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報

《皋報》,民國17年(1928年)冬創刊,初名《如皋報》,系中國國民黨如皋縣黨部機關報,總編為中共地下黨員徐家瑾,對開4版,周刊,發行量1500份。民國19年1月,更名《皋報》,主編為中共地下黨員葉胥朝,對開4版,日刊,發行量1000份。民國24年秋,如皋春泥社借該報第四版開辦文藝副刊《穀雨》,民國25年停刊。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皋報》改為4開版,副刊《炮火》由春泥社編刊。民國27年3月,如皋城淪陷時停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皋報
  • 別名:如皋報
  • 創刊時間:1928年
  • 出版周期:一天
《皋報》原名《如皋報》,系國民黨如皋縣黨部於民國17年(1928)冬創辦的機關報,初為內部發行的四開周報,以刊載國民黨的通告、啟事和國內要聞、本地新聞為主;每期有社論,副刊名“先路”。初創時的發行人為季雲,編輯主任張從周。一個月後,中共黨員徐家瑾進入該報繼任編輯主任,徐家瑾被捕遇害後,另一共產黨員葉胥朝出任主編。
徐家瑾在擔任《皋報》編輯主任時,利用合法身份,以報社為陣地恢復和發展中共組織,宣傳革命,領導了如皋師範學生反對國民黨屠殺如皋西鄉農民的遊行示威。18年因在《皋報》發表《飯碗》一文,徐家瑾被縣黨部指控“宣傳赤化”而遭逮捕。在獄中,徐家瑾進行了不屈的鬥爭,曾數次組織越獄未果,終於在20年2月25日在鎮江北固山遇害。
共產黨人葉胥朝曾長期以國民黨員的合法身份,在國民黨如皋縣黨部內從事黨的秘密活動。24年初,出任《皋報》主編後,與一些進步青年一起成立“春泥社“,其成員有俞銘璜、吳安順、粱明暉、徐靜漁、許家屯、何晴波、蔡暹、蔡迪、祝見山等。“春泥社”在葉胥朝支持下創辦了“春泥圖書室”(對外稱《皋報》資料室),成立社會研究小組。“春泥社”還在《皋報》開闢了“穀雨”副刊。25年初,國民黨政府槍決了一批“強盜”,俞銘璜在該刊發表了小品文《盜》,分析強盜產生的社會根源,以鋒利的筆觸將矛頭指向舊社會、舊制度,以致被國民黨如皋縣黨部內的CC分子指控“春泥社”利用《皋報》宣傳赤化,國民黨中央黨部急令查究。後葉胥朝利用國民黨縣黨部委員間的矛盾和省黨部內的派系鬥爭,多方解釋、調停,“春泥社”成員才免遭迫害,副刊“穀雨”則被迫停刊。26年“七七”事變後,“春泥社”又在《皋報》創辦“炮火”副刊。俞銘璜在這個副刊上發表了題為《縱談如皋政治》的評論,以及揭露 該縣地政局土地登記處丁汝川於國難深重之際在妓院聚賭、劣紳馬繼元利用道會門擴充反動勢力進行反共活動的小品文;還指名道姓地對國民黨如皋縣黨部執行委員繆應鐘和區長蔣厚愷等人的罪惡行為進行揭發批判。“春泥社”的其他成員的作品如吳健寫的《拿粥的人》,徐靜漁的《清道夫》、蔡暹的《絡絲線的老人》、何晴波的《是飢餓的一群》等也先後在刊物上發表,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國民黨貪污腐化、爾虞我詐和反共反人民的活動,宣傳了團結抗日。
27年3月18日,《皋報》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被迫停刊,前後歷時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