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圍繞著中國古代帝王的病情與死因,有太多的撲朔迷離,迷影重重,引發後人的無盡猜想。本書獨具一格,以一個現代醫者的專業眼光,從臨床病理學的角度,為千百年前的這些權勢人物把脈,力求透過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揭示出古代九五之尊生病和死亡的真相,也還那些背負千古罵名的帝王一個公道。
基本介紹
- 書名:皇家有病知多少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16
- 品牌:九州出版社
- 作者:何乃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20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疾病如何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暑與秦帝國的崩潰
偏頭痛與武則天的女皇之路
酒精中毒與明王朝的衰亡
痢疾與大清的傾覆
中暑與秦帝國的崩潰
偏頭痛與武則天的女皇之路
酒精中毒與明王朝的衰亡
痢疾與大清的傾覆
作者簡介
何乃強,新加坡人,祖籍廣東順德。1966年新加坡大學醫學院畢業,1971年獲醫學碩士。1975年獲新加坡醫學研究院院士,1978年獲澳洲大洋洲皇家內科學院院士學位。
1977—1996年任大巴窯醫院竹腳醫院新生兒科系主任。1997—1998 年任竹腳婦幼醫院首席兒科主任。1998—2001 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3 年獲得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BBM(公共服務星章)。
目前為中國多家兒科雜誌編委,《新加坡醫學雜誌》編委、新加坡華文報諮詢團委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
出版中文著作:《兒童病房》、《杏緣》(與馮煥好合著)、《父親平藩的一生》。另有多部中、英文醫學論著。
1977—1996年任大巴窯醫院竹腳醫院新生兒科系主任。1997—1998 年任竹腳婦幼醫院首席兒科主任。1998—2001 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3 年獲得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BBM(公共服務星章)。
目前為中國多家兒科雜誌編委,《新加坡醫學雜誌》編委、新加坡華文報諮詢團委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
出版中文著作:《兒童病房》、《杏緣》(與馮煥好合著)、《父親平藩的一生》。另有多部中、英文醫學論著。
圖書目錄
代序 從故事說起……
太醫難當
不信任太醫
倒霉的太醫
太醫與政治
不願看病的太醫
華佗恥以醫見業
曹操的頭痛病
曹操有做過動腦手術嗎?
關羽中箭
扁鵲換心
秦始皇的死因
秦始皇中暑亡?
馬王堆女屍有糖尿病?
由馬王堆女屍談到血吸蟲病
皇帝也有偷窺狂
皇帝也中毒
帝王也自殺
皇帝和糖尿病
懷胎十四月而生的皇帝
劉備患有巨人症?
劉備的怪相?
劉備死於痢疾
死於痢疾的帝王
從司馬昭中風談起
唐高宗的頭痛病
宋太祖“生蛇”
神經錯亂的皇帝
宋朝帝皇有精神病遺傳基因
做皇帝是高風險行業?
毒死皇帝的是什麼毒藥?
談古論今說病歷
元世祖患痛風?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憲宗與萬貴妃
再談萬貴妃
明憲宗的愛情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熹宗與乳母客氏
皇帝的母子情結——光緒和慈禧太后
張居正死於縱慾過度?
張居正死於痔瘡或大腸癌?
萬曆帝被酒所害(一)
萬曆帝被酒所害(二)
萬曆縱慾好色?
萬曆帝的愛情
萬曆帝的病(一)
萬曆帝的病(二)
萬曆帝的病(三)
萬曆帝之死
明光宗的死因( 一)
明光宗的死因( 二)
皇太極猝死
清王朝和天花
皇帝為什麼少有患癌症?
從康熙帝的瘧疾談起
康熙死於流感?
嘉慶帝死於高血壓
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乳母也封爵
差點淹死的帝王
被淹死的帝王
太醫難當
不信任太醫
倒霉的太醫
太醫與政治
不願看病的太醫
華佗恥以醫見業
曹操的頭痛病
曹操有做過動腦手術嗎?
關羽中箭
扁鵲換心
秦始皇的死因
秦始皇中暑亡?
馬王堆女屍有糖尿病?
由馬王堆女屍談到血吸蟲病
皇帝也有偷窺狂
皇帝也中毒
帝王也自殺
皇帝和糖尿病
懷胎十四月而生的皇帝
劉備患有巨人症?
