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利尼亞克,B.A.

皮利尼亞克一般指本詞條

皮利尼亞克,B.A.,蘇聯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利尼亞克,B.A.
  • 出生地:莫斯科州莫扎依斯克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不滅的月亮的故事》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原姓沃高,生於莫斯科州莫扎依斯克,當獸醫的父親是德國移民的後裔,母親為教師。父母都接近過民粹派。皮利尼亞克1920年畢業於莫斯科商學院,自幼愛好文學,並且很早就開始寫作。

主要作品

1915年發表短篇小說《在溝谷上》。至1920年,他已經出版兩個集子並小有名氣。早期作品無論是寫大自然、人類生活,還是寫革命,均從生物學和生理學角度觀察問題。例如《在溝谷上》,寫一對大灰鳥相愛、生育、哺育雛鳥,共同生活了13年,直到雄鳥衰老,在與雌鳥的新歡搏鬥中死去。作者認為,不論是人還是禽獸,都有追求生存的本能,覓食是為了生存,活著是為了繁衍。這種生物本能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風攪雪》(1917)和《白馬莊園》(1918)等也都是這一類作品。給皮利尼亞克帶來聲譽的第一部作品是長篇小說《荒年》(1922)。它既無完整的藝術結構,也無連貫的情節線索,而是由一些日記、報刊文摘、政論材料拼湊而成,編年史式地記述十月革命時期外省的一些生活片段,描寫了社會各階層人物——小市民、農民、知識分子、神職人員、無政府主義者;也寫了革命者——穿皮夾克的共產黨員,而革命則被寫成是無政府主義的農民暴動。當時文藝界對作品評價不一,有人讚揚,有人批評。《荒年》之後,作者一連寫出了《母親——後娘》(1922)、《機器和狼》(1925)、《不滅的月亮的故事》(1926)、《母親——大地》(1927)、《伊凡·莫斯科》(1927)、《紅木》(1929)等多部中長篇小說。其中《不滅的月亮的故事》描寫一位高級將領生病住院,而武斷的最高領導堅持要他開刀,結果病人死在手術台上的故事。小說出版後受到批判,作者被指責為影射攻擊J.史達林。另一部小說《紅木》1929年在柏林發表,其基調是:古老的、停滯的、亞細亞式的俄羅斯無可救藥,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它。該作品被指責歪曲蘇維埃現實,同樣遭到國內的嚴厲批判。作家曾表示要改正錯誤。後來寫出長篇小說《伏爾加河流入裏海》(1930),寫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科洛姆納城修建水庫的故事。小說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試圖表現“新俄羅斯文化”的誕生,對蘇聯生產題材小說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長篇小說《果實的成熟》(1935)則是一部頌揚民間藝術的報告文學。寫得最有特色的是短篇小說《小城》(1937),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艱巨性。20世紀20年代皮利尼亞克先後到德國、英國、日本、中國、美國等地旅行訪問。但出國旅遊給他招來滅頂之災:1937年因涉嫌日本間諜被捕,次年被處決。50年代被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