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那些事血染的王冠

皇帝那些事血染的王冠

皇帝的交接班制度是如何制定、實行又是如何破壞的? 搶班奪權的故事從上古時代就一直盛演不衰! 喋血宮廷、血染王冠,皇權和皇位歷來是野心家追求的目標、陰謀家成長的搖籃…… 揭開溫情脈脈的面紗,歷史的長河其實像一條血污的屍帶,那些弄潮兒正是在浴血的波濤上揚起他們人生的風帆。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目錄,基本信息,圖書摘要,

基本信息

作 者:褚兢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目錄

前言
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創者
1.齊桓公登場
2.姜子牙釣魚
3.兄妹亂倫
4.強者為王
5.逼死親兄弟
6.管仲改革
7.桓公的霸業
晉文公:被動的篡位者
1.謙恭的公子哥兒
2.一句玩笑建立的晉國
3.驪姬暗算太子
4.里克亂政
5.逃亡之路
6.重耳的外交政策
7.假如……
吳王闔閭:血染的王冠
1.動亂的根源
2.心懷異志
3.刺客專諸
4.他殺人的動作像一首完美無瑕的詩篇
5.霸業與興亡
秦始皇:血腥與黑幕的交響
1.身份可疑
2.秦武王的奇特愛好
3.撿來的王位
4.垃圾股異人遇到大富豪呂不韋
5.投資就是下套
6.孽種
7.仁慈的子楚
8.秦王的怒火
9.鐵血贏政
呂后“稱制”:女人玩政治
1.司馬遷論女人
2.劉邦的老婆是辣妹
3.善良的劉盈
4.處女皇后和假冒太子
5.呂后的遺產
6.作亂
7.剷除諸呂
8.小結
兩面派王莽:曇花一現的新朝
1.白蛇傳說
2.超級包裝術
3.狐狸的尾巴
4.如何把女兒推銷給皇帝
5.迷信與造假
6.荒唐的復古和短命的新朝
隋煬帝:最出色的演技派
1.生活如演戲
2.弱智的想法
3.不懂眼色的楊勇
4.超級演員楊廣
5.奪嫡成功
6.繼續表演
7.原形畢露
李世民:奪宮之路
1.出色的兒子
2.二虎相爭
3.圖窮匕見
4.血濺玄武門
5.逼宮奪位
武則天: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1.相面
2.狐媚惑主
3.引狼入室
4.當上皇后
5.河東獅吼
6.摘瓜能手
7.女皇手腕
8.曲終奏哀
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故事:陳橋兵變和燭影斧聲
1.奢華帝國的矯枉過正
2.宋朝的建立
3.杯酒釋兵權
4.燭影斧聲
5.金匱之盟
“靖難之役”:叔侄大血拚
1.太子問題
2.建文帝削藩
3.又一個和尚出場了
4.朱棣生病
5.裝瘋成功
6.扯旗造反
7.宋襄公第二
8.還有不怕死的
9.江山易主
10.最後一個謎
歷史上的罕見事例:皇帝復辟
1.王先生
2.英宗皇帝的親征
3.撤退
4.皇帝做了俘虜
5.還鄉團回來了
6.關於于謙
7.奪門之變
8.于謙之死
朱厚照與朱宸濠的故事:頑主和反賊的博弈
1.合法鬥爭玩不過旁門左道
2.皇上跟大臣玩“躲貓貓”
3.百官罰跪
4.多管閒事的王陽明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從辛酉政變到戊戌政變
1.歷史的節點
2.屍骨未寒,硝煙即起
3.兩黨聯手.權力更替
4.皇帝得了梅毒
5.皇后絕食而死
6.童年光緒的抑鬱寡歡
7.糊塗的慈安
8.光緒的愛情
9.百日維新和戊戌政變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9-07-01
·版次:1
·總頁數:335
·印刷時間:2009-07-01
·印次:1
·字數:295000
·ISBN:9787210040866
·大小:16開
·裝幀: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創者
1.齊桓公登場
齊桓公這個人的名頭太響了。大凡多少了解一點中國歷史的,就不能不知道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它就是偉大的孔夫子誇讚齊桓公所講的話。
按照現代人的語言習慣,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話聽上去顯得太拗口,有些雲裡霧裡,不知說的是啥意思。
啥意思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文言文嘛,和白話文的表達方式不大一樣,假如把它改成白話表達方式,讀者就明白當年司馬遷說的是什麼了。
所謂“九”,就是多的意思。它也可以指一、二、三、四……一直到第九的“九”,但在古人那兒,更多的時候卻是指比“九”更多的數。
而“合”呢,就是召集、聚合,把諸侯們統統召集到一起,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或者開個會,或者頒布個決定什麼的——這是比較文明的“合”。還有一種“合”就不單單開會那么簡單,而是大家湊在一起,舉行“兵車之會”,也就是把各諸侯國家的武裝力量聚集起來,乾什麼呢?打仗。打那些不聽話、不守紀律、膽敢對周天子表示不恭,或者跟霸主的權威挑戰的傢伙——這是以軍事手段實現政治或外交目的的###。