劉備的怪相?
劉備死於痢疾
死於痢疾的帝王
從司馬昭中風談起
唐高宗的頭痛病
宋太祖“生蛇”
神經錯亂的皇帝
宋朝帝皇有精神病遺傳基因
做皇帝是高風險行業?
毒死皇帝的是什麼毒藥?
談古論今說病歷
元世祖患痛風?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憲宗與萬貴妃
再談萬貴妃
明憲宗的愛情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熹宗與乳母客氏
皇帝的母子情結——光緒和慈禧太后
張居正死於縱慾過度?
張居正死於痔瘡或大腸癌?
萬曆帝被酒所害(一)
萬曆帝被酒所害(二)
萬曆縱慾好色?
萬曆帝的愛情
萬曆帝的病(一)
萬曆帝的病(二)
萬曆帝的病(三)
萬曆帝之死
明光宗的死因( 一)
明光宗的死因( 二)
皇太極猝死
清王朝和天花
皇帝為什麼少有患癌症?
從康熙帝的瘧疾談起
康熙死於流感?
嘉慶帝死於高血壓
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乳母也封爵
差點淹死的帝王
被淹死的帝王
序言
序 言
從故事說起……
小時候酷愛聽故事。不論是爸媽講的民間故事,老師講的歷史和勵志故事,以及麗的呼聲電台中李大傻的粵語廣播故事,都會令我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稍長後,喜歡閱讀,不愛看風花雪月的美文,偏愛歷史人物傳記、歷代帝皇軼事、宮廷秘聞和武俠小說。往往一卷在手,就廢寢忘食,甚至可以獨在房內,終日無語。
當年,唐太宗的諫官魏徵積勞成疾而死,太宗弔唁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我閱讀眾多書籍,不也是以人以史為鏡嗎?
廣讀群書之後,我認識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人物。他們的行為思想和一切功過,都可以作為我做人做事的借鑑。在閱讀中,我汲取忠信仁義的價值觀,學會分辨正邪善惡,知道邪不勝正,善有善報。遂致力於修身養性,力求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退休以後,閱讀依然是我的最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愛讀史籍的興趣依然不減當年。所不同的是,歲月更迭,年紀增長後,自己對人對事亦隨人生經歷而有不同的體會和詮釋。同一本書,反覆閱讀後,前後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譬如在閱讀中國曆朝故事時,我不再注意朝代盛衰的近因遠因,不再評斷歷史人物的忠奸,而注意到皇帝妃嬪的疾病和死亡,這也許是因為數十年的醫學生涯鍛鍊出我對疾病的敏感度,對病因的好奇,對診斷的懷疑……總的來說,這是一種職業病吧!
因為懷疑,我大膽假設,細心研究和考證。有時看到書中三言兩語述說某君王因某種病喪命,產生懷疑,遂根據有限的資料,大量去翻閱史書和現代醫書,並憑藉臨床經驗,或推翻古代說法,或證實其果然。因為鑽研,每到書局,我便一頭扎到歷史書架旁,翻閱厚厚的歷史書。那些年,老友陳滿貴在上海工作,回國時必給我帶來新出爐的歷史書籍。結果,新版“讀《史記》之系列”,《唐朝21 帝》《宋朝18 帝》《明朝16帝》《清朝12 帝》《正說清朝》和《明朝那些事兒》等書取代了擺在書房的其他一些中外名著。
每當書中有些篇章與情節引起我的興趣,如書中人物的病患(包括肉體、心理、精神疾病),太醫的行為與際遇,死者的生卒年歲、壽命長短或是其他和醫學有關的事,我都會一一插入標籤或加上眉批,列出疑問,儼然一名法醫,要找出死因及真相!朋友知道我有這種“癖性”,建議我把所讀到的歷史故事“心得”撰寫成文,與他們分享。
