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莘夫

盛莘夫,地質學家、地層古生物學家。早年對於浙江等省的區域地質、地層和礦產調查有卓越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盛莘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地質學家、地層古生物學家
  • 出生地:浙江省奉化縣
  • 代表作品:《中國奧陶系劃分和對比》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新安江水庫、長江三峽等水電建設的工程地質勘察中做出重要成績。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研究及組織領導工作,對於奧陶紀地層及三葉蟲化石尤有精湛研究及獨特建樹,其所著《中國奧陶系劃分和對比》更具國際聲譽。

人物生平

盛莘夫,號國賢,生於1898年2月26 日。1911年,他國小畢業後,考入浙江慈谿縣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捐款興辦的錦堂中等農桑學校預科求學,從小打下了較深厚的日語根基。1912年,他轉杭州筧橋浙江農事試驗場附設農事講習所求學。1913年畢業,到餘杭縣北鄉杭北林牧公司工作,以後又在奉化縣雲峰林牧場、餘杭縣茂森農林公司、臨安縣安北造林場等單位工作,主要做培育樹苗等工作。
1924年,是他一生中事業的重要轉折點。他的姨父孫海環到杭州浙江省實業廳地質調查辦事處當主任,聘他去該處工作。他隨同留美歸來的地質學家朱庭祜到野外考察,對山山水水、岩石、礦物和化石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虛心向朱庭祜求教,朱也熱心輔導他,他邊工作,邊學習,進步很大,掌握了很多地質知識。
1929年,盛莘夫到杭州西湖博覽會博物館動物標本陳列室任管理員,同年他又任浙江省西湖博物館地質礦產組主任。從此他專心攻習地質,開始了其大半輩子的地質研究生涯。他於1932-1933年在北京大學地質系進修,主要學習了孫雲鑄教授等所講的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掌握了基礎知識和一整套工作方法。這期間,他做了大量的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發表了大量作品。特別是1934年發表了《浙江下奧陶紀之三葉蟲化石》專著,作為當時地層古生物學的權威系列叢刊——《中國古生物志》的乙種第3號第1冊出版,表明他當時已是一位很成熟的地層古生物學家了。
半路出家、自學成才的盛莘夫,很快就引起了地質界同仁的重視。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於1935年1月邀他到北平任該所調查員。同年9月,該所遷往南京,他任該所陳列館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該所代所長黃汲清率該所人員內遷長沙。盛莘夫暫留下,負責該所財產的轉移。同年12月13 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以“搜尋逃散兵”為名闖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大院騷擾。盛莘夫以一口流利的日語上前應付,嚴正聲明該地是學術機構,沒有軍事人員,避免了該所房屋、財產之更大損失。以後,他隨該所轉移到了重慶北碚。
盛莘夫在北碚為重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圖書館和陳列館作出了重大貢獻,又在大後方從事地質礦產調查,取得突出成績,升任技士。1941年,他被派往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工作,並升任技正。1944年,他又被調往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任技正兼礦藏課課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盛莘夫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李春昱派遣,到南京協助接收該所在那裡的財產。1947 年,他被調到浙江省建設廳任技正。與朱庭祜一起全面研究浙江地質。
1949年5月,杭州解放。盛莘夫和朱庭祜一起受到譚震林、汪道涵等首長接見,受命籌建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後朱庭祜任所長,盛莘夫任副所長,對浙江地質的全面研究作出了更大貢獻。
