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庸

盧庸(?—1219),字子憲,豐潤(今屬河北)人。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進士。累官鳳翔治中,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1213),改陝西路按察副使。西夏人犯邊,盧庸守平涼城,圍城十一月,守備有方,城賴以安。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改定海軍節度使。以病致仕。《全金詩》卷五一收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九二、《全金詩》卷五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庸
  • 別名:子憲,豐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
  • 逝世日期:1219年(興定三年)
  • 職業:官員(進士)
  • 代表作品:《金史·盧庸專》
簡介,生前經歷,

簡介

《金史·盧庸專》
盧庸,字子憲,薊州豐潤人。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唐州軍事判官,再調定平縣令。庸治舊堰,引涇水溉田,民賴其利。補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轉運副使,改中都戶籍判官。察廉,遷禮部主事,累官鳳翔治中。大安三年,征陝西屯田軍衛中都,以庸簽三司事,主兵食。至潞州,放還屯田軍,庸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改陝西按察副使。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粟,團結土兵為備。
十一月,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庸矢盡,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貞祐二年,庸移書陝西行省仆散端,大概謂慶陽、平涼、德順陝西重地,長安以西邠為厄塞,當重兵屯守。詔賞平涼功,庸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三年,詔諸道按察司講究防秋,庸陳便宜曰:“自?延至積石,雖多溝坂,無長河大山為之禁止,恃弓箭手以禦侮,其人皆剛猛善斗,熟於地利,夏人畏之。向者徙屯他所,夏人即時犯邊,此近年深患也。人情樂土,且耕且戰,緩急將自奮。”又曰:“防秋之際,宜先清野。”又曰:“掌軍之官不宜臨時易代,兵家所忌,將非其人,屢代何益?”無何,有言庸老不勝任者,即罷之。未幾,改定海軍節度使,山東亂,不能赴,按察司劾之,當奪兩官,審理官直之。庸以病請求醫藥,遂致仕。興定三年,卒。

生前經歷

之初,調任唐州軍事判官,後再調定平縣令。到任後,盧庸注重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引徑河之水灌溉農田,老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因政績突出,補尚書令史。後歷任南京轉運副史、中都戶籍判官察廉、禮部主事、鳳翔路治中。大安三年(1211年),朝廷徵召陝西屯田軍守衛中都大興府,盧庸負責軍糧供應等軍中保障事宜。完成使命後,改任乾州刺史,接著入朝為吏部郎中。至寧元年(1213年),調任陝西按察副史。期間,夏人入侵,盧庸組織軍民修繕平涼城池,屯積糧草,團結民眾兵丁,做好迎敵準備。同年11月,夏兵"掠鎮戎陷徑邢",圍困攻打平涼城。盧庸帶領軍民奮勇反擊,頑強戰鬥,保衛城池。城裡的箭射完了,他就招募人們拾取夏軍射入城中的。他還從府庫中拿出銀兩稿賞作戰有功的人,人們都願死力報效。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退了入侵的敵人,保住了平涼城。貞佑二年(1214年),朝廷頒詔賞平涼守衛之功,盧庸官升四級,任按察轉運使。貞佑三年(1215年),詔命各道按察司研究秋季防務。盧庸分析形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自娜延至積石雖多溝溝坎坎,但沒有高山大河為禁止,主要應發揮好弓箭的作用。這些地方的人們剛猛善斗,又占地利,夏兵很懼怕他們。過去遷移他們到別處屯田,夏人則乘機入侵,一旦敵人入侵就會人人奮勇,他又說,防秋應該及時收割。同時帶兵的人不應該隨時變動,那是兵家大忌。他的這些主張對於抵禦夏人入侵,保護秋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久,盧庸改任定海節度使。當時,山東戰事告急,按察司以其不能及時救援彈勃他。經過調查,審理官弄清了實際情況,分清了責任,盧庸得免。經過此事的打擊,他心灰意冷,以年老多病需要醫治為由,致仕歸鄉。
興定三年(1219年)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