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托馬斯·比切姆爵士創建於1946年。樂團與世界最著名的指揮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尤其是自1961年魯道夫·肯普任音樂總監以來,樂團建立起了新的藝術風範和組織形式,奠定了世界一流交響樂團的地位。樂團與斯特拉文斯基、瓦爾特·韋勒、安德烈·普列文、梅紐因、彼得·馬克斯維爾·戴維斯和阿什肯納齊等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進行過廣泛的合作,並獲得了輝煌的成就。1966年,被授予“皇家樂團”稱號。樂團以整體藝術質量高超而聞名於世,樂隊豐富、流暢的音色、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對經典曲目的駕馭能力令人嘆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三
- 外文名: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 地區:英國
-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中文名稱: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三
簡介:
指揮:巴里·沃茲沃思
音樂家介紹:
巴里·沃茲沃斯(指揮)
沃茲沃斯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指揮之一,從一九九一年以來,他是皇家芭蕾舞團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團的音樂總監,又是英國廣播音樂會樂團和布萊頓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劇指揮之一,同時在音樂會和歌劇的領域裡也樹立起相同的聲譽。他經常指揮倫敦的幾個主要樂團如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愛樂樂團和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同時也是英國一些地方樂團的客席指揮。
沃茲沃思不僅率領國內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經常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作曲家)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一八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於季赫文,一九零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卒於聖彼得堡。像那時的許多俄羅斯作曲家一樣,他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放到音樂上,特別是在他的早期,雖然在童年時他的音樂天賦已充分顯露,但他還是接受了海軍的教育。事實上他的第一交響樂是寫於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五年隨俄羅斯皇家海軍艦隊在國外服務階段。一八六一年與巴拉基列耶夫的相遇是他向音樂發展的關鍵時刻,雖然他一直到一八七三年才從海軍退役,但從這時起音樂就成為他事業的主要成分了。一八七一年他被任命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作曲和配器教授,他的學生中包括里亞多夫、伊波利托夫·伊凡諾夫、格列恰尼諾夫、格拉祖諾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作為作曲家,他在“強力集團”中占有很高地位,除了寫下歌劇、交響樂等許多著名作品外,他還為鮑羅丁和穆索爾斯基等人的作品配器。
樂曲介紹: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交響組曲
作品第35號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在這首樂曲初稿的每個樂章上寫有故事內容的提示,後來再版時將它們刪掉了,因為他認為每個聽者對音樂意境的領會不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意圖,因此樂章前只留下速度指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說:“我所需要的是聽眾如果喜歡將這首樂曲作為交響樂作品,他們無疑將獲得它是講述許多不同的奇異東方故事的印象。”像在樂曲第一版中作曲家的說明:舍赫拉查德講述使蘇丹王發生興趣的故事以免自己被殺,講述了一千零一夜,終於獲得赦免。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在獨奏小提琴上出現,然後是巴格達市場的喧鬧和辛巴德的船難,獨奏小提琴平靜地爬向高音E,無疑說明舍赫拉查德完全勝利了。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
作品第34號
很多人說最好的西班牙音樂是由法國人和俄國人寫的,那么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這首隨想曲無疑是運用西班牙音樂語言最具色彩的作品之一。樂曲作於一八八七年,作曲家原意是想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來卻寫成了管弦樂。樂曲首演於聖彼得堡,受到樂隊成員的熱烈讚賞,五個樂章都重演了。第一樂章是“晨歌”,用了活潑的節奏和響板。第二樂章圓號四重奏的浪漫色彩的主題有五個變奏,其中有一些樂器的獨奏,“晨歌”再次出現並擴展,有小提琴和單簧管的大段獨奏。第四樂章是山圓號和小號奏出的戲劇性的“場景”,後面隨以小提琴獨奏,是一首用響板及有更多獨奏片斷的輕快舞曲,然後進入炫技性的全奏高潮,不停頓地進入終樂章“凡丹戈”舞曲,這個熱情的舞曲最後融人樂曲開始時的“晨歌”中。
專輯曲目:
一.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交響組曲 作品第35號
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 作品第34號
該系列一共十集,分別是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一
地區:英國CL-80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馬克·歐姆勒
