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山岩畫,位於海西州天峻縣江河鄉盧山山丘上,生動地反映了古老的柴達木文化,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山岩畫
- 地理位置:海西州天峻縣江河鄉盧山山丘上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類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簡介,岩畫特色,藝術技法,
文物簡介
盧山岩畫位於海西州天峻縣江河鄉盧山山丘上,此距江河鄉政府約8公里。山丘位於江河右岸,海拔3800米,相對高度約40米。山丘南部地勢開闊,水草豐美,岩畫散布于山丘,在南山坡上有平面的30多塊花崗閃長粉岩上。單獨的、不相連的有面的岩石,即為一區,共31區。最大的為第一區,岩畫約30平方米,畫面約20平方米,上面有158個個體形象。最小的岩畫僅數厘米,其畫面僅一動物。畫面描繪的主要內容有動物(主要以牛、馬、鹿、鷹、豹子、狗為主,牛最多,鹿次之)、狩獵、戰爭、生殖及藏文字等。鑿畫於魏晉--隋唐時期(上限)、吐蕃時期(下限)或晚唐時期。打制技法分為垂直打擊法和陰線輪廓勾勒後加以磨光法兩種。1985年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協同進行調查研究。1986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盧山岩畫位於海西州天峻縣江河鄉盧山山丘上。山丘南部地勢開闊,水草豐美,岩畫散布于山丘,共31區。
另在天峻縣魯芒溝內約4公里的東山根,也發現有三處不同形態的獸類岩畫。整個場面以寫實手法反映了高原動物群居生息的場面,作岩畫時間在佛教盛行於當地的元明清代。
岩畫特色
製作技法精緻,繪製風格獨特,表現內容廣泛,包括動物、人物、狩獵、放牧、植物、舞蹈以及性愛等方面的內容。畫面上的動物神態靈活,生動逼真,有飛禽,有走獸,更多的是馬牛羊等家畜。射獵圖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古代先民的狩獵生活。
岩畫中的生殖圖,採用象徵手法,寓意深刻,是青海岩畫中的珍品,其表現了刺激性畜生產的巫術思維,也反映了吐蕃民族的文化觀念。
盧山岩畫有270幅個體形像,最大的為第一區,岩畫約30平方米,畫面約20平方米,上面有158個個體形象。最小的岩畫僅數厘米,其畫面僅一動物。畫面以動物,狩獵,戰爭,生殖和藏文字等為內容,其時代稍晚於野牛溝岩畫,鑿畫於魏晉-隋唐時期(上限)、吐蕃時期(下限)或晚唐時期。打制技法分為垂直打擊法和陰線輪廓勾勒後加以磨光法兩種。
動物以牛和鹿居多,牛的形態有被狩獵的牛和單獨靜態的牛,在製作中對小頭,大角,戶胛從藝術上作了誇張處理,突出了長形尾巴。對鹿角作了大膽誇張,枝叉打鑿得很精細狩獵畫面4幅,有車獵,單人獵圍獵等三種方式;戰爭畫面有2幅,兩人站立對身,腰懸箭囊,兩矢相連;生殖畫面一幅,男為側身,女為正面,突出了生殖器的部位。
藝術技法
盧山岩畫在內容上要比野牛溝岩畫豐富一些,如生殖、戰爭等場面。製作技法也不相同。其時代稍晚於野牛溝岩畫。盧山岩畫多為傾斜輪廓打擊法,而野牛溝岩畫則多為垂直通體打擊。盧山的傾斜輪廓打擊法往往施於與野牛溝相似的垂直通體打擊法之上,即盧山岩畫許多為兩期加工。或許由於時代稍晚一些,故在製作技法,繪製風格上,盧山岩畫都比野牛溝岩畫要精緻一些。
在盧山岩畫中,形象最多最集中的為一號岩畫,岩面面積約20米見方,其上有150多個形象。使人們頗感興趣的是車獵和生殖圖。車獵為雙轅位馬,人立車上,引弓如月。箭射向車後的野牛。為了形象地表達射獵的意圖,製作者將箭矢飛行的弧線也打鑿出來。
這幅圖打制精細,形象準確。畫面雖然有些漫漶不清,但其繪製意圖卻依然可以看得清楚。畫面一男一女。女的正面,雙腿微曲向兩邊分開。在兩腿之間、臀部下面,打鑿出一直徑約3厘米的圓點,以象徵女性生殖器;男的在女的左面,從側面繪製,生殖器很突出。緊接著男女圖的下面,有一條打製得很規範的曲線,兩邊分布有許多圓點。由於對男女生殖器的強調,故其交媾場面不易直接表現,而採用象徵性的符號(圓代表女性,曲線代表男性)的集合來表示。這種用符號來表現交媾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其它地方如內蒙陰山也有發現,即岩畫界所謂的“蹄印”或“漥穴”。這幅畫的意義在於使人們對吐蕃的某些文化觀念和觀念的表達方式有所了解。這裡的交媾,無疑帶有刺激牲畜生產的巫術意義;而符號象徵的表現方式,則使我們對如何理解所有岩畫形象有所啟示。如牛的製作者想表達的未必是牛的本身。或許借牛的形象來表達牛之外的抽象概念。人們在這幅畫中已經看到,製作者借“有形”的交媾,來表達“無形”的生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