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盤瓠傳說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南省瀘溪縣
-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 遺產編號:I-93
歷史淵源,傳說雛形,完整傳說,傳播演變,改造修飾,藝術特色,主要內容,表現形式,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傳說雛形
《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共十八卷,該書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大約是周、秦(始皇帝)之間的人所記述。《山海經》卷十二《海內北經》記述大禹在天宮的所見所聞,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犬封國曰大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柸食。有文馬,縞身未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這段古文,用白話文表述,是說大禹在神仙引領下遊歷天宮和大地河山,途中見到名叫大行伯的神人手持長戈。在他的東邊有個犬封國,又叫犬戎國,這裡的人長得模樣像狗。旁邊有一女子,正跪著捧上一杯酒食進奉她的丈夫。犬封國有馬,毛色純白,紅鬣,雙眼金光燦燦。這種馬叫吉星馬,騎乘它的人可長壽至千歲。這是漢文典籍中有關“長得象犬的人”的最早記述,成為後世“盤瓠傳說”的雛形。
完整傳說
到晉代,先有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公元276-324年)注釋《山海經》,寫《玄中記》說:“狗封氏者,高辛帝有美女,未嫁。犬戎為亂,帝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盤護,三月而殺犬戎,以其首來。帝以為不可訓民,乃妻以女,流之會稽二萬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封為狗民國。”
古代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等郡縣的夷人。他們用糝雜魚肉的食品,敲打著槽盤,唱著山歌,祭祀盤瓠祖先,這一習俗流傳至今。所以世人稱之為“赤髀橫裙、盤瓠子孫”。
傳播演變
漢晉之後,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范曄(398-445)集諸家之說而成《後漢書》,其中《南蠻傳》再次記述了“盤瓠傳說”。此後,“盤瓠”的故事大同小異地在中國南方瑤、苗、黎……等民族中流傳。瑤民祭祀盤王非常虔誠,人們的生死壽夭貧富,都歸盤王掌管。每逢旱災,一定要向盤王祈禱,並抬著盤王畫像遊行田間,巡視禾稼。部分瑤族的《遷徙榜牒》(又名《過山榜》)就載有盤瓠(或作槃瓠、盤護)傳說。苗族有《盤王書》,傳唱於苗民當中,說盤王是種種文物器用的創製者。
改造修飾
畲族自稱“山哈”。“哈”,畲語意為“客人”,“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注·見附錄)字讀音有二種,或讀“余”,或讀“奢”。《集韻》:“畲,火種也……”唐劉禹錫《竹枝詞》云:“長刀短笠去燒畲。”李商隱《贈田叟》詩有“燒畲曉映遠山色,伐樹暝傳深谷聲”之句。宋范成大《勞畲耕》云:“畲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注〕
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福建省文化局等單位派人組成了“福建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歷時三年,初步完成畲族社會歷史調查和《畲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的編寫工作。1979年,吸納了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杭州大學歷史系、浙江少數民族師範學校和畲族地區畲族幹部民眾寶貴意見後,在初稿的基礎上,補充修訂出版了《畲族簡史》一書。該書認定:畲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至遲在公元七世紀初,畲族就已經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但是,當初他們是否是當地的土著居民,抑或從別處遷徒而來?其定居時間最早可追溯到何時?這些問題囿於史料,尚難斷言或推測。根據前述《山海經》、《搜神記》、《後漢書》記載的“盤瓠傳說”,以及《畲族簡史》認定的史實,我有理由認為“盤瓠傳說”完全是漢人的創作,畲族人民後來才借用了“盤瓠傳說”,編纂了民族初祖的神話故事。
畲族的“盤瓠傳說”與《搜神記》的記載相當接近。主要的改造點,有變身封侯、帝王賜姓、撫徭券牒。
藝術特色
主要內容
相傳遠古時代,高辛帝王的女兒辛女與抗敵功臣、苗族英雄盤瓠私奔婚配,從京城來到沅水中游西岸蠻荒之地創建家園、繁衍生息。後來盤瓠不幸遭謀殺拋屍於沅水,辛女沿著沅水流域尋夫屍體,哭幹了淚水而氣絕化為一石屹立於沅水之濱,後人稱之“辛女岩”。湘西苗人尊辛女為“神母”、尊盤瓠為“神父”,並立“辛女庵”、“盤瓠廟”祭之。
表現形式
瀘溪作為盤瓠文化事象的發祥地,除了民間口頭傳說的故事外,大量的地貌實體,都與傳說相關聯,而且還保留著多種多樣的盤瓠崇拜的民俗事象和物態化的文化遺存。在瀘溪縣白沙鎮辛女村一帶,與神話傳說相關聯的盤瓠洞、盤瓠廟、辛女岩、辛女庵等地貌實體就有幾十處,這種現象全國罕見。作為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最初根植於農耕文化的土壤,逐漸演變成各種盤瓠崇拜的民俗事象,由神話傳說衍生出的民族學、宗教學、語言學、祭祀、舞蹈、醫藥和喪葬等文化事象在瀘溪廣為流傳。
傳承現狀
盤瓠與辛女的神話故事發源於瀘溪,流傳於各鄉村和梁家潭鄉、八什坪鄉、潭溪鎮、洗溪鎮等地,集中表現在白沙鎮的辛女村一帶。但作為盤瓠文化事象研討這一重大的國際性課題,因其流傳區域廣而深受專家學者的重視。盤瓠文化流布於我國的東南部及東南亞一帶。由於老一輩相繼謝世,能較全面知曉傳說故事的人已不多。盤瓠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六名,且這六位主要傳承人均來自瀘溪縣辛女村,由此看來,盤瓠傳說的影響力很受限制。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許多年輕人已經走出大山,在遠離故鄉的城市裡奔波,對於故鄉那些久遠的神話傳說早已失去了興趣,這使得盤瓠傳說的傳承更加的艱難。祭祀盤瓠和辛女,是瀘溪苗族最為隆重的活動,而老司,則是祭祀的主角,現在知曉跳香程式的老司所剩無幾,且年事已高,基本失去了表演的能力。
瀘溪縣僅張啟榮1人能夠獨立完成整套跳香祭祀儀式,跳香主持後繼乏人。張啟榮是近70歲的老人了,他除了將這門絕學教給了2個兒子外還利用大小節慶、婚嫁、喪葬以及自己組織的大型跳香活動等為民眾表演千餘場次,在苗寨培訓跳香人員50餘人。希望他們能繼承衣缽,把這項獨特的民間習俗和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傳承意義
盤瓠傳說的重要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價值
盤瓠與辛女神話傳說是發生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反映了人類原始社會由母系社會的對偶家庭階段向父系社會過渡的家庭特徵和社會性質。
流傳範圍廣,內容豐富,歷史上眾多的專家學者都孜孜不倦地研討,同時也成為國際上的研究課題。
二、民俗學價值
三、民族凝聚力
由於神話傳說產生於遠古時期,但由於它具有某種穩定性、傳承性、功用性特徵,使其內蘊的原始思維、原始觀點以及外在表現祭祀儀式、藝術形式等方面比較成熟而得以長期保留,世代相傳。作為一種歷史久遠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千百年來,一直是民族認同的基本標識,是維繫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