音樂家介紹:
馬克·歐姆勒(指揮):
歐姆勒出生於列寧格勒並在該地接受教育,畢業後即在莫斯科大劇院任職,後被任命為該劇院終身指揮。他多次率歌劇院去歐美、日本等地演出,並組建大劇院室內樂團。他指揮演奏了許多新作品,例如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真正的人》。他也經常率領蘇聯國家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和大劇院去歐美及日本舉行音樂會。
歐姆勒曾指揮維也納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科文特劇院、蘇格蘭歌劇院等團體演出了許多歌劇,並在倫敦交響樂團、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利物浦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等團體的音樂會上執棒。
他錄製了許多俄羅斯歌劇,其中最傑出的有《歐根·奧涅金》、《黑桃皇后》、《鮑里斯·戈都諾夫》。
貝多芬(作曲家)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一七七○年生於波恩,一八二七年卒於維也納。他於一七九二年去維也納,曾短時期內跟海頓學習,以後他就一直住在維也納。從一八○一年開始,他就察覺到自己的耳聾病症。到一八二四年就完全失去了聽覺。他的性格是不妥協而具有革命性的。他的音樂雖然基本上"是古典的“,但他義無返顧的反對十八世紀音樂的那種繁瑣形式。他的九首交響樂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都是在當時器樂曲最重要的體裁中傑出的作品。雖然有人認為他不太擅長於聲樂作品,但他的歌劇《菲岱里奧》卻是極為輝煌的成就,更遑論他的《莊嚴彌撒》對宗教音樂的貢獻了。
樂曲介紹:
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 F大調,作品第68號
這首交響曲首演於一八○八年,地點是維也納。在這個長達四小時的音樂會上同時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C大調彌撒的一部分。
貝多芬以巨大的魄力開始這首交響曲,主題的一個小片段後是休止;一個簡單的樂句在短時間內沒有變動地反覆十多次。後來這個旋律的節奏在一個和聲上反覆十二次,又在另一個和聲上反覆二十八次,然後這一過程又重複一遍。這種反覆喻示著貝多芬的全局構思:一是一個短小的片段能夠供給一個樂章的發展需要;二是在這個反覆下面流動著緩慢而不斷的和聲轉換,這樣更具有戲劇性。
在慢樂章中有不斷的音色變化。兩個大提琴的獨奏增加了配器的色彩,隨著進入的圓號在不相同的節拍上給人以節奏上微妙的動力。樂章結束前,出現了三隻“鳥”的鳴叫,這是第一次直接顯示《田園》這個標題以及這個樂章的標題《在小溪旁》。以後兩個樂章更為直接地描摹田園情景。第三樂章有兩支舞曲,隨之是第四樂章的雷電風雨(由定音鼓、長號和短笛演奏)。終樂章是《牧人之歌》,是暴風雨後寧靜的、感謝上蒼的讚美詩。
貝多芬:《愛格蒙特》序曲 作品第84號
歌德的悲劇《愛格蒙特》是寫愛格蒙特伯爵的英雄故事。愛格蒙特統治著弗蘭德和阿圖瓦,他的死激勵弗萊芒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並取得了自由。貝多芬的祖先來自荷蘭,無疑對這個故事有很深的印象。在一八○九年,宮廷大臣兼宮廷劇院主管盧赫森斯坦委託貝多芬為歌德的這個劇配樂,貝多芬寫了序曲和九首樂曲(其中包括兩首讚頌女英雄克拉欣的歌)。寫作時間是從一八○九年十月至一八一○年六月,在一八一○年六月十五日該劇第四次演出時開始使用。
專輯曲目:
一.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
- 快板,但不過分快
- 較快的行板
- 快板
- 小快板
二.貝多芬:《愛格蒙特》序曲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二
資源格式: APE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馬克·歐姆勒
音樂家介紹:
馬克·歐姆勒(指揮):
歐姆勒出生於列寧格勒並在該地接受教育,畢業後即在莫斯科大劇院任職,後被任命為該劇院終身指揮。他多次率歌劇院去歐美、日本等地演出,並組建大劇院室內樂團。他指揮演奏了許多新作品,例如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歌劇《真正人》。他也經常率領蘇聯國家樂團、莫斯科愛樂樂團和大劇院去歐美及日本舉行音樂會。
歐姆勒曾指揮維也納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科文特劇院、蘇格蘭歌劇院等團體演出了許多歌劇,並在倫敦交響樂團、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利物浦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等團體的音樂會上執棒。
他錄製了許多俄羅斯歌劇,其中最傑出的有《歐根·奧涅金》、《黑桃皇后》、《鮑里斯·戈都諾夫》。
喬治·比才(作曲家):
比才於一八三八年生於巴黎,一八五七年卒於巴黎附近的布熱瓦爾。他於一八五七年獲巴黎音樂院羅馬大獎,去羅馬三年。回巴黎後寫下了許多洋溢著明媚陽光的地中海氣息的音樂,著名的如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歌劇《卡門》等。
愛德華·格里格(作曲家):
格里格於一八四三年生於卑爾根,一九零七年卒於卑爾根。他經小提琴家奧萊·布爾推薦入來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後有繼續隨著蓋德學習作曲,蓋德是當時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浪漫派的首要人物。格里格是第一位挪威民族樂派作曲家,他的作品如《培爾·金特》組曲、《十字軍戰士西古爾德》、《霍爾堡》組曲等都帶有濃郁的挪威民間音樂的風格。他較少創作大型管弦樂曲,寫了許多小型樂曲、鋼琴曲和歌曲。
樂曲介紹:
比才:《卡門》第一組曲,第二組曲
歌劇《卡門》於一八七五年在巴黎首演時遭到失敗,同年十月在維也納演出時才開始受到歡迎,但作曲家也在這年去世。八年後此劇在巴黎重新上演獲得成功,但對比才來說已經遲了。
歌劇的劇本基於梅里美的小說,講述一個野性而又朝秦暮楚的吉卜賽姑娘卡門,引誘唐霍塞離開軍隊,加入走私者集團,然後又遺棄了他而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最後被唐霍塞殺死。
第一組曲有若干版本,都編於比才死後。該組曲有五個樂章:1.前奏曲;2.間奏曲;3.塞圭地拉舞曲;4.啊爾卡拉龍騎兵;5.鬥牛士.