恰好在那個時候,新加坡《聯合早報》“早報星期天”編輯謝裕民先生聯絡我,邀請我寫一些替古代君臣診病的文章。受到裕民的鼓勵,我著手從皇帝、嬪妃、太醫、臣子等人開始,用現代醫者的眼光,“替”古代君臣“診病”,分析他們的病患,質疑史冊所記錄的死因。為了增加大家對一些病理學的認識,我還用了古今對照,把現代對這些疾病的解讀和治療方法,一併帶入。開始時,我擔心這樣的寫法會畫蛇添足,雜亂無章。但讀者反應很好,認為這些論述可以增進醫學知識。於是,我興致盎然,一邊讀史,一邊把脈,一邊尋索參考資料,寫下這幾十篇讀史筆記,呈獻給讀者。
何乃強
2012 年11 月11 日
陳振泉先生在新書發布會上致詞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夠出席今天這一場的文化盛宴。今天的主廚是何乃強醫生,他所烹煮的一道佳肴就是《醫生讀史筆記》(即《皇家有病知多少》——編者)。
據說何醫生花了五年的時間寫成這本書。去年十二月,他把這本書的草稿列印了給我。結果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工作之餘抽空斷斷續續的讀完這本大作,差一點把這草稿都翻爛了,實在罪過之至。既然何醫生花了那么多心血精神去撰寫此書,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去閱讀它,有時在三更半夜才能抽得二三十分鐘來翻閱幾頁,而我的“熊貓眼”也因此逐漸形成。故此,今天在此推介這本《醫生讀史筆記》不能草草了事。我準備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來介紹此書。如果嘉賓們聽到不耐煩時,請不要責怪何醫生,那是因為我詞不達意,口才不佳的緣故。
跟何醫生一樣,我也喜歡閱讀史書,這是受到30多年前看到書法家吳湖帆的一幅對聯“文以載道,史以載事”的啟發。幾年前翻閱《舊唐書——魏徵列傳》時,也深受唐太宗的一段話感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是國人必須深為鑑的提醒,也是讀史的重要性。唐太宗的這段話,何醫生在《醫生讀史筆記》的前言《從故事說起……》也提到,並說明以人以史為鏡的重要性。
不過,正史的文言文言簡意賅,又沒有標點符號,有時確是難讀得下去。正史偶爾也有些不太合常理的敘述。例如每當一個皇帝誕生時,便會有“紫氣東來”、“瑞光滿城”等形容詞。撰寫史書的史官是“朝廷命官”,為政治上“配合劇情”的需要,免不了要加了誇張渲染的描寫,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也恰好證明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至理名言。
既然正史有時不是很可靠的,那么民間流傳的一些野史偶爾也可作一個寫照。反正,正史、野史兼讀,總會收到“官民兩道”的相輔相成之效。近代有不少學者文人重新詮釋過去的歷史哲學,例如由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于丹教授寫的《論語心得》,王濛寫的《莊子論》,還有易中天等人所主持的“百家論壇”電視講座系列。這些著作和講座,讓讀者和觀眾能夠從現代人的角度,平易近人的分析手法,去探討深奧複雜的歷史和哲學。這比只單一閱讀枯燥乏味的正史容易得多了。
在讀完《醫生讀史筆記》之後,覺得何醫生以現代醫學的專業角度去分析古代宮廷的人物與事件,確是一項別出心裁,結合歷史、文化和醫學的“三合一”之舉。小弟才疏學淺能,不敢也無法對此書提出專業的看法。只能在這裡分享一下讀後感和想法。
我主觀的讀後感可以歸列成以下六點:
(a)文筆生動
何醫生雖然是專科醫生,但對寫作卻並不過於嚴肅古板。相反的,何醫生行文生動,敘述性強。雖然何醫生退休後不再從事醫療工作,不過從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來看,不知當年他棄筆從醫是否是正確的決定。這本《醫生讀史筆記》可說是遲來的春天。不過,這總比沒來的春天好。何醫生,還請您再接再厲啊!
