖案主要是福祿壽祥的傳統代表圖案,有蝠、鹿、桃、鶴、祥雲、虎頭、龍頭等。靠背板飾以牙雕古詩文(一般是乾隆御提詩)。
(三)製作
1.剔角
對原生鹿角表皮進行清理和打磨叫剔角。馬鹿有很多油污、泥垢等雜物殘留在鹿角的表面凹槽里,需要清理,但不能使用化學藥品清理以免對角質造成破壞。首先用竹刷反覆踢刷表皮,去掉浮漬,然後用醋水(食用醋1:50兌水)泡浸三天,軟化硬污漬後再刷,然後用大挖刀、小挖刀、挑刀、勾刀、刨刀來慢慢的捅、刮、勾、挑,直至把污漬都清除。清理完污漬後用細嫩砂子打磨(不能用粗砂紙以免傷害鹿角的稜角)使鹿角達到光滑透亮的效果。
2.熬皮筋膠
盧藝鹿角椅製作使用“皮筋膠”作為粘合劑,加固角質與木材的融合、填充結合部位的空隙以阻止空氣從鹿角頂部角質稀蔬處進入鹿角芯而腐臭、充當兩種不同材質不同熱脹冷縮度的緩衝帶。制膠的原料是鹿皮和鹿筋。先將原料“漂水”去脂(慢火煮開三分鐘,換水再煮,反覆多次,至水中無油星為止),再用炭火文火熬制八小時左右,至稀爛成糊以木棍挑起成條狀但懸而不滴為止,用純生漆調配成膠。
3.開料制榫
(1)開料
鹿角開料:將配對好的鹿角以對稱為基準進行裁料。頭端不裁,以免破壞角質的封閉性。扶手高度以頭部和角尖中間轉彎的部位為基礎,角尖方向的幾個分叉部位的鹿角基本持平,兩扶手的三個左角角尖位置和三個右角角尖的位置以2個平衡的距離在木板上定好位決定椅子的長度。做好6個角尖位置記號,記好每個角尖的高度。以兩扶手六個角尖分叉的形狀在木板上位置來畫出海棠形狀的面框,得到的尺寸就是椅子的大小。
定高度:選擇面框與扶手的高度。以35cm為基礎,六個角尖位置以面框上升10cm高畫出平衡線,鋸掉線下3.5cm以下的角尖。
裁形:將兩角頭端按其作用鋸成相稱的形狀。如椅腳鹿角頭端需微斜著地,就將該端鋸成微斜面,以增加著地接觸面。配對的鹿角尾和分叉尾端鋸成相同的長度。
木料開料:挑選好木材後按設計圖紙裁為相應的規格。
(2)制榫
按照設計好的圖紙畫出椅面方模板,開出兩條面方、三條穿帶、一片面板後開始製作榫卯。扶手後四個鹿角分叉每個角與椅面中間用圓柱連線,下端用木勾榫和椅面固定,上端按接觸的鹿角尖大小在圓柱上開孔,用勾榫固定在圓柱上。每個圓柱之間用直形或彎形接連。靠背兩個鹿角中間用按定形的尺寸分三格,用兩條方榫卯接,空格用進槽工藝框在兩條靠背中間。
4.雕飾
盧藝鹿角椅一般在木料構件上製作吉祥圖案作為裝飾,以福祿壽喜財寓意為主,加以虎頭龍頭圖案,講究形意結合,形以實用為主,意以吉祥為主。主要技法有鑲、嵌、雕、鏤、描。鹿角件上一般不另加圖案,而是將鹿角的硬、彎、直、溝等自然形態通過上蠟、打磨等工藝突出其雄壯、力量、弧度等,體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韻味,使木料上精工細作的裝飾與鹿角的自然形態美揉和在一起,達到簡繁協調、鬼斧神工相得益彰的效果。
盧藝鹿角椅頂部用木材製作成如意頭,中間雕蝙蝠圖案,寓意納福,靠背板上端飾以五福,下端飾以祥雲,下端左右兩側飾以五福回應上端,扶手鹿角末端雕成壽桃寓意長壽,以連線扶手鹿角分叉。
5.鑲嵌詩文
把古詩文或題字用象牙鑲嵌在靠背板上,一般鑲嵌乾隆的御提詩文。整個鑲嵌詩文要求有較高的藝術,字型模仿乾隆真跡,講求謀篇布局,體現書法藝術的魅力。先把象牙開出0.5cm厚的牙片,按靠背板的大小寫出詩文貼在牙片上,用細鋼絲鋸鋸出每個字。再在靠背板上貼上詩文,按字型形狀鑼0.3cm深的槽,再用皮筋膠把每一個象牙字鑲嵌在槽中。因象牙禁止交易,現採用牛骨、金銀等物代替之。
6.卯合
把做好的6對鹿角、如意頭、靠背板、座板、踏腳等組裝起來叫卯合。卯合前要檢查榫卯件的尺寸是否符合、鹿角銜接部位是否清理乾淨,然後在鹿角銜接部位塗抹皮筋膠,待皮筋膠半乾後再拼裝。卯合講究順序,要從下到上,從裡到外。卯合還要遵循“初卯九分”的要求,即先不要把榫卯完全卯合,只卯合到90%,以便下一步的校角。
7.校角
校角包括校正鹿角椅整體的平穩和鹿角的角度。初卯時,要把椅子放置在乾淨平整的平面上,初卯後,審視整椅的平穩狀況,或藉助工具檢測各構件的角度,加以調整。鹿角的角度很講究,既要符合美觀更要符合人體生理結構,扶手要向下傾斜25°,兩扶手要圍成35°的彎度。靠背鹿角自下向上呈5°微微向上收,使向上的分叉和角尾有蓄力向上的韻味。椅腳鹿角8°外拐,既取四平八穩的意思,也使整椅平穩的觀感更強。
8.打磨
(1)鹿角打磨。將清理完污漬的鹿角用細嫩的沙子打磨光滑。打磨要避免損傷角質。
(2)木料構件打磨。在開料和雕飾後先用不同的刮刀把木材表面刮順,然後用不同型號的砂紙打磨至光潔圓潤。先用120#砂紙打透,後用180#、240#、320#、400#、600#、800#至3000#,至少打磨10多趟。打800#以上的砂紙要結合水磨。
9.揉臘
鹿角揉臘在打磨後期工序進行。待鹿角打磨到接近需要時,用臘在鹿角表面用力擦拭,將臘質融進鹿角縫隙後,再打磨,反覆多次,直至光滑。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鹿角椅起源於清朝皇太極,清朝統治者入關前以遊牧狩獵為主,被稱作“馬背上的民族”,他們驍勇善戰,擅長騎射,入關後為鞏固統治地位,恪守“以弓矢定天下”的民族經驗,長期舉行木蘭秋獮,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哨鹿”方式合圍獵鹿,清帝屢屢以所獲鹿角製成鹿角椅,既炫耀自己謹遵祖制之功,又將其作為教育後代的教具。可見,鹿角椅的製作,始終充滿著強烈的民族、政治、軍事色彩。
文化價值
鹿角椅雖說是按明式圈椅的結構造型製作而成,卻體現了滿族遊牧民族豪爽粗獷的氣質,它與源於漢文化、具有文人氣質的明式圈椅有著明顯的風格,對於研究滿漢兩種文化如何交融結合具有很高的價值。
收藏價值
局限於鹿角選料嚴格,鹿角稀少,鹿角椅非主流器具,加上所用木料珍貴,又製作精良,造型獨特,兼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政治和軍事信息量大,具有鑑賞和收藏價值。
科學價值
鹿角椅開創了動、植物材料揉合使用的路子,還融進了書法藝術和現代審美需求,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具有科學的借鑑意義。