第二組曲開始是《走私者進行曲》,根據第三幕開始時的走私者合唱和六重唱改編;第二樂章是《哈巴涅拉舞曲》,是卡門引誘唐霍塞是的音樂;第三樂章是《夜曲》,從第三幕唐霍塞忠實的女朋友米凱拉的詠嘆調改編。其他幾個樂章分別是《崗哨》、《鬥牛士之歌》和《波希米亞舞曲》。
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第二組曲
一八四七年,易卜生為他的詩劇《培爾·金特》上演請格里格寫配樂,格里格為此寫了二十三首樂曲(包括序曲、歌曲、舞曲和音樂話劇)。該劇於一八七六年上演,使格里格獲得國際聲譽。一八八八年他選了其中四首組成第一組曲,三年後又選編了一首組曲,也是四個樂章。
第一組曲開始是一首“音詩”《晨曲》,在劇中是第四幕的前奏曲,描寫北非海岸的景觀。第二樂章是《奧塞之死》,奧塞是培爾·金特的母親,音樂用於劇中的第三場。格里格寫弦樂特別鐘情,在頗為單純的旋律中溶入他強烈的個人風格,如出人意外的和聲進行,中間高潮部分用很強的力度,弦樂加弱音器等。第三樂章是《阿尼特拉之舞》,描寫培爾·金特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時被貝多印女郎所迷惑。弦樂加弱音器,還有鐵三角以增加異鄉情調。第四樂章《在山神殿里》,描寫挪威傳說中山神殿里的妖魔精靈的場景,培爾·金特進入山神殿,向妖王的女兒求婚,音樂營造了邪惡而奇異的氣氛,它構築
於一個固定音型上,不斷反覆和增強力度。
培爾·金特最為乖張的行為是在新娘英格麗特新婚之日誘拐了她,但很快又對她厭倦了。這就是第二組曲第一樂章《英格麗特之哀歌》表現的內容,這段樂曲用作第二幕的序曲,描寫了英格麗特的苦惱。第二樂章是《培爾·金特歸鄉》,描寫在暴風雨中船沉了,培爾·金特已經老了,回到了家鄉。第四樂章是《索爾維格之歌》,這是格里格歌曲中最為有名的一首。
專輯曲目:
一.比才:《卡門》第一組曲
- 鬥牛士
- 第一幕前奏曲
- 阿拉貢舞曲
- 阿爾拉龍騎兵
二.比才:《卡門》第二組曲
- 走私者進行曲
- 哈巴涅拉舞曲
- 夜曲
- 崗哨
- 波西米亞舞曲
三.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一組曲
- 晨曲
- 奧塞之死
- 阿尼特拉之舞
- 在山神殿里
四.格里格:《培爾·金特》第二組曲
- 英格麗特哀歌
- 阿拉伯舞曲
- 培爾·金特歸鄉
- 索爾維格之歌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三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巴里·沃茲沃思
音樂家介紹:
巴里·沃茲沃斯(指揮)
沃茲沃斯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指揮之一,從一九九一年以來,他是皇家芭蕾舞團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團的音樂總監,又是英國廣播音樂會樂團和布萊頓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劇指揮之一,同時在音樂會和歌劇的領域裡也樹立起相同的聲譽。他經常指揮倫敦的幾個主要樂團如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愛樂樂團和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同時也是英國一些地方樂團的客席指揮。
沃茲沃思不僅率領國內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經常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作曲家)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一八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於季赫文,一九○Z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卒於聖彼得堡。像那時的許多俄羅斯作曲家一樣,他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放到音樂上,特別是在他的早期,雖然在童年時他的音樂天賦已充分顯露,但他還是接受了海軍的教育。事實上他的第一交響樂是寫於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五年隨俄羅斯皇家海軍艦隊在國外服務階段。一八六一年與巴拉基列耶夫的相遇是他向音樂發展的關鍵時刻,雖然他一直到一八七三年才從海軍退役,但從這時起音樂就成為他事業的主要成分了。一八七一年他被任命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作曲和配器教授,他的學生中包括里亞多夫、伊波利托夫·伊凡諾夫、格列恰尼諾夫、格拉祖諾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作為作曲家,他在“強力集團”中占有很高地位,除了寫下歌劇、交響樂等許多著名作品外,他還為鮑羅丁和穆索爾斯基等人的作品配器。