何醫生在描述華佗如何為曹操治病的片段, 和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形容, 兼用正史《三國志》和民間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描述,和自己行醫時用三國的故事來讓病人忘記打針之痛的過程來交叉對比,寫來內容豐富,用句精彩,讀後令人口沫生津。所以當口渴時讀此書,或許可收止渴之效。
(b)道德意識強烈
何醫生在行文之際,除了三句不離本行,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之外,他的字裡行間,總是不忘弘揚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在《太醫與政治》篇里就描述了清代幾位名醫如徐大椿、費伯雄、範文甫等人輕功名,淡名利的高操品行。文中更舉了名醫範文甫門外掛的對聯“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來體現出他高尚的醫德醫風。何醫生更以這段文字來總結這一個篇章的精神:“以為當上太醫就可以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加官進祿,安享榮華富貴,那不應是一個醫者應有的人生目標,是為人所不恥!這些高風亮節的醫師,才是醫業的楷模。”
(c)增廣見聞
(1)何醫生以專業的醫藥知識,從歷史文獻和其他記載中,對於著名中國歷史人物的死因作出一些研究和判斷,讓讀者多了一層新知識。例何醫生認為秦始皇可能死於中暑。在這一篇名為《秦始皇中暑亡?》的文章里,何醫生還詳細的描述了一些預防和急救中暑的描施,讓讀者讀後可以明了如何應對中暑的方法。
(2)另外,何醫生也懷疑在1972年4月在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發掘出來的女屍患有糖尿病。這位在地下沉睡了2100年西漢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夫人在何醫生看來是渾身是病。何醫生從中國的病理學家解剖這具女屍後的病理報告理得出一個看法,那就是辛追夫人生前是個長期糖尿病患者。欲知這個論點的詳情,請參閱《馬王堆女屍有糖尿病?》篇,這裡不再贅述。
(3)這本書對劉備長相的敘述也相當有趣。何醫生把《三國演義》中描繪劉備長相的文字“生得身長7尺5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紀錄於文,讓人讀後不禁莞爾,因為如果《三國演義》的描繪屬實,那劉備和動物園的某些生物可能還有些親戚關係。
(d)博覽群書:
何醫生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還是書蟲一名。在自序里他說道自己“廣讀群書”。其實何醫生不僅廣讀群書,他還博覽古書。我稍微做了一些記載,何醫生為了撰寫這本《醫生讀史筆記》,至少延引了30本古籍作為參考資料。
為了寫一本書而大事涉略許多古書,何醫生也確實是用心良苦。
(e)有趣的數字
《醫生讀史筆記》雖然是一本寫皇帝病因、死因的書,提出了許多專業的西方醫學觀點,不過,書中卻也提到不少有趣的數字。現在讓我信手摘錄其中一些數字與大家分享:
(1)中國曆朝總共出了559個帝王,其中397個是皇帝,162位是王。
(2)唐朝:21 個皇帝;
(3)宋朝:18個皇帝;
(4)明朝:16個皇帝;
(5)清朝:12個皇帝
自唐代以後,每個朝代的皇帝數目逐漸減少,令人有每況愈下的感覺。
另外,在眾多帝王之中,平均壽命是38歲。許多皇帝無法享盡天年,不是早死、病死就是被毒死。故此何醫生在書中就感慨的寫道“皇帝是高風險的行業”。
(f) 滿足好奇心: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最稀罕的“動物”,平凡百姓一生都沒有機會一睹真面目。因此,皇帝和紫禁城裡的一切事物都籠罩在神秘的色彩中,皇帝的生老病死外人不得而知。現在通過何醫生的這本書,我們基本上可以知道一些帝王的可能死因:
(1)例如前面說到秦始皇可能死於“中暑”;
(2)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可能死於“糖尿病”;
(3)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兩人也可能死於“糖尿病”;
(4)三國的劉邦備則可能死於“痢疾”;
(5)清朝慈禧太后也可能死於“痢疾”;
(6)宋太祖趙匡胤則可能死於“生蛇”(一種皮膚病);
(7)清朝康熙皇帝則可能死於流行性感冒;
(8)清朝嘉慶帝死於高血壓;
(9)清朝光緒帝則死於砒霜中毒。一般傳說是慈禧太后下的手。
總結:
姑且不論這本書“醫生讀史筆記”最終的準確性如何,起碼它是本地專門研究古代皇宮醫療事務和帝王病情和死因的第一本著作。這種創新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希望它能開創先河,鼓舞許多本地的寫作人另起爐灶,尋找新鮮有趣的題材,寫出精彩的作品,讓本地的文壇放出光彩。有了這些佳作之後,就算必須挑燈夜讀,看書看到長出“熊貓眼”也是值得的。
讓我謹此恭祝賀何醫生圓滿成功的完成了一本佳作。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閒暇之餘再寫一些好的作品來豐富本地的文壇,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糧食。
最後,讓我以清代篆刻和書法家鄧石如的一付對聯作為今天講話的總結,這付對聯如此寫道:“幸有兩眼明多交益友,苦無十年暇熟讀奇書”。有了良師益友寫出奇書,還要有閒暇時間去閱讀才行。在此,再次感謝何醫生這位益友的奇書,讓小弟有個忙裡偷閒的機會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
謝謝大家。
從故事說起……
小時候酷愛聽故事。不論是爸媽講的民間故事,老師講的歷史和勵志故事,以及麗的呼聲電台中李大傻的粵語廣播故事,都會令我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稍長後,喜歡閱讀,不愛看風花雪月的美文,偏愛歷史人物傳記、歷代帝皇軼事、宮廷秘聞和武俠小說。往往一卷在手,就廢寢忘食,甚至可以獨在房內,終日無語。
當年,唐太宗的諫官魏徵積勞成疾而死,太宗弔唁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我閱讀眾多書籍,不也是以人以史為鏡嗎?
