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皮薊馬又稱小麥管薊馬,屬纓翅目、皮薊馬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皮薊馬科
- 別稱:小麥管薊馬
- 亞目:纓翅目
- 科:皮薊馬科
- 分布區域:新疆、寧夏、俄羅斯
簡介,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簡介
皮薊馬科
據有關資料介紹,小麥皮薊馬在新疆、寧夏、俄羅斯發生較普遍。近兩年來,該蟲在靜海縣小麥田普遍發生,一般田塊百株400-800頭,個別嚴重地塊百株1000頭以上,有蟲株率60%-90%。由於該蟲蟲體小,活動隱蔽,主要躲藏在小麥殼內吸食麥粒漿液,不易被人們發現。小麥往往看著長勢較好,但由於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產量、質量大打折扣。為了控制其為害,靜海縣植保站2002年對小麥皮薊馬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做了初步調查和研究。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21mm,黑褐色,觸角8節,頭部近長方形,中胸與後胸癒合,前胸能轉動,翅兩對,翅緣有纓毛,前足腿節粗壯,腹部10節,腹部末端延長成尾管。
卵:初產白色,以後變為淡黃色,長橢圓形,一頭較尖。
若蟲:初孵淡黃色,後變成橙紅至鮮紅色,無翅,具黑色觸角及尾管。
蛹:前蛹和偽蛹比若蟲稍短,為淡紅色。
卵:初產白色,以後變為淡黃色,長橢圓形,一頭較尖。
若蟲:初孵淡黃色,後變成橙紅至鮮紅色,無翅,具黑色觸角及尾管。
蛹:前蛹和偽蛹比若蟲稍短,為淡紅色。
發生規律
小麥皮薊馬在靜海縣一年發生1代,以若蟲在麥根、麥茬、麥場等處土下10厘米左右越冬,日平均8℃時(3月中旬)開始活動,4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拔節期)在土中及麥茬內化蛹,4月下旬(小麥孕穗期)羽化為成蟲。羽化的成蟲飛到小麥植株上,集中在上部葉片內側、葉舌、葉耳、葉鞘內吸食汁液,併入侵尚未抽出的麥穗進行為害。5月上旬(小麥抽穗期)在剛抽出的麥穗上產卵,主要產在小穗基部及兩護穎尖端內側,麥穗上下兩頭的小穗上一般不產卵。卵經過5-7天開始孵化,5月中、下旬(小麥揚花期—灌漿期)卵孵化出橙黃色至鮮紅色若蟲,鑽入小麥穎殼內吸取汁液,此時,搓開麥穗可看到橙黃色和鮮紅色若蟲及黑色成蟲。6月上旬(小麥臘熟期—收割期),由於生長條件惡化,一部分若蟲從麥穗內爬出入土鑽入地下裂縫,一部分鑽入麥茬叢中或葉鞘中,一部分隨收割的小麥進入麥場內越夏、越冬,來年繼續為害。
防治措施
1、實行合理的輪作倒茬。
2、適時早播。在不影響產量情況下適時早播或種植早熟品種。
3、小麥收穫後及時進行深耕,消滅越冬蟲源,清除麥場周圍雜草,破壞其越冬場所。
4、分兩個時期進行藥劑防治。①小麥孕穗期,大量薊馬遷飛到麥穗上為害產卵,是防治成蟲的有利時期;②小麥揚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蟲的有利時期,可用綠先鋒(20%吡唑乳油)2000倍液,或4%阿維.啶蟲3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蟲啉10-20克/畝,對水50公斤噴霧。
2、適時早播。在不影響產量情況下適時早播或種植早熟品種。
3、小麥收穫後及時進行深耕,消滅越冬蟲源,清除麥場周圍雜草,破壞其越冬場所。
4、分兩個時期進行藥劑防治。①小麥孕穗期,大量薊馬遷飛到麥穗上為害產卵,是防治成蟲的有利時期;②小麥揚花期是防治初孵若蟲的有利時期,可用綠先鋒(20%吡唑乳油)2000倍液,或4%阿維.啶蟲3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蟲啉10-20克/畝,對水50公斤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