那么“一匡天下”又是什麼意思呢?“一”,在這裡可以理解為憑一人之力或一國之力,而“匡”呢,是“糾正”和“端正”的意思。這樣,“一匡天下”便是說,齊桓公憑藉他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力量,把傾斜了的、衰頹了的周王朝的天下給扶正了。
齊桓公是周武王賜封的齊國的第十六代君主。在他當君主的時候,曾經憑藉武力打敗商紂王奪得商朝天下的周王朝,已經存在了將近400年。不過,此時的周王朝不再是當年戰勝殷商奪取天下時那般的意氣風發氣概堂堂,而呈現出末世的光景來。
經過多次外患內亂引發的危機,特別是周幽王寵信褒姒,荒淫怠政,還搞所謂“烽火戲諸侯”的荒唐遊戲,結果引起犬戎入侵,各路諸侯袖手旁觀,堂堂天子無人護佑,竟被殺死在驪山之下,鬧得周王朝險些覆滅。好在秦國國君挺身而出,將繼位的周平王護送到洛陽去避難,平王自忖西安是回不去了,乾脆做個順水人情,將原先的國都那邊統統賜給秦王,以表彰他的勤王之功,同時將首都遷至洛陽,歷史上把這叫“平王東遷”,以此為界,是為東周,而以前定都西安的那一段歷史則被稱作西周。
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被別人從國都攆出來,不得不搬家以求安生,這樣的“共主”其實力之虛弱,自然有目共睹。自此,許多不安分的諸侯國也就不大鳥這個“天子”,全不把周王放在眼裡,他們隨心所欲,把周王的指令當做耳邊風,,一時之間,鬧得禮崩樂壞,把最有責任感的孔子急得大罵世道不古。由於沒有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主持“公道”,各諸侯國之間的爭奪吵鬧也愈演愈烈,終至不可開交。
齊桓公就是這個時候在歷史舞台上登場的。
那個時候,各個諸侯國之間除了爵位等級不同,在國君這個身份上都是一致的,就像現在的大國和小國、窮國和富國的關係一樣,沒有誰比誰更高一等,誰也不好乾涉別國的內政,誰也不買誰的賬。
但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力後,諸侯國之間大國欺負小國、富國打擊窮國甚至占領、消滅、吞併對方的事件便屢屢發生,沒人干涉得了,沒人認真過問,情況就變得越來越糟。中原地區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時不時來騷擾一下那些弱小一些的諸侯國,弄得這些小國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
齊桓公憑藉其實力和智慧,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充當“大佬”、裁判、主持人和擺平者的角色,創造了屬於齊國的數十年黃金歲月。
所謂“尊王攘夷”,就是打著維護周王和周王朝利益的旗號,來制止那些侵略吞併以及違背禮法的事件。當然,齊桓公實際上不會那么大公無私,他在很多情況下藉助“尊王”的旗號,實現個人的目的。但因為他善於“拉大旗做虎皮”,別人還真無話可說,不得不乖乖聽他的。後來曹操搞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是從他這兒盜版來的。
《戰國策·韓策》中有這樣一句話:“昔齊桓公九合諸侯,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則雖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諸侯之尊桓公也,猶共尊襄王也”。這句話把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實質揭露得一清二楚,那就是打著“尊王”的旗號,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他一旦被確立霸主地位,便實質上取代了周王的權威。這時的周王在齊桓公面前,幾乎是個傀儡。
不過話要說回來。假如沒有齊桓公尊王,那么衰弱不堪的周王朝恐怕早就玩完了,連那個空虛的王位及耀眼的王冠,都被人踩到腳底下去了。
自從齊桓公稱霸之後,各諸侯國凡是實力強大到足以號令各國的,都起而效仿,於是便有了“春秋五霸”之說。當列強紛紛崛起,有實力當霸主的增加到七個之多後,便進入了“戰國七雄”的時代。
這么說來,齊桓公開創了一個時代,一個有聲有色、波瀾壯闊、奇譎變幻、多姿多彩的時代,似乎我們應當隔著兩千多年的歲月向齊桓公致敬!
但是且慢。
倘若我們查閱一下齊桓公的檔案就可發現,這個功名蓋世的君王或霸主,他的王位的得來卻不那么正統、不那么地道,有搶班奪權的嫌疑。
此話怎講?
咱們還得從頭細細道來。
姜子牙釣魚
世人都知道,中國人是很講血統的,以至後來被人上升到“血統論”的理論性高度了。而血統論的制度化和完善化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正是周朝。
周王朝在武裝奪取了殷商的政權後,在政治上實行了兩大獨具特色的政策,一是分封諸侯,二是建立完備的禮儀制度。正是分封制和禮制構成了宗法制的核心內容。
再細究一下:禮制的要害是孔子所言的八字方針,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分封制的要害是前面說到過的嫡長子繼承制。