廣讀群書之後,我認識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人物。他們的行為思想和一切功過,都可以作為我做人做事的借鑑。在閱讀中,我汲取忠信仁義的價值觀,學會分辨正邪善惡,知道邪不勝正,善有善報。遂致力於修身養性,力求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退休以後,閱讀依然是我的最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愛讀史籍的興趣依然不減當年。所不同的是,歲月更迭,年紀增長後,自己對人對事亦隨人生經歷而有不同的體會和詮釋。同一本書,反覆閱讀後,前後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譬如在閱讀中國曆朝故事時,我不再注意朝代盛衰的近因遠因,不再評斷歷史人物的忠奸,而注意到皇帝妃嬪的疾病和死亡,這也許是因為數十年的醫學生涯鍛鍊出我對疾病的敏感度,對病因的好奇,對診斷的懷疑……總的來說,這是一種職業病吧!
因為懷疑,我大膽假設,細心研究和考證。有時看到書中三言兩語述說某君王因某種病喪命,產生懷疑,遂根據有限的資料,大量去翻閱史書和現代醫書,並憑藉臨床經驗,或推翻古代說法,或證實其果然。因為鑽研,每到書局,我便一頭扎到歷史書架旁,翻閱厚厚的歷史書。那些年,老友陳滿貴在上海工作,回國時必給我帶來新出爐的歷史書籍。結果,新版“讀《史記》之系列”,《唐朝21 帝》《宋朝18 帝》《明朝16帝》《清朝12 帝》《正說清朝》和《明朝那些事兒》等書取代了擺在書房的其他一些中外名著。
每當書中有些篇章與情節引起我的興趣,如書中人物的病患(包括肉體、心理、精神疾病),太醫的行為與際遇,死者的生卒年歲、壽命長短或是其他和醫學有關的事,我都會一一插入標籤或加上眉批,列出疑問,儼然一名法醫,要找出死因及真相!朋友知道我有這種“癖性”,建議我把所讀到的歷史故事“心得”撰寫成文,與他們分享。
恰好在那個時候,新加坡《聯合早報》“早報星期天”編輯謝裕民先生聯絡我,邀請我寫一些替古代君臣診病的文章。受到裕民的鼓勵,我著手從皇帝、嬪妃、太醫、臣子等人開始,用現代醫者的眼光,“替”古代君臣“診病”,分析他們的病患,質疑史冊所記錄的死因。為了增加大家對一些病理學的認識,我還用了古今對照,把現代對這些疾病的解讀和治療方法,一併帶入。開始時,我擔心這樣的寫法會畫蛇添足,雜亂無章。但讀者反應很好,認為這些論述可以增進醫學知識。於是,我興致盎然,一邊讀史,一邊把脈,一邊尋索參考資料,寫下這幾十篇讀史筆記,呈獻給讀者。
何乃強
2012 年11 月11 日
陳振泉先生在新書發布會上致詞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夠出席今天這一場的文化盛宴。今天的主廚是何乃強醫生,他所烹煮的一道佳肴就是《醫生讀史筆記》(即《皇家有病知多少》——編者)。
據說何醫生花了五年的時間寫成這本書。去年十二月,他把這本書的草稿列印了給我。結果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工作之餘抽空斷斷續續的讀完這本大作,差一點把這草稿都翻爛了,實在罪過之至。既然何醫生花了那么多心血精神去撰寫此書,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去閱讀它,有時在三更半夜才能抽得二三十分鐘來翻閱幾頁,而我的“熊貓眼”也因此逐漸形成。故此,今天在此推介這本《醫生讀史筆記》不能草草了事。我準備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來介紹此書。如果嘉賓們聽到不耐煩時,請不要責怪何醫生,那是因為我詞不達意,口才不佳的緣故。
跟何醫生一樣,我也喜歡閱讀史書,這是受到30多年前看到書法家吳湖帆的一幅對聯“文以載道,史以載事”的啟發。幾年前翻閱《舊唐書——魏徵列傳》時,也深受唐太宗的一段話感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是國人必須深為鑑的提醒,也是讀史的重要性。唐太宗的這段話,何醫生在《醫生讀史筆記》的前言《從故事說起……》也提到,並說明以人以史為鏡的重要性。
