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王寨村(山東省海陽市發城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皇王寨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山區,發城鎮南部,地處東經121°01′,北緯36°54′。西與黃連夼村為鄰,北與前寨後村相連,南與七寨村接壤,東與朱吳村隔山相望。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2.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花生、芋頭、蘋果等。 2002年,全村60戶,174人。有張、蓋、孫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張姓最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皇王寨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海陽市發城鎮下轄村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174人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清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另一說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張姓建村於皇王寨遺址附近,故命村名皇王寨。之後,蓋、孫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8月成立中共皇王寨村黨支部。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2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71公斤,總產5.02萬公斤。 1978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20世紀90年代後,蘋果收入成為本村主要的經濟來源。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66萬元,其中農業110萬元,畜牧養殖業55萬元,林業1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工業、商業、運輸業及外出勞務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4人,收入60萬元,其中工業50萬元,服務業1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6年,成立國小,設1個班,有教師2人。改革開放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過著半糠菜半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17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3輛、機車7輛、電話14部、電視機40台、電冰櫃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建國後,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翻新,蓋起寬敞明亮的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張永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2月,與黃連夼村成立一個黨支部,張永慶任黨支部書記。1950年12月,本村單獨成立黨支部。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張永慶、張永吉、張廷仁、張廷全、張廷利、張希勇、曲紹軍、張廷智、孫忠德、張廷軍、張兆斌、張兆彬。2002年,全村有黨員1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永吉、張廷仁、張廷法、張廷全、張廷禮、張廷智、張廷文、張廷軍、張兆忠、張兆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