1952年7月,盛莘夫被調往上海華東地質局工作。1953年3月又調任中南地質局廣西錳礦隊工程師。1954年5月又被調回武漢中南地質局機關。同年10月,被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派至內蒙古包頭研究昆都侖河地質。1955年1月,調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局新安江水電站勘測大隊副隊長兼總工程師。1956年3月,被派至宜昌三峽工程地質隊任總工程師。
1957年2月,盛莘夫被調到北京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現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任研究員,並先後任副主任、主任,直至1991年逝世的30多年間,他一直專門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的科研工作。1979年,他擔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奧陶紀地層委員會委員。同年他當選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1984年又當選為該學會名譽理事。1985年7月1日,他87歲高齡時,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技術成就

盛莘夫60多年從事地質科研工作,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工作時間最長的是中國南方各省,尤其是他的家鄉——浙江省,是他改行獻身地質事業的發祥地,在那裡做了大量工作。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在杭州西湖博物館工作,開始研究自己的鄉土地質。1932年,在《西湖博物館館刊》第1期上發表了《飛來峰石灰岩的研究》一文,同年,該文又以英文發表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第11卷第4期上,堪稱他從事地質研究正式的處女作。在《西湖博物館館刊》第1期上,他還發表了《赴長興採集及考察地質工作日記》及科普文章《隨便談談化石》,並發表了他翻譯黃汲清的英文稿《飛來峰石灰岩之珊瑚化石新種》。在該刊第2期(1933)上,他發表了《浙江西南部地層分布與農業關係》及《浙江鄞縣地質情況》等文。在該刊第3-4合期(1934)上,他又發表了《浙江下奧陶紀三葉蟲化石在地質史上的價值》及《地形變化循環》兩篇文章,還發表了他的兩篇譯文,一是美籍地質學家葛利普原著的《人類原始於亞洲》,一是美國地質學家雷蒙德的《三葉蟲概論》。他把自己多年研究家鄉地質的總結——《浙江地質紀要》於1934年以《西湖博物館專刊》形式出版。所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浙江省區域地質的文獻,在該省早期地質研究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947年,盛莘夫任浙江省建設廳技正,與朱庭祜一起調查研究錢塘江下游等區域地質,他們合著發表了《錢塘江下游地質之研究》(《建設》,第2卷,1948),該文從地質的角度提出治理錢塘江潮患的意見。根據考古材料及海塘內外地盤高低懸殊情況(因塘外有現代沉積物而高於塘內),提出吳越平原及上海一帶自晚周至今,地盤陸續下沉約為1.5-3米,警告今後基建要考慮地盤下沉問題。
能源礦產,特別是煤炭資源的匱乏,是浙江省的另一重大地質問題,盛莘夫為此做了不少工作。1949年,他發表了《錢塘江上游煤礦》一文(《地質論評》,14卷,1-3合期)。文中指出:錢塘江上游產煤地層主要是古生代二疊紀的禮賢煤系(標準地點在江山縣禮賢煤礦)和中生代侏羅系的烏灶煤系(標準地點在義烏縣烏灶煤礦)。前者含有二疊紀的標準植物化石:菸葉大羽羊齒(Gigantopteris nicotianefolia)、多形羊齒相似種(Pecopteris cf.polymorpha)、多脈帶羊齒相似種(Taeniopteris cf.multinervia)及科達樹(Cordaites.sp.)等等。後者含有侏羅紀的標準植物化石:蘇鐵杉屬(Podozamites)、枝脈蕨屬(Cladophlebis)及網羽葉屬(Dictyozamites)等等。他糾正了另一些地質工作者的疏漏與錯誤。他的文章對10多個煤田、煤礦的煤質化驗數據及儲量數據,對於開發這些地方的煤炭資源、緩解浙江省能源緊張狀況,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庭祜與盛莘夫同掌浙江省地質調查所,領導浙江省地質工作之全局。這期間,盛莘夫又發表了《浙江諸暨縣蟹塢潭水倉地質》、《浙江省常山縣南部和東部及衢縣西部侏羅紀煤田地質》(與汪龍文合著)《浙江省之地層》等文(都發表在他們自己辦的刊物《浙江地質》上)。