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囊腫

皮下囊腫

任何年齡均發生,以青年時期頭面、臂、背部發病多見。為一柔軟或多個柔軟或堅實的球狀物,直徑在1~3cm不等。粉瘤埋藏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基底可移動。皮表可見開口小孔,推動囊腫時,此處與皮膚粘連甚緊,並見略微凹陷而出現小坑,即為直接通達皮膚表面的腺體所在導管 開口。有的開口處塞著一個黑色粉刺樣小栓可擠出白色蠟樣物質。發病多年而無症狀,易繼發感染,化膿破潰,有的奇臭難聞。文獻報告有癌變,多數轉變為基底細胞癌,少數變為鱗狀細胞癌,癌變率約2.2%~4%。

病因,症狀,檢查,治療,混淆症狀,

病因

青年時期多發。

症狀

(1)表皮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囊腫。系因外傷將表皮植入皮下而成。其囊腫壁為上皮結構,但基底細胞層為囊壁外層。角質層為囊壁內層並充滿角質物於腔內。
本病好發於頭皮、頸部及臀、背部。單發或多發,直徑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緩慢增大,質軟硬而具囊性感,基底可移動,與皮膚常有粘連。皮膚表面沒有似皮脂腺囊腫的開口小孔,無疼痛,如發生於受壓部位時才有壓迫性疼痛。可並繼發感染,據記載有惡變的可能。(2)皮樣囊腫:常為先天性病變,由於胚胎期上皮殘留而發生,屬錯構瘤,是由於偏離原位的皮膚細胞原所構成。除囊壁表皮細胞外,尚含汗腺、毛囊及皮脂腺等。腔內含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皮脂等粥樣物及有毛髮。
多為局限性囊樣腫物,幼兒及青年期發現,緩慢生長、體積不大,為柔軟圓形或較硬的囊性腫塊。位於皮下,與皮膚無粘連,而與基底組織粘連甚緊,不易推動,好發於眼眶周圍、鼻根、枕部及口底,其次為四肢,胸背也見發病,長期生長的可發生癌變
(3)粉瘤由皮脂腺囊管口閉塞或狹窄所引起皮脂瘀積形成。腔壁為上皮細胞構成,無角化象,囊外為纖維結締組織。其內充滿皮脂物逐漸分解為半流質狀物質,含有大量膽固醇結晶。

檢查

皮膚囊腫應與發生於體表皮膚的各類腫瘤相鑑別,有的手術中才能發現。尤其是皮膚下囊腫,因張力過大,有的不移動,而易考慮到纖維瘤。

治療

1、手術或雷射手術切除.西醫手術或雷射手術切除。如果術前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則應首先控制炎症,後期再安排手術。弊端,容易遺留疤痕,易復發。手術的整個操作過程是:手術中可在與囊腫相連的皮膚,尤其是見到導管開口時,沿著皮紋方向設計梭形的皮膚切口,連同囊腫一起摘除.分離時應特別小心,囊壁很薄,應當儘量完整地摘除.因為在皮下,操作起來非常有難度,稍不小心如果殘留囊壁,則易於復發。
2、術後服用消炎藥治療1周即可。口服用VC、B1、B2等,可適當加大劑量。術後7~10天即可痊癒。
3、術後檢查傷口敷料,發現有感染跡象時進行局部處理。

混淆症狀

一、位於真皮內的囊腫
多發生於女性。皮損好發於遠端指關節背側面,多單發,呈半透明、光滑,柔軟,為皮膚色。2.粟丘疹
粘液樣囊腫粘液樣囊腫
多見於女性。原發性者原因不明;繼發性者多發生於大皰性表皮鬆懈症,先天性外胚葉缺損,皮膚磨削術後。原發性皮損好發於眼瞼、顴部;繼發性者好發於耳廓、手背、前臂。
大小為粟粒大,質硬,挑破見白色皮脂樣物。
過去叫皮脂腺囊腫。中年女性多見,好發於頭部,與表皮囊腫不易區別。後者常見於面、頸部。
皮損好發於前胸中下部、及陰囊。可單發或多發,呈正常皮色或黃色。質軟,小者略硬。腔內容物為油樣或乳酪狀。
較常見,好發生於青年,兒童,老年少見。正常皮色,圓形、有彈性,質略硬。囊壁為正常皮膚,囊腔內充滿角質。可單發或多發,常發生於頭皮、面部、頸及軀幹。
6.支氣管源性與甲狀腺舌骨導管囊腫
為先天發育異常。多見於胸骨切跡上方頸前或腳。生後不久發生、多單發,損害較小,常伴有瘺管。
為先天發育異常,多見於青年人和兒童。皮損位於陰莖腹側,尤其是龜|頭中線,直徑約數毫米。
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為毛囊性小的囊腫。表面可有痂皮及臍窩。常見於胸部、也可見於四肢、背部。
二、位於皮下組織的囊腫
皮樣囊腫:生後即有、多單發。皮損常位於眼周、面部、腹背中線,體表各處均可發生。其囊腔內含有各種表皮附屬器,如毛髮。
皮下囊腫形態大多為圓形,突出皮膚表面為半圓形。一般多位於真皮及皮下組織。
因有囊壁包裹,故邊緣光滑整齊,與周圍組織粘連少,故觸之光滑有彈性及囊性感。
其表麵皮膚多無炎症,而呈正常皮色。
一般發展有限局性,不會無限擴大造成局部壓迫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