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弗盧龍

皮埃爾·弗盧龍

皮埃爾·弗盧龍 Pierre Flourens1 1794.04.15-1867.12.06,法國神經生理學家,解剖學家,首次說明了脊椎動物腦的主要部分的一般功能。他出生於法國埃羅省(Hérault)貝濟耶市(Béziers)附近的毛利漢(Maureilhan),逝於法國巴黎附近的蒙吉宏鎮(Montgero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埃爾·弗盧龍
  • 外文名: Pierre Flourens
  • 出生地:法國埃羅省
  • 畢業院校:蒙彼利埃大學
履歷,人物生平,主要著作,康多爾,居維葉,高爾,拉什利,

履歷

15 歲開始在蒙彼利埃大學學習醫學,1813 年從該校畢業,次年經康多爾[2]介紹赴巴黎拜見居維葉男爵[3],深得居維葉的重視。他關於腦的重要研究,在 1822 年由居維葉向科學院介紹,後來輯訂刊行,附以解釋的序文,成為他 1824 年的第一本大著,題為《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特性和機能的研究》。1823 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25 年,他又彙輯幾篇論文,另印一本小冊子。1828 年當選為科學院院士,同年任法蘭西學院比較解剖學講師,1832 年升任教授。1842 年,他把 1824-1825 年的論文輯訂刊行,並著《評顱相學》一書,用笛卡爾的學說駁斥高爾的學說,創立了科學的大腦生理學。1855 年,他被任命為法蘭西學院自然史教授。

人物生平

弗盧龍普以教學著稱,早在年輕時他所講授的感覺生理學就已引起時人們的注意。但是,真正使他成名的卻不是教學,而是他的研究。其研究以熟練和精確著稱,他首先把切除法用於腦機能研究,他在 1814-1822 年間曾用兔腦、鴿腦、狗腦做過大量實驗(比如切除一部分腦子後觀察動物在行為上的變化),最終搞清了大腦主要區域的功能。他發現摘除鴿大腦兩半球不同部位之後沒有發現後果有什麼差異。他主張智慧型是全腦的機能,反對高爾和史普漢的大腦機能定位的觀點[4]。
弗盧龍認為大腦是以整體的方式發揮功能的,心理功能並不像高爾和史普漢所說的那樣,是由於個別特定的部位支配的。弗盧龍切除雞和鴿子等的部分中樞神經系統,觀察其手術後行為的變化情況。他發現,手術後功能缺損的程度與所切除的腦組織的多寡有密切關係。若所有的腦組織都被切除,則一切功能當盡告喪失;但若只切除部分則可全面恢復所有的功能。弗盧龍因此認為腦功能並無特殊的定位,所有功能在大腦都占有同樣廣闊的區域。這種看法後來由拉什利[5]予以發揚,主張大腦的每一個區域對任何行為都具有同樣的支配能力,此即後來所稱的等勢說(equipoteneiality)。
不過他把鴿子和雞所得的實驗結果,概推到人類大腦的功能,這是很難使人信服的,因為人類大腦的結構與鴿子和雞的大腦實在是相距太遠。另一方面,高爾和史普漢的顱相學雖有很多謬誤,但其關於大腦有多種不同的功能,且不同的功能乃由大腦不同的區域主管等主張仍有不少學者支持。這些都影了二十世紀初腦功能定位的研究。
在《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特性和機能的研究》一書中,他證實了現在所稱的貝爾 - 馬戎第法則,即神經系統可以分成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兩大部分。貝爾和馬戎第的實驗對象是青蛙,而弗盧龍的實驗對象卻是鴿子和兔子,但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在這本書中,弗盧龍還介紹了他自己用切除法損壞動物的腦和脊髓的不同部分,觀察動物行為變化的實驗研究。他的實驗熟練而精確,目的在於測量腦的各部分的機能 。實驗發現,雖然大腦有局部的功能定位,例如整個大腦支配思想和意志,小腦支配運動,但是這種功能定位是非常有限的,切除的腦組織的數量要比其定位更重要。為此,他得出如下結論:
腦葉是感覺、知覺和意志的唯一源泉;
一切感覺、知覺和意志都在這些器官中同時占有相同的位置,因而感覺、知覺和意志主要是一種官能;
各腦葉、小腦、四疊體可損失它們的物質的一部分而不推動它們的機能;
脊髓和延髓具有直接效果,四疊體、各腦葉和小腦具有交叉效果;
各腦葉、小腦、四疊體、延髓、神經、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各有其特殊的性質、適當的機能和各自的效果。儘管性質、機能和效果各不相同,但它們仍然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弗盧龍的另一個貢獻是通過對犬、鴿等各種動物所進行的精巧切除實驗,確定了小腦和耳朵中半規管的平衡機能。早在 1824 年他就證明,外科手術損傷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半規管會使鴿子缺乏協調性。到了 1830 年他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即半規管會使鴿子缺乏協調性,半規管參與“反射定向S”而不參與聽覺。當時 J.繆勒忽視了他的成果,而赫爾姆霍茨卻接受了它,並且把弗盧龍的發現作為其聽覺共振理論的一部分。

主要著作

脊椎動物神經系統的特性和機能的研究:1824
評顱相學:1842
比較心理學:Psychologie Comparée,1864
全名 Marie Jean Pierre Flourens。

康多爾

[Augustin Pyrame de Candolle 1778-1841],瑞士植物學家,將功能的觀念引入分類學;曾建立確定植物屬間自然關係的科學結構標準,在他的著作《植物學原理》(1813)中,為植物命名制定了一整套規則。

居維葉

[Georges Cuvier 1769.08.23-1832.05.13],被尊稱為法國動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之父,他是第一位提出動物可能會滅絕的觀念的學者。

高爾

[Franz Joseph Gall 1758-1828] 提出人的各種複雜的能力是與腦的各個嚴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聯繫的。他和史普漢 [Johann Gaspard Spurzheim 1776-1832] 認為:心理歷程與大腦皮質有很密切的關係;人類各種不同的心理歷程,並非由單一的器官(如松果體)所支配。不同的心理歷程是由大腦皮質不同的部位所掌管;皮質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了顱骨的形狀,皮質較發達的地方,顱骨突起,代表該部位所支配的心理歷程或有關的行為傾向較強,低陷的顱骨代表該區管轄的功能或行為傾向較弱。所以,只要觀察顱骨的外表凹凸的程度,即透過所謂顱檢查術(Cranioscopy)就可以推知個體各方面行為傾向的強弱。而這種研究顱骨外表特徵與心理功能的學說,則被稱為顱相學(Phrenology)。

拉什利

[Karl Spencer Lashley 1890.06.07-1858.08.07],美國心理學家。1929 年發表《大腦機智與智慧型》,提出了大腦功能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原理,對推動大腦高級功能的研究和計算機學習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