最後一篇文章中,他根據本人實踐及前人的工作成果,總結、建立了浙江省的地層系統,為以後全省的普查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1938年冬,盛莘夫在重慶北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時,調查四川峨眉山地質快告一段落時,接到所長黃汲清的信,說大後方急需水晶作光學材料,而峨眉山九老洞仙峰寺中藏有巨型水晶,囑他詳詢來源,探究礦床。當問清水晶來自峨邊縣金口河後,他放棄了節日休假,於1939年元旦自峨眉縣出發,去到峨邊縣金口河區,工作了半個多月,取得很好的結果,後來發表了《四川峨邊縣金口河附近地質及水晶礦》一文(《地質論評》,5卷,1-2期,1940),文中詳述了該區地層、火成岩及水晶礦,指出水晶礦來源於酸性岩漿,當地分布較廣之花崗岩為其母岩,而水晶礦脈則位於震旦紀石灰岩之頂部,當屬於偉晶型礦脈。該文附有較大比例尺的地質圖及剖面圖,對當地地層、構造及礦床成因做了很好的、透徹的說明與分析。
抗日戰爭後期盛莘夫在江西、福建兩省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研究中,發表了若干著作,如:《江西西北部地質》(《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7號,1942)、《福建古生代後期之海侵及其地殼運動初步報告》(《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第4號,1945),等等。以後他還與王勵德合著發表了《福建尤溪、南平、沙縣、三元、順昌、將樂、泰寧等縣地質礦產》(《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地質礦產年報》,第11號,1950)等文。這些都是閩贛兩省地質工作早期的重要文獻,對以後的工作有重大指導意義,因此他堪稱為該兩省區域地質研究的重要先驅者之一。
盛莘夫在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副所長任內,除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研究以外,還去浙江衢縣烏溪江黃壇口一帶從事水庫、水電站建設的工程地質調查。後來在《浙江地質》上發表了《浙江省烏溪江黃壇口建設水力發電的工程地質》一文。以後,那裡建成了黃壇口水庫和水電站,對該地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盛莘夫後來擔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局新安江勘測大隊副大隊長兼總工程師時,專門從事新安江水庫建設之工程地質勘察研究,對這一著名水庫(俗稱“千島湖”)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來,他出席了地質部第一屆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會議,並作了“新安江水庫喀斯特的研究”的發言,以後該文發表在該會議“文獻彙編”和《地質論評》上。該文指出了新安江流域水力資源開發中必須重視寒武紀、石炭二疊紀石灰岩喀斯特溶洞的漏水問題。但他們在工作中反覆研究亦得出若干規律性認識:(1)該地區第四紀地盤以上升運動占優勢,使溶洞與地下水都保持著一定的坡降;(2)石灰岩中大小裂隙,除了地表部分因新的溶蝕關係外,均被分解後充填,這對水庫滲漏起了很好的堵塞作用;(3)石灰岩分水嶺地區,在設計回水標高以上,均有豐富的永久性泉水,結合鑽孔中穩定水位的標高,說明了地下水分水嶺與地形分水嶺趨於一致。根據以上理由,可以打消喀斯特溶洞對水庫漏水的顧慮。
盛莘夫早年改行獻身地質科學事業時,是從地層古生物學研究起步的。他後半生的30多年中,又集中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的研究及組織領導工作,所以,這也是他一生成就最大的方面。
盛莘夫在古生物學方面,研究最擅長的化石門類是三葉蟲。1930-1931年間,他在浙江餘杭、建德、開化三地採得一批下奧陶統印渚埠組的三葉蟲化石,後來,他於1932年去北京大學進修地質學、古生物學、地層學,就帶上這批標本北上,在孫雲鑄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終於寫成《浙江下奧陶紀之三葉蟲化石》專著,並列為權威專著系列——《中國古生物志》之乙種第三號第一冊,於1934年出版。該書英文正文26頁、圖版4個、中文摘要3頁,共描述三葉蟲化石3科4屬6種2亞種,其中1新屬5新種2新變種。他的描述詳細,數據充分、圖版清晰。他所建立的新屬——緬甸蟲屬(Birmanites)後來一直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和採用。他根據緬甸緬甸蟲(Birmanites birmanicus)與雲南和緬甸的下奧陶統地層對比,又根據大洪山蟲(Taihungshania)與四川峨眉山下奧陶統大乘寺層對比,而確定浙江印渚埠組時代無疑為早奧陶世。