齊國的第一位君主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替周朝打下江山的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
這個姜子牙,祖先也很顯赫,據說是堯舜時代的“四岳”之一。所謂“岳”者,本意是高大的山,而“四岳”便是指的分管四方的諸侯之長。到了姜子牙的時候,家道早已破落,他一直過著窮困的日子。他宰過牛、賣過肉、開過酒店,卻始終沒有發財。為啥發不了財?因為他一顆心不在發財上面,而在安邦治國平天下。但是一直到他七十多歲的時候,他還是一介草民,身無一官半職,就談不上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了。
但他並不死心。
傑出的政治家就是這樣,一息尚存,追求不止。他沒有自怨自艾,更沒有放棄初衷,他還在堅守自己的抱負。
有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獵,事先卜了一卦,卦象說:這次打獵,必有收穫。但“所獲非龍非螭(蛟龍的一種),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這卦象所說夠玄了。於是文王出獵,率領一大幫人,浩浩蕩蕩,來到渭水北面的獵場。
在渭水河邊,他看見一糟老頭,正坐在河岸邊釣魚。老頭釣魚有一奇怪舉動,就是他用的魚鉤不是彎曲的,而是直直的。
這一奇怪舉動吸引了周文王,他便來到老頭身邊和他閒扯起來。
兩個人,一個當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君主姬昌,一個窮困潦倒已過古稀之年的貧民姜尚,碰在一起卻像上天安排好的一樣,居然一談就異常投機,姬昌高興得連獵也不打了,用自己的車載著老頭就興沖沖回了都城。
以後,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周武王都謙恭地拜姜子牙為老師,讓他擔任總顧問兼最高軍事統帥,姜子牙也認認真真輔佐文王、武王父子,滅了商王朝,並建立了新興的周王朝。
姜子牙是個奇人,“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所以後世的人談起用兵以及權術都歸結到姜子牙頭上,也可以說,姜子牙是用兵和搞權謀的始作俑者。
周武王繼承父親文王的事業,奪得了殷商的天下後,實行分封,將全國土地像切蛋糕一樣切成一塊一塊,分給親朋好友。姜子牙是第一號大功臣,當然必須受封,於是便在東海那邊劃了一個圈,將近海的一大塊地劃給他,建立齊國,還賜給他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公爵。
在當時,有資格稱王的僅有一人,那就是周王朝的統治者,其餘只能按照爵位來稱呼,比如齊國是公爵國,其國君只能稱公,等以後亂了套的時候,大家才都稱起王來了。
按照宗法制度的嚴密規定,老的國君死了,新的國君繼位,按照既定方針辦,該誰誰,別人都別去做非分之想!
兄妹亂倫
任何制度都是這樣的,制定時的初衷很好,很完善,甚至可以說很嚴密:確立所謂嫡長子繼承制的最重大理由就是防止權力的覬覦者搶班奪權。但是,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任何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如無負反饋因子的加入,都會逐漸衰減,王位繼承制度的貫徹實行尤為典型。
歷史書記載,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在100多歲高齡後去世,他的兒子繼位,然後是孫子……然而,僅僅只過了五、六代,齊國在繼承權方面就發生了一次混亂,這場混亂一直波及到後面好幾代——因為這場混亂的結果,導致齊國在位的國君已然不再是姜太公的嫡長子後裔了。
到了齊桓公的祖父那裡,事情又有了不妙的開端。
桓公的父親叫姜祿甫。他在位時有一個兒子叫諸兒,立為太子。他又有一個侄子,叫公孫無知。他弟弟夷仲死得早,留下這個兒子,讓當國君的伯父非常憐愛。伯父自己還有好些兒子,都沒有對這個侄兒那般寵愛。他違反規矩,命令給無知的供養待遇等同於太子,這就埋下了禍根。
姜祿甫死了以後,太子諸兒繼位,是為襄公。
襄公小的時候,曾經和無知兩人在父親面前爭風吃醋,卻沒得到父親的支持,於是在心裡懷有對無知的不滿。等到自己繼位後,他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剝奪堂弟公孫無知的超過等級規定的贍養標準,這一招做得太損,沒有任何鋪墊,這既讓無知減少了俸祿,不能過過去一樣的享樂生活,更讓他在各位親屬和滿朝大臣面前栽了面子,他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
當然,襄公所剝奪的,本來就是他不應該享有的,他自己心裡明白,所以也就不敢有公開的表示,不過心裡這仇卻記下了。要知道,中國自古就有這么個潛規則:不管合不合規矩,待遇一旦上去了,再要把它拿下來,那可是打人傷臉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