不過,正史的文言文言簡意賅,又沒有標點符號,有時確是難讀得下去。正史偶爾也有些不太合常理的敘述。例如每當一個皇帝誕生時,便會有“紫氣東來”、“瑞光滿城”等形容詞。撰寫史書的史官是“朝廷命官”,為政治上“配合劇情”的需要,免不了要加了誇張渲染的描寫,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也恰好證明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至理名言。
既然正史有時不是很可靠的,那么民間流傳的一些野史偶爾也可作一個寫照。反正,正史、野史兼讀,總會收到“官民兩道”的相輔相成之效。近代有不少學者文人重新詮釋過去的歷史哲學,例如由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于丹教授寫的《論語心得》,王濛寫的《莊子論》,還有易中天等人所主持的“百家論壇”電視講座系列。這些著作和講座,讓讀者和觀眾能夠從現代人的角度,平易近人的分析手法,去探討深奧複雜的歷史和哲學。這比只單一閱讀枯燥乏味的正史容易得多了。
在讀完《醫生讀史筆記》之後,覺得何醫生以現代醫學的專業角度去分析古代宮廷的人物與事件,確是一項別出心裁,結合歷史、文化和醫學的“三合一”之舉。小弟才疏學淺能,不敢也無法對此書提出專業的看法。只能在這裡分享一下讀後感和想法。
我主觀的讀後感可以歸列成以下六點:
(a)文筆生動
何醫生雖然是專科醫生,但對寫作卻並不過於嚴肅古板。相反的,何醫生行文生動,敘述性強。雖然何醫生退休後不再從事醫療工作,不過從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來看,不知當年他棄筆從醫是否是正確的決定。這本《醫生讀史筆記》可說是遲來的春天。不過,這總比沒來的春天好。何醫生,還請您再接再厲啊!
何醫生在描述華佗如何為曹操治病的片段, 和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形容, 兼用正史《三國志》和民間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描述,和自己行醫時用三國的故事來讓病人忘記打針之痛的過程來交叉對比,寫來內容豐富,用句精彩,讀後令人口沫生津。所以當口渴時讀此書,或許可收止渴之效。
(b)道德意識強烈
何醫生在行文之際,除了三句不離本行,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之外,他的字裡行間,總是不忘弘揚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在《太醫與政治》篇里就描述了清代幾位名醫如徐大椿、費伯雄、範文甫等人輕功名,淡名利的高操品行。文中更舉了名醫範文甫門外掛的對聯“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來體現出他高尚的醫德醫風。何醫生更以這段文字來總結這一個篇章的精神:“以為當上太醫就可以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加官進祿,安享榮華富貴,那不應是一個醫者應有的人生目標,是為人所不恥!這些高風亮節的醫師,才是醫業的楷模。”
(c)增廣見聞
(1)何醫生以專業的醫藥知識,從歷史文獻和其他記載中,對於著名中國歷史人物的死因作出一些研究和判斷,讓讀者多了一層新知識。例何醫生認為秦始皇可能死於中暑。在這一篇名為《秦始皇中暑亡?》的文章里,何醫生還詳細的描述了一些預防和急救中暑的描施,讓讀者讀後可以明了如何應對中暑的方法。
(2)另外,何醫生也懷疑在1972年4月在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發掘出來的女屍患有糖尿病。這位在地下沉睡了2100年西漢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夫人在何醫生看來是渾身是病。何醫生從中國的病理學家解剖這具女屍後的病理報告理得出一個看法,那就是辛追夫人生前是個長期糖尿病患者。欲知這個論點的詳情,請參閱《馬王堆女屍有糖尿病?》篇,這裡不再贅述。
(3)這本書對劉備長相的敘述也相當有趣。何醫生把《三國演義》中描繪劉備長相的文字“生得身長7尺5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紀錄於文,讓人讀後不禁莞爾,因為如果《三國演義》的描繪屬實,那劉備和動物園的某些生物可能還有些親戚關係。