盛莘夫於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重慶北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工作期間,繼續從事奧陶紀三葉蟲之研究,主要材料來自四川峨眉山,雲南中部昆明宜良及川黔邊境桐梓、綦江等地,除他本人所采而外,有的是劉之遠、許德佑、邊兆祥、郭文魁等提供的。他於1941年寫成了《中國西南部奧陶紀三葉蟲》一文。以後由於工作的變動,此文直至解放後他調往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後,才將此文修改發表於1958年的《古生物學報》第6卷,第2期。此文共描述三葉蟲3目6科15屬26種5變種,其中1新屬16新種4新變種,他所發現的新屬——桐梓蟲屬(Tungtzuella)作為早奧陶世早期的標準化石,一直為國內外所承認,他發現的新種和新變種絕大多數亦為學術界所沿用。
盛莘夫1957年調到北京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古生物地層研究室副主任後,回到了自己熟悉且十分感興趣的學科領域。他從1958年起,與該室同志在四川、貴州從事調查、採集、研究,於1964年發表了《川黔晚奧陶世三葉蟲的研究並討論上奧陶統的上下界線問題》一文。該文共描述川黔兩省(及少數滇、鄂、陝)的晚奧陶世三葉蟲4目12科13屬16種,其中4新種-1新變種。他的結論認為上奧陶統上界應劃在下志留統龍馬溪頁岩與上奧陶統五峰階Dalmanitina層之間;而上奧陶統下界應劃在該統鹽津階寶塔灰岩與中奧陶統廟坡頁岩之間。
盛莘夫研究的化石多半為奧陶紀的三葉蟲,他研究地層學的重點主要也就在奧陶系。早年發表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如:《川黔邊境的奧陶紀地層》(《地質學報》,第38卷,第3期,1958)、《討論奧陶紀統與統的劃分問題》及《再論奧陶紀統與統的劃分問題》(同為《地質論評》,第20卷,第2期,1960)等。1974年,他出版了專著《中國奧陶系劃分和對比》,這是他多年研究的總結,也堪稱中國奧陶紀地層學的經典著作。此書正文分為“中國奧陶系的研究簡史及其分統沿革”、“從古生物方面討論分統的界線”、“從岩性方面討論中、下統的界線”、“奧陶系中統與上統的界線”及“總結”五個部分。在總結中,主要論點是:①奧陶繫上統與中統的界限劃在阿倫尼革階與蘭威倫階中間;②奧陶系中統與下統的界限劃在含中華震旦角石Sinoceras chinensis)的寶塔石灰岩與其下含圓滑雕筆石(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帶及纖細絲筆石(Nemagraptus gracilis)帶的頁岩,或其他地層(包括Climacograptus peltifer帶)之間。後面還附有關於世界和中國奧陶系地層劃分對比表、各門類化石分布表等等。內容極豐富,論理亦透徹。
此書後面附有兩個長篇重要論文:“中國小達爾曼蟲(DALMANITINA)層的時代”和“滇西奧陶系三葉蟲及其劃分地層之意義”。前者根據沉積相、動物群和地殼運動,認為含小達爾曼蟲的觀音橋段(Dalmanitina層)應劃歸奧陶系之頂部。其後描述了產於該層的三葉蟲化石16科19屬14種4相似種1新近種3未定種,其中2新屬6新種。後者描述了滇西奧陶系三葉蟲19科33屬46種,其中3新屬13新種。從三葉蟲種屬來看,大部分與歐洲相似或相同,其間亦有與北美及南美阿根廷相同之屬。滇西晚奧陶世的許多屬種,在浙西、皖南及湘、鄂、川、黔等處均曾陸續發現,因此這些地區完全可以利用三葉蟲來互相對比時代。Dalmanitina屬在上奧陶統上蒲縹組上部發現,且與Nankinolithus共生,這就為Dalmanitina層應屬於晚奧陶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盛莘夫對其他時代地層也有研究和著述,其中較重要的是《川滇中生代紅層與煤系的時代和對比》(與常隆慶、蔡紹英、肖榮吾合著,《地質學報》,第42卷第1期,1962年),文中綜述了四川、雲南中生代陸相紅色地層和煤系地層研究的歷史,以及各具體問題的研究進展。最後對若干問題取得較一致的意見,如:滇西祥雲煤群下煤組火把沖煤係為海陸互動相,屬晚三疊世諾利克末期;一平浪煤係為陸相沉積,屬晚三疊世瑞替剋期;永仁的納拉箐煤群上部大箐組屬瑞替剋期,下部大喬地組屬諾利剋期;雲南下祿豐組含蜥腳類化石,屬早侏羅世里阿斯期,或為瑞替克—里阿斯期;雲南上祿豐組與“酒紅層”及四川自流井組大部分與下沙溪廟組屬中侏羅統;四川的香溪煤系和白果灣煤系大致為瑞替克—里阿斯期,等等。