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皮腦功能效應”就是利用一種天然物質使機體產生應激效應,以改變機體的惰性和皮膚細胞自然衰老的逆化性變——“僭越效應”,且讓人體內部的免疫系統和皮膚的免疫系統活躍起來,發揮起自我完善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腦效應
- 類型:應激效應
- 特點:利用一種天然物質使機體產生
- 又稱:僭越效應
理論基礎,理論發展,科學意義,
理論基礎
在2000年7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有一篇文章《皮腦,人類的天然抗病“魔罩”》由中國中醫專家王佑三提出“皮腦學說”。
從人體生理功能的奇特表現來看,人有三腦即顱腦、腸腦和皮腦。皮膚在遺傳上有相對的獨立性而成為皮腦神經系統。
皮腦神經系統,位於表皮和真皮的組織中。有溫、冷、觸、痛四種感覺;具體功能包括分泌、調節、吸收、保護等,是人體相當重要的一個系統。皮膚的痛感是人的生物學意義的保護性反應。以痛作保護,這對人太重要了。
人是一個複雜的統一體。以往科學家按組織功能將人體劃分為運動、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生殖、神經、內分泌、感覺器官等九大系統,而以大腦中樞神經為主體。研究發現,皮膚——即皮腦對外界環境的一切感覺,都直接與九大系統相關。例如:顱腦面臨驚恐釋放的應激素會衝擊皮膚發生充血潮紅;注射藥物時,皮膚也會有痙攣現象,而其他系統和器官均不會出現。顱腦驚恐因其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分泌量,而導致應激素的過分刺激出現腹瀉,通過按摩產生的皮腦功能效應可即刻止瀉。這些都說明了顱腦、皮腦和腸腦他們三者的因果關係,通過共同的信使——交感神經表現出來,奏響了維護人體健康的交響曲。
理論發展
1990年,在美國紐約召開的一次醫學科學研討會上,科學家就提出了關於人體皮膚研究的最新發現,認識到皮膚並不只是人們所知道的,只起著防水滲透和合成維生素D的作用。市級上皮膚(皮腦)在遺傳上有相對的獨立性,能改變人體內某些激素及酶等物質,而這些物質對整個人體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美國耶魯大學米爾斯通教授在科學研討會中指出,皮膚的最外層是角化細胞,過去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角化細胞的作用只是對其他各種細胞所發出的信號作出反應;而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角化細胞不只是一種反應細胞,它也能發出某種指令來改變其他各種細胞的行為。比如表現細胞能產生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多種物質,而這些物質是人體免洗系統不可缺少的,這是皮腦的生物學效應。
1962年,王佑三先生通過研究皮膚功能效應,逐漸發現有很多常規療法和民間療法,以“內病外治”的解釋,難以涵蓋它們治療疾病的真實情況。因此,提出皮腦這一獨立的神經系統,使“外用”的眾多療法,獲得全面的解釋,而且使醫療技術領域,上升到具有生物學意義的提高人體抗病素質的高度。
科學意義
皮腦神經及其功能的發現,結束了數千年來對“內病外治”療法的各持其說,並統一了認識,展開了醫療學的新思路。
從人體生理功能的奇特表現看,皮膚在遺傳上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成為皮腦神經系統,它給醫學研究展開了新的前景。
除極少數情況外,人類100%的疾病都可能通過皮腦神經功能效應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