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納

皮爾納

皮爾納是德國東部城市。在易北河左岸、西北距德勒斯登18公里。人口4.7萬(1984)。公元933年見於史籍。1239年建市。鐵路樞紐;河港。工業以機械製造、金屬加工、人造纖維、紙漿為主,還有陶器、玻璃、樂器等。療養地。有建於十六世紀的城堡、聖瑪麗教堂和市政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皮爾納
  • 外文名稱:Pirna
  • 行政區類別:市鎮
  • 所屬地區:德國薩克森州
  • 郵政區碼:01796
  • 地理位置:德國薩克森州
  • 面積:53.02平方公里
  • 人口:4.7萬(1984)
地理位置,皮爾納歷史發展,皮爾納景點,

地理位置

從德勒斯登出發,驅車往東南方行駛20公里,就可以到達中世紀的小城皮爾納。
徜徉在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市的國家畫廊,如果你足夠留心,就會驚奇地發現,18世紀義大利著名風景畫家卡納萊托(Canaletto)有11幅作品描繪的都是德國同一座小城皮爾納(Pirna)——皮爾納的集市廣場、城堡、山丘、河道……面對如此多作品,參觀者們不禁會問,皮爾納在哪裡?這座小城有什麼特色,讓這位足跡遍布歐洲的天才畫家如此著迷?

皮爾納歷史發展

1233年在地區主教馮·梅森(H. von Meißen)簽發的一份檔案中出現了對皮爾納最早的文字記載。1291年,皮爾納被首次稱為“城市”。到了18世紀初,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建築基本完成。難能可貴的是,儘管經歷此後兩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今天的皮爾納古城仍和18世紀卡納萊托畫筆下的皮爾納幾乎沒有任何區別。3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讓這座僅有4萬多人口的小城保留著18世紀的原始風貌。 卡萊納托與畢爾納

皮爾納景點

和許多歐洲中世紀小城一樣,集市廣場是畢爾納的市中心。而作為遊客,大家首先最關心的大概也是遊客中心在哪裡——它就座落在集市廣場上以卡納萊託命名的一座市民住宅中。卡納萊托市民住宅建於16世紀上半葉,建築風格屬於哥特向文藝復興過渡時期。《皮爾納市集廣場》(“Der Marktplatz zu Pirna”)是卡納萊托11幅皮爾納作品中的代表作,因此,自從《皮爾納市集廣場》於1754年成畫之後,當地人便把這座畫中的住宅命名為卡納萊托住宅。緊挨著卡納萊托市民住宅的是鑲有日相和月相時鐘的市政廳大樓。大樓東側裝飾有皮爾納城市徽章:徽章的主體是一對站立的雄獅,前爪敲擊著一棵掛滿金色果實的梨樹。在德語中,“梨”的發音為Birne。這個詞用薩克森方言發音,聽上去和皮爾納Pirna的發音類似。有人由此聯想,這是不是皮爾納名稱的由來呢?然而,根據專家研究,Pirna一詞最早有可能來源於“na pernem”,用當地少數民族索部語(Sorbisch)解釋,意為“在堅硬的石頭上”。另一種說法是,Pirna一詞來源於斯拉夫語辭彙“pir”,是“刀耕火種”的意思。不過,要真的說到梨樹,皮爾納城確實有一株。這株老梨樹生長在老城門外易北河的淺灘上,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河上船隻明顯的路標。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才讓梨樹成為了皮爾納的市徽吧。
卡萊納托從1752年到1755年的三年間,一直居住在皮爾納集市廣場邊的一間公寓裡。他在那裡完成了代表作《皮爾納集市廣場》。公寓朝向集市廣場的窗子現在被標上了顯著的標誌,這讓人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畫家當時是從哪個角度觀察集市廣場並作畫的。卡萊納托當年是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August II)的御用宮廷畫師,因此雖然他留世的畫作不少,但作品大多以像德勒斯登、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為背景,卡萊納托唯一作為繪畫對象的小城市就是皮爾納,而且一畫就是11幅。是什麼原因讓卡萊納托對皮爾納如此偏愛呢?有的當地人說,那是因為皮爾納是卡萊納托當年戀愛的地方——當然,原因也許並沒有人們想像得那么浪漫。皮爾納成為卡萊納托的目標可能只是因為它是一個有趣的作畫對象:一個坐落在砂岩山脈山腳下、被譽為薩克森小瑞士的秀麗城市。此外,皮爾納當年也是薩克森王國重要的軍事要塞。在卡萊納托任何皮爾納畫作里,都能看到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名為國王石城堡(Königstein)要塞的影子。城堡始建於13世紀,城堡區面積達9.5公頃,有30多個大小建築工程,其中包括住宅、供水設備、當地最古老的教堂以及德國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軍營遺址等等。作為薩克森王國宮廷畫師,也許卡萊納托只是想通過那11幅作品傳達他對王國的讚美,讚美它擁有雄偉的要塞、強勢的統治者和秀麗的風光吧。
市民運動與城市保護
東西德分裂時期,皮爾納被劃歸東德管轄。在當時東德政府高壓意識形態控制下,與很多其它東德傳統小城鎮一樣,皮爾納的傳統建築遭到了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城內所有建築都被要求刷成政府規定的棕黃色。此外,砂岩雕刻作坊也在東德政府統治期間逐漸荒廢。要知道,由於盛產砂岩,砂岩雕刻藝術在幾世紀前便開始成為當地主要的手工製造業,皮爾納城內也開設有眾多砂岩雕刻手工作坊,其中不少可以被視為手工製造業不可多得的遺產。在傳統建築保護方面,皮爾納人更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缺少資金、技術,也缺乏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此外,東德政府還試圖在皮爾納老城區傳統建築之間的空隙內建造現代風格的小型多層公寓。這又進一步破壞了老城區傳統建築模式的整體性。對於政府的行為,多年來皮爾納的居民只能忍氣吞聲。然而,當1989年政府決意要拆除17世紀初古建築“魔鬼角屋”(Teufelserkerhaus)時,皮爾納市民群情激奮。大家走上街頭,高喊著“拯救皮爾納”的口號,要求政府停止破壞古城建築的行徑。市民的訴求最後獲得了勝利。市民運動除了制止了政府對“魔鬼角屋”的拆除外,還進一步組建了“舊城監督委員會”。這一組織在之後的日子裡為保護皮爾納老城的古代建築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西德統一後,和許多其它前東德城市一樣,由於大量前東德工業企業倒閉,皮爾納人面臨著失業的危機,因此陸續離開了故土。隨著工業的撤出,皮爾納逐漸恢復了18世紀色彩斑斕的城市風貌。近幾年,一部分皮爾納人開始遷回城內居住。雖然經費來源、修葺方案等都有待確定,但皮爾納的古建築確實在進一步得到保護。如果說薩克森州首府德勒斯登的建築是哥德式向文藝復興巴洛克風格過渡集大成者的話,小城皮爾納則可以看作是一個濃縮的“小德勒斯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