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中蜂是中華蜜蜂在安徽省皖南山區長期適應形成的生態類型,是一個優良的地方品種,已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皖南中蜂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該品種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工蜂出勤早,收工晚,有效採集時間長,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維持蜂群的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南中蜂
- 產地分布:安徽省黃山,池州,安慶等地
- 品種特點:適應性強,有效採集時間長
- 保護級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產區分布,產地環境,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水源土質和植被,蜜源植物,生物學特性,養殖情況,體形外貌,
產區分布
產地環境
地理條件
皖南山區位於北緯29。27′32″-31。15′53″東經116。39′20″-119。34′3″之間,以山地、丘陵為主,間有盆地、河谷和平原,農田較少。著名的黃山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構成了本地區的地形骨架。海拔最高1873m,最低110 m。
氣候條件
該山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最高氣溫41.3℃以上,最低氣溫-16.1℃以下,無霜期210-230天;雨季集中在3-8月,年降水量1670mm,濕度81.4%,日照時數為1629.7小時。
水源土質和植被
全山區土質肥沃,山坡土層較厚,自然植被生長茂盛,森林覆蓋率達59.1%,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繁多。
蜜源植物
本地蜜源植物十分豐富。除林木、野生草本蜜源植物外,還有各種農作物、經濟作物、果樹、綠肥和藥用植物。春桂花、油菜、紫雲英、板栗、烏桕、荊條、芝麻、山菊花、冬桂花、枇杷等主要蜜源和分布廣、種類多的輔助蜜源植物,從每年的2月初到12月初交錯開花,泌蜜吐粉,為蜂群繁殖和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蜜粉源條件。
生物學特性
皖南中蜂棲息在皖南山區,適應於冬冷,夏熱,蜜源種類多但比較分散的生態環境,善於利用晚秋、早春蜜源,抗美洲幼蟲腐臭病,抗蜂蟎及胡蜂能力強,適合廣大山區定地飼養,蜂群數量較多,是目前皖南地區人工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之一,分為土法(桶養)和新法(活框)飼養。
皖南中蜂常在樹洞、陽坡土洞、墳窟、穀倉、牆洞中營造蜂窩,巢脾數量8~12張,脾的形狀隨周圍的形狀、環境而改變,但多數呈長條形。
皖南中蜂蜂王和雄蜂認巢飛行次數分別為1.23~1.31、1.08~1.13,持續時間分別為0.12~0.13h,0.16~0.20h;蜂王和雄蜂交配飛行次數分別為1.10~1.12、1.01~1.05,持續時間分別為0.22~0.23h、0.18~0.23h;蜂王和雄蜂交配最適宜溫度為20~28℃。蜂王交配飛行一次側輸卵管的精子數為3.37~4.15×106,自然交配產卵蜂王受精囊精子數為3.55~3.62×106。
皖南中蜂蜂王產卵力強,分蜂性弱,維持群勢大,群勢達7.8~9.6框就發生自然分蜂,分蜂發生在王台封蓋後1.5~2日齡,每日以8:00~14:00發生最多,分出群占母群的47.5~57.7%。
皖南中蜂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工蜂出勤早,收工晚,有效採集時間長,在山區微雨、霧日和7℃左右的低溫天氣也能出巢採集。當主要蜜源結束時,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維持蜂群的生活。
皖南中蜂越冬期短,越冬期冬團中心溫度波動範圍小,越冬飼料消耗量少,越冬期蜂王停卵期短。皖南中蜂蜂群周年生活明顯地分為春繁期、越夏期、秋季更新與越冬期,蜂王產卵量和蜂群群勢呈現“兩高”(春、秋)和“兩低”(夏、冬)的變化模式。
養殖情況
1983年安徽省有皖南中蜂8.8萬群:皖南山區5.65萬群,皖西大別山區2萬群,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地區1.15萬群;2006年全省4.3萬群:皖南山區3萬群,皖西大別山區1萬群,分布範圍縮小,沿交通幹線及半山區數量較少;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地區僅剩0.3萬群,黃山市(屯溪區)種蜂場有皖南中蜂純300群和宣城市(涇縣)種蜂場有皖南中蜂純種150群。
皖南中蜂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進入逐年下降時期,主要是蜜源資源、生態環境下降和西方蜜蜂(主要是義大利蜂)的侵入造成分布區縮小及生存環境變差,加之中蜂生產能力弱、產量低、產品品種少的弱勢,目前皖南中蜂已退守到皖南山區和皖西大別山區,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地區已極少很難見到。中蜂數量的減少、分布區域縮小的進程、年復一年在加劇。
體形外貌
皖南中蜂蜂王體長15.83±0.21mm,體重211.54±0.82mg。體壁黑赤色,腹部黑色, 並帶有鐵青色的光澤,翅透明。
雄蜂體粗壯,體長13.71±0.21mm,體重114.35±0.73mg,全身黑色,體壁絨毛呈灰色稍現黃,翅透明,呈淡褐色。
工蜂體長11.75±0.35mm,體重76.11±0.64mg,體壁黑褐色或褐色,腹部褐黃色,盾片呈黃褐色,腹部環節顯著,呈褐(黑)黃分明,全身被有黃褐色短絨毛,前額、胸部、腹下等處絨毛為灰色或淺褐色,足上絨毛多為灰色稍帶黃,翅透明,翅脈褐色,翅膜為淡黃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