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澤小滿戲

歷史沿革,基本內容,藝術特徵,傳承譜系,

歷史沿革

古代,太湖流域為我國主要蠶絲產區。明清以來,江浙兩省崛起諸多絲綢工商市鎮,民間崇拜蠶神等絲綢行業習俗十分盛行。各蠶絲產區市鎮如江蘇的盛澤、震澤,浙江的王江涇、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蠶祠或蠶皇殿之類的蠶神祠廟,供奉蠶神以祈豐收。相傳農曆小滿節為蠶神生日,各地蠶神祠廟皆開鑼演戲,以慶神誕,此俗已流傳數百年。

基本內容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盛澤鎮絲業公所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興建先蠶祠,為該所辦事處所,占地4千餘平方米,其規模及氣勢為江浙各地之最,也是江南目前僅存的蠶神祠廟,已於1995年4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據方誌記載,小滿當日各地蠶神祠廟皆演小滿戲,但僅一日。盛澤鎮則因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而連演三天,按慣例第一天為崑劇,第二(正日)、第三天為京劇,皆延請名班名角登台,戲目由絲業公所點定,皆是祥瑞之戲。“戲汛”(演戲期間),江浙交界百里範圍近悅遠來,盛況空前,民國年間沈雲所作《盛湖竹枝詞》謂:“先蠶廟裡劇登場,男釋耕耘女罷桑。只為今朝逢小滿,萬人空巷斗新妝。”

藝術特徵

小滿是主要的農業節氣之一,是時蠶已結繭(古近代較現時略早),小麥、油菜等早春作物俱已黃熟,豐收在望,農民“上忙”(上半年忙季)之後可藉機歇息一番,乃是我國農耕蠶桑文化的特色。再說蠶繭收成到手,新絲開繅,上市在即,絲市即將轉旺,是故盛澤絲業公所樂助,再加上一層商業文化色彩。
小滿戲是由傳統的行業祖師崇拜演繹出來的民間酬神演戲活動,民眾基礎足,地域範圍廣,其中還有經濟利益的驅動。1936年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書中收錄他所寫的《盛澤的小滿戲》一文,內言:“據說絲行的祖先,蠶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們要紀念這蠶花娘子,並且希望蠶花娘子保佑四鄉農民所養的蠶有豐滿的收成,所以有這種迷信舉動,但是他們一半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一半是想盛澤整個綢市的發展,因為蠶的收成一好,絲業和綢業在經營上比較順利一點。”小滿戲成為具有行業特徵的社會性民俗活動。

傳承譜系

【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盛澤先蠶祠於1840年建成後,每屆小滿節酬神演戲成為定例,持續近百年。1937年盛澤鎮淪陷後,先蠶祠內一度駐紮日軍,日漸破敗。1947年,勉強演過一次。新中國建立後,先蠶祠被徵用為糧庫,1976年戲台又被拆除,小滿戲停演半個多世紀。1999年冬,先蠶祠重修,恢復原貌,翌年得以恢復“小滿戲”習俗至今。代表性人物為:
孔乙也,93歲,盛澤舜湖逸社創始人之一。
陶國宏,盛澤戲曲協會會長,曾獲江蘇省京劇票友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