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皖北豬
- 品種屬性:肉脂兼用型
- 產區分布:淮北地區
- 品種特點: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性強
產區分布,產地環境,品種來源,生物學特性,
產區分布
皖北豬中心產區是安徽省毫州市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分布在淮河以北的毫州、阜陽和淮北地區,宿州地區也有零星分布。據2009年3月亳州、阜陽等市畜牧主管部門上報數據,皖北豬目前存欄成年公豬37頭,成年母豬1259頭。
產地環境
中心產區全境跨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里,寬約90公里。氣候處在暖溫帶南緣,屬於暖溫帶半溫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乾。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4.7℃,平均日照2320小時,平均無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全市耕地面積為750萬畝,其中農作物種植1157.1萬畝,林地面積220.6萬畝,森林覆蓋率16.95%,沒有天然草場,只有零星的人工牧草種植,其面積僅有6萬多畝。當地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及皖北平原的生活習慣,促使了該品種的形成,豐富的農副產品為皖北豬提供了物質基礎。
品種來源
1987年,在中國品種志上,皖北豬被列入黃淮海黑豬的一個類群,是華北型淮豬在淮北平原地區的一個重要分支。公元3-6世紀魏晉南北朝時期和12世紀南宋時期,淮北平原經濟遭受兩次戰爭破壞,並受到水災,淮豬逐步南遷到安徽淮河兩岸,經長期培育,淮河以北形成皖北豬,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歷史上飼養管理較粗放,在放牧飼養條件下長期形成具有體質健壯、耐粗飼、抗病力強、屠宰率高、肉質優等特色的優良豬種,但生長較慢,育肥性能較差。1976年由安徽省農牧漁業廳組織皖北農學院(現為安徽科技學院)及渦陽縣、阜陽市、穎上縣農牧漁業局和有關種豬場組成育種協作組,從民眾中選擇含有阜陽本地豬血液成分較多的一批雜種豬公豬18頭,母豬90頭,組成基礎群,其含長白(Landrace)豬血液12.5%,巴克夏(Berkshire)豬12.5%,內江豬12.5%,阜陽土種豬62.5%。通過閉鎖繁育和世代選育,至1988年完成6世代選育,並通過省級鑑定,定名為皖北豬。
生物學特性
皖北豬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抗逆性和抗病性強、繁殖力高、母性好、胴體及肉品質好、耐高溫、高濕和高寒天氣等優點,但具有生長速度慢、皮厚、骨粗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