此文是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組織的橫向課題——“西南區中生代紅層”專題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若干單位數十名地層古生物學家勞動的結晶,對地質普查勘探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盛莘夫在從事具體地層學研究的同時,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也深入探討了地層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他發表了《中國區域地層劃分原則的商討》一文(《中國地質》,1962年,第2期)。文中提出了三點結論性意見:第一,在劃分地層中應該綜合各門類古生物化石的鑑定成果,同時還應結合古生物以外的材料共同考慮;第二,不同門類的古生物鑑定意見應互相討論,取得一致,若無法統一,可以各自保留意見,供地質人員參考;第三,地質工作者遇有兩種不同的古生物結論時,應該結合各方面意見,結合地質條件來考慮地層之劃分,暫時可選擇比較符合地質條件的意見。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篇文章是當時區域地質工作者劃分對比地層的指南。
1979年,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奧陶紀地層委員會主席羅斯聘請盛莘夫為該委員會委員時,通知他編寫中國奧陶系對比表。81歲高齡的盛莘夫仍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地完成了此項任務。1980年5月,他撰寫的《中國奧陶系對比表及說明書》(英文版)(作為國際地科聯全球奧陶系對比表系列卷中的第一號問世),受到國際上同行們的高度評價和讚賞。盛莘夫的聲譽更進一步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期間,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地質科學界有很多通過刻苦自學而成的大科學家,今年已80高齡的盛莘夫教授就是最傑出的代表。在大半個世紀的科研生涯中,盛莘夫以他高尚的科學品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他的深入實踐、實事求是的樸實作風,一向為地層古生物學界同仁所讚譽。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與人爭名鬥氣,既不畏懼權威,又不以長者自居,確是一介書生,兩袖清風,平易近人,默默耕耘。”著名地質學家尹贊勛曾感慨地說過:“盛先生從不惹事生非。”寥寥數字,可說是對盛老科研作風最簡單明了的概括。
盛莘夫早年體弱多病,他聽從名師教導,刻苦鍛鍊,後來他的身體不僅轉弱為強,得以勝任艱苦的地質工作,而且活至93 歲高齡,於1991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

簡歷

1898年2月26日 生於浙江省奉化縣。
1911年 入浙江慈谿縣“錦堂中等農桑學校”預科。
1913年 畢業於杭州浙江農事試驗場附設農事講習所,到餘杭縣北鄉林牧公司工作。
1924年 到浙江實業廳地質調查辦事處工作。
1929年 任浙江西湖博物館地質礦產組主任。
1932年 去北京大學地質系進修地層古生物。
1935年 任實業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陳列館主任。
1941年 任江西省地質調查所技正。
1944年 任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技正兼礦藏課課長。
1947年 任浙江省建設廳技正。
1949年 任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副所長。
1952年 在華東地質局工作。
1953年 任中南地質局廣西錳礦隊工程師。
1955年 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局新安江勘測大隊副大隊長兼總工程師。
1956年 任宜昌三峽工程地質隊總工程師。
1957年 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主任。
1979年 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奧陶紀地層委員會委員。
1984年 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
