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該科種類,分布範圍,物種學史,
該科種類
界: | 動物界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綱: | 蜥形綱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Theropoda |
屬: | 皮爾逖龍屬Piveteausaurus Taquet & Welles, 1977 |
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近年的研究顯示,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上卡洛維階,約1億6100萬年前。 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尚·皮爾逖(JeanPiveteau)研究這個標本。這個腦殼的大小,相當於大型異特龍的腦殼大小。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曾經在當地發現其他零碎標本,後被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建立為美扭椎龍的新種,居氏美扭椎龍(Streptospondylus cuvieri)。尚·皮爾逖將這個新發現的腦殼,歸類於居氏美扭椎龍。
在1964年,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在研究肉食龍下目的演化與鳥鱷時,他認為這個腦殼是屬於美扭椎龍的新種,於是將這個標本獨立為新種,蒂弗美扭椎龍(E. divesensis)。為了圖方便,沃克將被歸類於居氏美扭椎龍的零碎標本,同時改歸類於蒂弗美扭椎龍,但普遍不被接受。後來於1977年,才由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及Samuel Paul Welles成立了獨立的屬,皮爾逖龍(Piveteausaurus),屬名是以最初的研究者尚·皮爾逖為名;模式種為蒂弗皮爾逖龍(P. divesensis)。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將其歸類於原角鼻龍,成為蒂弗原角鼻龍(Proceratosaurus divesensis),但沒有其他科學家採用這個歸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