傳承狀況

由於製作成本昂貴和技藝複雜,鹿角椅無法實現機械化批量生產,鹿角椅製作技藝的傳承瀕危。首先是家具行業的迅猛發展,機械化流水生產的經濟效益更快更高,對費時、費神的傳統技藝的衝擊巨大。其次是儘管馬鹿已經實現人工飼養,但因為經濟效益不高,業主一般不會養到10年以上,合符技藝要求的鹿角比較稀少。再次是因鹿角椅製作的選角、配對、設計、製作等技藝對文化藝術素養的要求較高,很多技藝要領需學藝者在長期的實踐中融會貫通,需具備工匠恆心才能掌握和提高,導致學藝周期長,學藝者無法堅持下去。

傳承人物

盧志江男,1976年8月生,盧氏鹿角椅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2018年8月入選為江門市級第五批代表性傳承人。盧志江得到父親盧金鴻的傳藝,又自學工藝美術專業理論和知識,鑽研工藝美術的相關標準、規程、法規,了解業內的新技術發展狀況,推陳出新,利用傳統榫卯技藝獨創勾榫加固防損技術,完善和改良傳統剔角工具,形成了質樸厚實、融古匯今、簡繁得體的設計風格,將鹿角椅製作提到一個新的技術層面,為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奉獻。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傳承人盧志江

保護措施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傳承人盧志江通過展覽、展示、培訓、講座等方式宣傳推廣傳統技藝,使這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和光大。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5月,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傳承人盧志江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對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進行的詳細介紹。
2019年,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民間工藝精品展中展出。
重要展示
2021年,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在《非遺江門行》第二十三期《巧奪天工的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中播出。
榮譽表彰
2016年5月,盧藝鹿角椅作品《福祿壽鹿角椅》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盧藝鹿角椅製作技藝
盧藝鹿角椅作品《福祿壽鹿角椅》
2016年7月,盧藝鹿角椅作品《福祿壽鹿角椅》入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工藝美術館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並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