1985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1年3月22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論著

1 盛莘夫.飛來峰石灰岩的研究.西湖博物館館刊,1932(1):57-64
2 盛莘夫.浙江西南部地層分布與農業的關係.西湖博物館館刊,1933 (2):55-58
3 盛莘夫.浙江鄞縣地質概況.西湖博物館館刊,1933(2):52-55;1934(3-4):132-139
4 盛莘夫.地形變化之循環.西湖博物館館刊,1934(3-4):59-66
5 盛莘夫.浙江下奧陶紀之三葉蟲化石在地質史上的價值.西湖博物館館刊,1934(3-4):119-120
6 盛莘夫.中國奧陶系研究現狀及今後研究方向.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刊,1986,15
7 盛莘夫.浙江地質紀要.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1934:1-39
8 盛莘夫.中國赫南特貝動物群與小達爾曼蟲層的分布及其時代.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刊,1982,6
9 盛莘夫.四川峨邊縣金口河附近地質及水晶礦.地質論評,1940,5(1-2):85-90
10 盛莘夫.江西西北部地質.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彙刊,1942(7):67-92
11 盛莘夫.福建古生代後期之海浸及其地殼運動初步報告.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1944(4):7-22
12 朱庭祜,盛莘夫,何立賢.錢塘江下游地質之研究.建設,1948,2(1):24-25
13 盛莘夫.錢塘江上游煤礦.地質論評,1949,14(1-3):51-56
14 盛莘夫,王勵德.福建尤溪、南平、沙縣、三元、順昌、將樂、泰寧等縣地質礦產.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1950(11):1-24
15 盛莘夫.浙江諸暨縣蟹塢潭水倉地質.浙江地質,1950(1):55-5616 盛莘夫,汪龍文.浙江省常山縣南部和東部及衢縣西部侏羅紀煤田地質.浙江地質,1950(1):31-36
17 盛莘夫.浙江省烏溪港黃壇口建設水力發電的工程地質.浙江地質,1951(2):50-60
18 盛莘夫.浙江省之地層.浙江地質,1951(2):1-18
19 盛莘夫.中南地質局廣西錳礦隊1953年工作報告.地質部1954年錳、鉻及黑色冶金輔助原料專業會議特輯.北京:地質出版社,1954:127-138
20 盛莘夫.石灰岩喀斯特區水電建設中的地質勘探工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57(7):6-17
21 盛莘夫.新安江水庫喀斯特的研究.地質論評,1957,17(2):252
22 盛莘夫.中國南部奧陶紀三葉蟲.古生物學報,1958,6(2):169-204,圖版1-Ⅷ
23 張鳴韶,盛莘夫.川黔邊境的奧陶紀地層.地質學報,1958,38(3):326-342
24 盛莘夫.討論奧陶紀統與統的劃分問題.地質論評,1960,20(2):85-89
25 盛莘夫.再論奧陶紀統與統的劃分問題.地質論評,1960,20(2):89-92
26 盛莘夫.中國區域地層劃分原則的商討.中國地質,1962(2):12-20
27 盛莘夫.從古生物的發展觀點討論中、下奧陶的劃界問題.中國古生物學會會訊,1962(12):45-46
28 盛莘夫.中國西南部下古生代分統中存在的問題和初步意見.1959年全國地層會議黔南現場會議專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266-270
29 盛莘夫.川黔晚奧陶世三葉蟲的研究並討論上奧陶統的上下界線問題.古生物學報,1964,12(4):537-571,圖版1-Ⅳ
30 盛莘夫.怎樣正確確定地層的時代.地層學雜誌,1966,1(1)
31 盛莘夫.中國奧陶系劃分和對比,附:“中國小達爾曼蟲(DALMANITINA)層的時代”及“滇西奧陶系三葉蟲及其劃分地層之意義”.北京:地質出版社,1974:1-153(1-52;53-95;96-153),圖版1-Ⅵ;1-Ⅸ
32 盛莘夫.談華北區奧陶系底界及其下中統的劃分問題.華北奧陶系專題會議文獻彙編,北京:地質出版社,1975
33 盛莘夫.中國奧陶系劃分和對比研究現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刊,198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