(d)博覽群書:
何醫生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還是書蟲一名。在自序里他說道自己“廣讀群書”。其實何醫生不僅廣讀群書,他還博覽古書。我稍微做了一些記載,何醫生為了撰寫這本《醫生讀史筆記》,至少延引了30本古籍作為參考資料。
為了寫一本書而大事涉略許多古書,何醫生也確實是用心良苦。
(e)有趣的數字
《醫生讀史筆記》雖然是一本寫皇帝病因、死因的書,提出了許多專業的西方醫學觀點,不過,書中卻也提到不少有趣的數字。現在讓我信手摘錄其中一些數字與大家分享:
(1)中國曆朝總共出了559個帝王,其中397個是皇帝,162位是王。
(2)唐朝:21 個皇帝;
(3)宋朝:18個皇帝;
(4)明朝:16個皇帝;
(5)清朝:12個皇帝
自唐代以後,每個朝代的皇帝數目逐漸減少,令人有每況愈下的感覺。
另外,在眾多帝王之中,平均壽命是38歲。許多皇帝無法享盡天年,不是早死、病死就是被毒死。故此何醫生在書中就感慨的寫道“皇帝是高風險的行業”。
(f) 滿足好奇心: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最稀罕的“動物”,平凡百姓一生都沒有機會一睹真面目。因此,皇帝和紫禁城裡的一切事物都籠罩在神秘的色彩中,皇帝的生老病死外人不得而知。現在通過何醫生的這本書,我們基本上可以知道一些帝王的可能死因:
(1)例如前面說到秦始皇可能死於“中暑”;
(2)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可能死於“糖尿病”;
(3)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兩人也可能死於“糖尿病”;
(4)三國的劉邦備則可能死於“痢疾”;
(5)清朝慈禧太后也可能死於“痢疾”;
(6)宋太祖趙匡胤則可能死於“生蛇”(一種皮膚病);
(7)清朝康熙皇帝則可能死於流行性感冒;
(8)清朝嘉慶帝死於高血壓;
(9)清朝光緒帝則死於砒霜中毒。一般傳說是慈禧太后下的手。
總結:
姑且不論這本書“醫生讀史筆記”最終的準確性如何,起碼它是本地專門研究古代皇宮醫療事務和帝王病情和死因的第一本著作。這種創新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希望它能開創先河,鼓舞許多本地的寫作人另起爐灶,尋找新鮮有趣的題材,寫出精彩的作品,讓本地的文壇放出光彩。有了這些佳作之後,就算必須挑燈夜讀,看書看到長出“熊貓眼”也是值得的。
讓我謹此恭祝賀何醫生圓滿成功的完成了一本佳作。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閒暇之餘再寫一些好的作品來豐富本地的文壇,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糧食。
最後,讓我以清代篆刻和書法家鄧石如的一付對聯作為今天講話的總結,這付對聯如此寫道:“幸有兩眼明多交益友,苦無十年暇熟讀奇書”。有了良師益友寫出奇書,還要有閒暇時間去閱讀才行。在此,再次感謝何醫生這位益友的奇書,讓小弟有個忙裡偷閒的機會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
謝謝大家。
名人推薦
它是本地專門研究古代皇宮醫療事務和帝王病情和死因的第一本著作。……以現代醫學的專業角度去分析古代宮廷的人物與事件,確是一項別出心裁,結合歷史、文化和醫學的“三合一”之舉。
——新加坡外交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 陳振泉
本書立題新穎,內容生動。作者參閱了大量中外文獻,書寫了這本集歷史、中醫學、現代醫學於一書的傑作,也是一本中華醫史參考書。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趙時敏、白耀
——新加坡外交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 陳振泉
本書立題新穎,內容生動。作者參閱了大量中外文獻,書寫了這本集歷史、中醫學、現代醫學於一書的傑作,也是一本中華醫史參考書。
——北京協和醫院教授 趙時敏、白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