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稱:皮膚包蟲病
- 英文名稱:Echinococcosis cutis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發病部位:肝及肺,皮膚和肌肉組織
- 常見病因:感染細粒棘球絛蟲及多房棘球絛蟲的幼蟲
- 常見症狀:發熱、皮疹、瘙癢、腹痛、腹瀉,嚴重者常可引起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細粒棘球絛蟲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動物的小腸上段,蟲卵隨糞便排出後污染水源、土壤、食物及散布於全身表面。人吞食蟲卵後,在十二指腸孵出六鉤蚴,六鉤蚴穿破腸壁隨血流或淋巴液進入門靜脈系統,然後到達各器官,大部分停留在肝,部分到達肺、腎、腦、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棘球蚴是由角質膜、生髮層、子囊、頭節、囊液構成的包蟲囊腫,可掠奪營養,引起寄生部位鄰近組織炎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造成機械性壓迫,可也導致中毒症狀及過敏反應。
臨床表現
在疾病早期,六鉤蚴穿透腸壁進入血液時,可發生一過性皮疹,易被忽略。在包蟲囊腫發育過程中,包蟲抗原刺激機體引起過敏,可出現皮疹,個別患者可反覆發疹,皮疹可表現為紅斑、丘疹或風團。嚴重時可有發熱、腹痛、腹瀉等全身症狀。侵襲皮膚和肌肉的細粒棘球絛蟲或多房棘球絛蟲的幼蟲發育成包蟲囊後,在皮下可見蠶豆至雞蛋大小的圓形結節,常呈現半透明的圓形囊腫,觸之質軟且有波動感,無壓痛,表麵皮膚正常。如果囊腫破裂,由於囊液被組織吸收,在臨床上可出現發熱、皮疹、瘙癢、腹痛、腹瀉,嚴重者常可引起過敏性休克而死亡。神經、消化、呼吸等系統受累時出現相應的症狀。
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結節為上皮樣組織的囊壁包繞,囊壁為兩層:外層厚,為透明的角質層;內層薄,為表皮基底細胞層和棘細胞層。囊內有淡黃色的液體,含有多個小囊和蚴蟲的頭節,囊壁外為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
診斷
在流行區與犬有密切接觸的人,如出現肝、肺、腦、皮膚等臨床表現要考慮本病的可能。嗜酸性粒細胞增高、X線檢查、B超檢查、核素掃描有助於診斷。取囊液做皮內試驗、血清補體結合試驗可協助診斷,但確診應以手術取出棘球蚴或碎片為依據。應與皮膚豬囊蟲病、脂肪瘤和皮脂腺囊腫相鑑別。
治療
皮膚或肌肉中的棘球蚴可手術切除,但術前禁忌穿刺、術中切勿弄破囊壁,以防囊液外溢引起變態反應。也可口服阿苯達唑、甲苯達唑和吡喹酮等進行治療。
預防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勿飲用生水及被污染的食物。對家犬要登記管理,定期藥物驅蟲。對流行區居民進行包蟲病普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