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孫木

皮孫木

皮孫木(英語:Bird-lime Tree,在夏威夷被稱作Pāpala kēpau),又稱黏鳥樹水冬瓜、黏鳥樹、傘形花腺果藤,學名Pisonia umbellifera、為紫茉莉科、皮孫木屬植物,常綠大喬木。

分布在熱帶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原產於安達曼群島、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中國台灣夏威夷馬達加斯加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

一個雜色的變種廣泛的在無霜的氣候區被種植,是可涵養水源的觀賞樹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皮孫木
  • 拉丁學名:Pisonia umbellifera
  • 別稱:黏鳥樹、水冬瓜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真蕨目
  • :紫茉莉科
  • :皮孫木屬
  • :皮孫木
  • 分布區域:台灣省, 海南省
  • 國外分布:澳大利亞北部; 馬來西亞
  • 是否中國特有:否
  • 生境:灌叢中, 濕潤林中
  • 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綱中文名:蕨綱
形態特徵,莖,葉,花,果實,特性,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命名,辨認特徵,相關信息,

形態特徵

高可達 18 公尺,徑 40~80 公分,樹皮平滑,灰色;小枝條薄,中空,光滑無毛。

葉對生,近輪生或互生,密集地叢生於小枝條先端,卵形,闊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10~35 公分,寬 5~15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漸狹,全緣,肉質,革質,表面光滑無毛及帶有光澤,背面顏色較淡,側脈每邊 6~7 條,葉柄長 2~4 公分,光滑無毛。

花多數,白色,徑 0.5~0.8 公分,單性花,雌雄異株,呈頂生復聚繖花序或假繖形花序;花序長 5~12公分,密生短褐色毛茸,在果實時延伸至 25~30 公分,此時多呈下垂狀;花梗長 0.15~0.6 公分,先端無小苞片;花萼筒筒狀至鐘形,長 0.25~0.4 公分,有短褐色毛茸,先端 4~6 裂;裂片卵形,長 0.2~0.3 公分;雄花有雄蕊 8~13 枚,有時少數僅有 5 枚;花絲短,長 0.1~0.22 公分,花葯 2 室,花粉有小刺;退化雌蕊大形,子房球形,1 室,花柱短,柱頭呈絲裂狀,退化雄蕊 8~9 枚,不挺出於花外。
皮孫木皮孫木

果實

果實著生於長 1.5~3 公分之果梗上,紡鎚形,長 3~4 公分,寬 0.5~0.8 公分,無刺,有肋 5 條,肋間具有黏質液。

特性

常綠喬木,高可達 18 公尺,徑 40~80 公分,樹皮平滑,灰色;小枝條薄,中空,光滑無毛。葉對生,近輪生或互生,密集地叢生於小枝條先端,卵形,闊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10~35 公分,寬 5~15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漸狹,全緣,肉質,革質,表面光滑無毛及帶有光澤,背面顏色較淡。花多數,白色,徑 0.5~0.8 公分,單性花,雌雄異株,呈頂生復聚繖花序或假繖形花序;花序長 5~12 公分,密生短褐色毛茸;花梗長 0.15~0.6 公分,先端無小苞片;花萼筒筒狀至鐘形。果實著生於長 1.5~3 公分之果梗上,紡鎚形,長 3~4 公分,寬 0.5~0.8 公分,無刺,有肋 5 條,肋間具有黏質液。皮孫木葉片肥厚肉質,富含水份,容易腐爛,不易做成標本;木材材質鬆軟,含有多量水份,易腐爛,無大用.
皮孫木

分布範圍

原產於印尼爪哇、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波里尼西亞。

主要價值

早期的夏威夷人會使用煮過的葉以治療一種兒童肢體無力的疾病與便秘。黏膠則可用來修補碗或捕捉鳥類以取得其羽毛作為披風或帽子的裝飾,有些鳥(如已滅絕的夏威夷監督吸蜜鳥)被季節性的拔毛並再度釋放,但有些鳥(如全身紅毛的白臀蜜鳥)則被拔毛後無法存活,它們隨後會被煮食。
皮孫木皮孫木
現為庭園綠化、觀賞樹 .綠化觀賞樹種:皮孫木的功能常用來涵養水源,在海邊,有人種來觀賞。

物種命名

皮孫木的屬名Pisonia來源自荷蘭藥學家與植物學家威廉·披索(William Piso)。種小名umbellifera則是描述其巨大的葉片狀似降落傘,該字來自umbrella,有降落傘之意,其字源umbel指的是遮蔽的。
皮孫木
夏威夷人除了將皮孫木稱為Pāpala kēpau外,也以Pāpala稱呼穗莧樹屬(Charpentiera)的原生種植物。kēpau夏威夷語是指焦油、樹脂、白蠟、黏膠等黏著液體。

辨認特徵

樹高可達14公尺,樹皮灰色,木質硬度不佳。
皮孫木皮孫木
葉橢圓至披針形,對生、互生或近輪生,葉面油綠光滑,葉緣為全緣狀。
單性花,雌雄異株,花朵小,白色,花瓣先端4-6裂,花序為頂生復聚傘形或假傘形。果紡綞形,有5棱,無腺體,棱溝會分泌黏液。
皮孫木的果實,溝間可分泌黏液皮孫木可高達18米,其莖光滑無毛,木材材質鬆軟易腐,其葉為接近輪生的對生,花多樹且小,呈白色至粉綠色。皮孫木的果實呈紡錘形,有中肋五條溝間可分泌黏液,可黏住鳥類、蜥蜴與昆蟲,這些小動物若無法掙脫即會緩慢的死亡,其果實也常沾黏在農場動物、寵物與人的衣服上。

相關信息

皮孫木雖然幾乎台灣全島低海拔都有採集的紀錄,但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與蘭嶼,尤其在海岸叢林中最為常見。皮孫木屬(Pisonia)的拉丁學名是為了紀念十七世紀的荷蘭醫生兼博物學家Willem Piso,以他的姓氏締結而成。它曾經對於巴西的許多動植物做廣泛的研究。皮孫木屬全世界大約有50種,廣泛分布在熱帶地區,其中以北美及南美洲種類最多,習性從喬木、灌木到攀藤都有。台灣確認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分布在台灣東、南部低海拔海岸灌叢的藤本植物「腺果藤」(Pisonia aculeata L.),另一種就是皮孫木。而無刺藤(Pisonia grandis R. Brown)因為目前沒有佐證標本,所以被列為存疑種。
皮孫木花皮孫木花
皮孫木在台灣的分布主要以海岸林為主,但以目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墾丁香蕉灣海岸林來看,它的分布比較偏向內陸,如果以穿過保護區的屏鵝公路為界,可以看出皮孫木是內陸海水淹不到這一側的優勢樹種,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這就需要更多的資料累積才能得知了。
皮孫木標本皮孫木標本
雖然皮孫木的木材鬆軟、水分含量高,而且易腐爛,沒有辦法作太多的利用。但是它生長迅速,葉片肥厚深綠又帶有光澤,加上樹冠茂密又有型,非常適合作為觀賞植物及造景用的樹木,目前也已經培育出幾個栽培品種,其中葉子邊緣至夜身二分之一處有乳白色斑紋的雪斑木目前在台灣也有栽培。台東縣卑南鄉魯凱族的達魯瑪克部落則是會利用它的果實來黏鳥,也是充分利用了這種植物的特性。
皮孫木果實的黏液並非來自腺體,而是五稜果實表面的溝分泌黏液,這也是它跟無刺藤的最大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