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盧子樞泉聲咽危石圖 盧子樞泉聲咽危石圖](/img/e/964/cGcq5CM3gTZzIzN0MjYzIjNmVmNyIzM3cTNyQ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泉聲咽危石》圖,畫中款識所題“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出自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的著名詩篇《過香積寺》。步入晚年的王維在詩中描繪了深山、古木、雲峰、山徑、幽泉,以及映照在深蒼松林的淒冷日色。那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的意境,給人以遠離塵囂之感。這不僅是詩人對赴香積寺途中所見所聞之感受的細緻刻畫,更是其消極出世禪寂心境的真實寫照。一個“咽”字,生動地表現了流淌的泉水受山石阻擋,水流聲細小、低沉,仿佛在痛苦地幽咽;一個“冷”字,形象的概括了在陰冷環境下生長的青松密林受日光照射所呈現出的寒冷色調,尤顯詩人用字之奇絕。
作品賞析
畫中筆墨精細爽利,設色溫潤,較好地表現了山谷幽深曲折、春日明媚的美麗景色,充分顯示出畫家深厚的傳統功底,以及崇尚平淡恬靜的生活情趣。
盧子樞這幅作於1956年的小青綠山水畫,正是抓住了詩眼所在,將王維的“詩情”與自己的“畫意”巧妙融合,從而將觀者一步一步地引入詩者與畫者所共同企及的那種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作品以中景鋪排山林泉水景致,對山石、流水、草木進行細膩刻畫。重山的刻畫以工致的小披麻皴寫就,並施以不同筆觸的點苔,既“助山之蒼茫”更“顯墨之精彩”。泉水的刻畫為點題之筆。錯落堆積的山石間,一路奔向深潭的山泉在艱難地迂迴穿行,令人想起王維“泉聲咽危石”的詩句。近景中以勾水法寫就的潭水,動中有靜,不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仿佛置人於一種“鳥鳴山更幽”的境界之中。右下端筆觸較粗、顏色濃重的山石上挺立的兩株松樹與中景幽靜、杳無人煙的景色前後呼應,共同營造了一種淒涼冷寂的氛圍。散見於山間的林木畫法成熟,樹葉筆觸清晰,有勾有點、不同點葉法的運用,皆巧妙地表現出“咽”字與“冷”字的意味。設色方面,通幅以青綠配以赭石,多樹枝葉點染花青,只是中景一株小樹施以紅色,略顯搶眼。縱觀全畫可以感受到,畫家極力以其深厚的傳統功底營造一種冷寂、幽靜的氛圍,在體現古代繪畫詩畫相融特性的同時體現畫家所嚮往的一種沖淡、恬靜的自然之境。
作者簡介
盧子樞(1900-1978),原名沛森,又名沛霖,號“不蠹齋”主,東莞市虎門鎮盧屋人。精研國畫,尤工山水,善鑑賞兼長書法。其山水從四王入手,曆元季四大家,“上師董源,局勢雄厚,筆法濃淡黑白乾濕兼用,駸駸乎古,卓爾不群。”現有《盧子樞書畫集》《不蠹齋友人書札》《中國一代書畫名家盧子樞》等出版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