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騷里

盤騷里,“歌客”(或稱“廣大”、“唱優”)的唱調與唱詞的統稱叫“盤騷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騷里
  • 別名:南道唱
由於它產生於“南道”地方,故亦稱“南道唱”。朝鮮朝中期以後,在南道地方特有的曲調基礎上,一“歌客”在一鼓手席地擊鼓伴奏下,立式演唱, 唱詞為敘事的“辭說”。“辭說”乃韻文唱詞,中間輔以科白。盤騷里是民俗藝術形式,是傳播較廣的曲藝形式之一。單指唱詞(“辭說”)為“劇歌”,它以文學形態被固定下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盤騷里劇本。盤騷里產生的年代,大約在眾多平民文化興盛起來的年代——朝鮮朝肅宗年間(1675~1720),著名傳統劇目有《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水宮歌》、《赤壁歌》、《卞江刷打令》、《裴裨將打令》、《雄雉打令》、《雍固執打令》、《江陵梅花歌》、《武叔——日字打令》、《假神仙打令》,統稱《盤騷里十二場》。後來,申在孝(1812~1884)改編了6個劇目:《春香歌》、《沈清歌》、《葫蘆打令》、《卞江刷打令》、《兔子打令》、《赤壁歌》,改編劇目的語言生動,生活氣息很濃。因此,“廣大”們後來都按申在孝的台本演唱。盤騷里的演唱時間視劇情長短而定,一般每場約2至4小時。演唱風格有“東便制”、“西便制”、“中古制”、“江山制”等多種流派。盤騷里在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風行於忠清道和全羅道。初期,演員自己以傳說、故事為底本改編劇本並譜曲,走村串鄉,於人眾處擇場而唱。劇本較能反映人民民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後來,這一藝術形式逐漸被封建貴族和地主豪紳所獨占,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唱詞趨於艱澀簡古,曲調變得綿軟柔弱。光武年間(1897~1907), 自圓覺社開館以後,受西方戲劇的影響,盤騷里以“唱劇”的形式被演唱到今天,但是,嚴格地講,盤騷里與唱劇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