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叄,人稱“盧參公爺”,官授推官,贈承務郎,為南宋末期愛國大臣,後為國捐軀。
基本介紹
- 本名:盧叄
- 別稱:盧參公爺
- 所處時代:南宋末期
- 性別:男
忠魂英烈,鄉民建墓,擇地重建,
忠魂英烈
盧參,尊稱“盧參公爺”,官授推官,贈承務郎(州級文職佐官,正八品銜),南宋末期宋端宗兵敗南逃,一直被元兵追擊。愛國大臣文天祥、陸秀夫等領兵護駕至海陸豐一帶,但元兵輕騎大隊抵達赤岸河邊時,推官承務郎盧叄率其部下與敵血戰,掩護宋端宗及大臣度過赤岸河。因寡不敵眾,宋軍全部陣亡,為國捐軀,或被擄殺,或投水殉國,血洗沙場,屍拋赤岸河。
其後,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時是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張弘范抓獲。
鄉民建墓
戰爭結束後,當時汀洲鄉人民感其愛國忠烈,在赤岸河中打撈起來的愛國將領盧參,及其部下三十六員將士遺體埋葬於赤岸河西埔並建墓亭,以表彰其愛國精神。列墓一字排開,盧參墓居中,兩側兵墓連線,正中建一座四柱單層攢尖頂墓亭,刻曰:“丹心衛宋稷、英魂聯五嶺,忠骨埋西埔、節氣壯山河”。
近代,列墓及碑亭殘塌。一九八九年,鄰近汀州村民眾集資重建一座高達2米的六方柱硬山頂墓亭,內嵌《盧參公墓亭記》及捐資者名單。今盧參墓正中尚嵌有一方青石碑,自右至左直書陰刻:“乾隆拾年稟憲示準捐修三十六位,宋承務郎盧諱參公爺之墓,光緒十一年汀州約眾信等捐資重修”字樣。在赤岸渡古戰場南面的安東村畔,遺有一座重檐式廡殿頂灰沙亭墓,占地近300平方米,墓亭高3.2米,面寬2.3米,進深1.8米,造型頗具北派風格,無碑,鄉民相傳為宋將軍墓。(《海豐縣志—古蹟》)
擇地重建
此墓亭自宋末以來時壞時修,據碑文記載:每次修建都稟各個朝代州府衙門準建。一直保存至1959年時遭拆毀,直至1989年欣逢盛世太平年,我汀洲鄉人民及港澳同胞捐資重建盧參公墓亭。
現因2005年政府征地,需遷移擇地重建,經鄉中長老、鄉賢研究商議後呈報上級政府批准,遷移到汀洲轄區內石亭山重建。
《海豐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