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盔甲時代
- 中國源於:春秋時期
- 作用: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
- 西方源於:中世紀的時候
產生過程,製作工藝,功能用途,
產生過程
春秋時期,雖有所改進,但在作戰中還沒有推廣。據有關史料記載。盔甲正式成為軍隊裝備,在我國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以後的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改革這風吹遍了中原各國,戰車作戰法逐漸被騎馬作戰法所代替。然而,騎射作為一種新的作戰方式保留下來了,而胡服改革之後沒有多少年,便又出現了新的軍服裝備,這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近兩千盔甲。盔是頭盔,甲是甲衣。盔甲的出現,主要是戰爭不斷發展的結果。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儘管改變了過去那種長袍寬袖的服裝,然而,即使是利索輕便的胡服,也不可能阻擋刀槍劍戟的刺殺。為了保存自己,戰勝敵人,人們先發明了盾,後又發明盔甲。不過數量很少,而且很落後罷了。
製作工藝
隨著煉鐵業的發展、盔和甲就用鐵來製作了。金屬做的甲,後來也叫鎧。公元前二百年左右,漸漸普及了鐵制的盔甲。到了公元十世紀,由於鍛造工藝的發展,中國已經能鍛造質量很好的鋼了。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一種盔甲,名為青堂羌族緞子甲,這種甲是冷鍛的,在五十步之外用強鴛都射不穿。
中世紀的時候,歐洲鋁甲製造水平達到高峰。那時候,盔甲的種類是很多的。有種甲叫板甲,就是用鐵片或者鋼片連線起來製成的甲衣。還有種叫鎖子甲,就是用鐵絲編成的鎖眼網狀的甲衣。還有的甲衣分成前胸、後身、胳膊等幾大塊,穿時拼合而成。金屬盔甲是很重的,僅一隻頭盔就有五六斤,而最重的鐵甲可達五六十斤。可以想像,穿上這種服裝,打仗是很不方便的。歐洲出現火炮後,老式盔甲就不能起防護作用了,人們又製造了九十斤重的鎧甲,加上頭盔,重量達一百餘斤。據史料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最重的錯甲。但由於太重,士兵穿上無法行動,很快就被淘汰了。
功能用途
在作戰時,盔甲不僅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而且還顯示了軍威和軍容。作戰人員戴上頭盔穿上鎧甲後,盔纓鮮明,護心鏡閃亮,真是壯軍威,鼓土氣,威風凜凜,氣勢逼人。三國時的著名戰將關羽,曾用金銀製作盔甲上的漂亮裝飾物,那些敬服關羽的沙場戰將們,也常常以能製作一副與關羽相同的盔甲而引為自豪。當他們挺戈躍馬出陣交鋒時,身耀金輝,環佩了當,頗能振奮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