樂曲介紹: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交響組曲
作品第35號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在這首樂曲初稿的每個樂章上寫有故事內容的提示,後來再版時將它們刪掉了,因為他認為每個聽者對音樂意境的領會不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意圖,因此樂章前只留下速度指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說:“我所需要的是聽眾如果喜歡將這首樂曲作為交響樂作品,他們無疑將獲得它是講述許多不同的奇異東方故事的印象。”像在樂曲第一版中作曲家的說明:舍赫拉查德講述使蘇丹王發生興趣的故事以免自己被殺,講述了一千零一夜,終於獲得赦免。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在獨奏小提琴上出現,然後是巴格達市場的喧鬧和辛巴德的船難,獨奏小提琴平靜地爬向高音E,無疑說明舍赫拉查德完全勝利了。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
作品第34號
很多人說最好的西班牙音樂是由法國人和俄國人寫的,那么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這首隨想曲無疑是運用西班牙音樂語言最具色彩的作品之一。樂曲作於一八八七年,作曲家原意是想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後來卻寫成了管弦樂。樂曲首演於聖彼得堡,受到樂隊成員的熱烈讚賞,五個樂章都重演了。第一樂章是“晨歌”,用了活潑的節奏和響板。第二樂章圓號四重奏的浪漫色彩的主題有五個變奏,其中有一些樂器的獨奏,“晨歌”再次出現並擴展,有小提琴和單簧管的大段獨奏。第四樂章是山圓號和小號奏出的戲劇性的“場景”,後面隨以小提琴獨奏,是一首用響板及有更多獨奏片斷的輕快舞曲,然後進入炫技性的全奏高潮,不停頓地進入終樂章“凡丹戈”舞曲,這個熱情的舞曲最後融人樂曲開始時的“晨歌”中。
專輯曲目:
一.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舍赫拉查德》交響組曲 作品第35號
二.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 作品第34號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四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簡·格洛弗
音樂家介紹:
簡·格洛弗(指揮)
格洛弗是英國最受尊重的指揮之一。從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一年,她是倫敦莫扎特演奏團的藝術指導。在她的領導下,該團的曲目從十八世紀的古典作品拓展到當代作曲家的作品;她率團在國內外演出;她指揮錄製的莫扎特、海頓的音樂極受歡迎。她還錄製了布里頓、沃爾頓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格洛弗與英國許多著名樂團合作,而且對英國合唱音樂的傳統也很熟悉,她是倫敦合唱團和赫德斯菲爾德合唱團的竹蓆指揮。作為歌劇指揮,她與格林德伯恩歌劇院密切合作。她曾代表格林德伯恩歌劇院到北京中央歌劇院演出並曾參加香港藝術節。她也指揮英國的一些著名歌劇團體。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作曲家)
莫扎特於一七五六年生於薩爾茨堡,一七九一年卒於維也納。他在少年時頻繁地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開始時是作為神童出現,後來是為了尋找工作和開闊眼界。他於一七八一年離開薩爾茨堡主教宮廷到維也納定居。但他在維也納並無恆定的工作,十年後貧病逝世。他是一個寫作時樂思泉涌、產量極多的作曲家,而且在音樂的各種體裁中都有他天才的印跡,但是他最傑出的成就是歌劇和協奏曲,特別是鋼琴協奏曲。
樂曲介紹:
莫扎特:《費加羅婚禮》序曲
歌劇根據博馬舍的劇本改編,一七八六年五月一日首演於維也納。首演顯然並不很成功,但在這年的是二月到布拉格演出卻大受歡迎。序曲的喜劇風格十足,常常獨立出現在音樂會上。D大調的急板先是平靜的八度變換,隨之爆發出輝煌的樂隊全奏,有些像莫扎特的《哈夫納交響曲》中的終樂章。這首序曲更像是一個簡化了的交響樂第一樂章。長而漸強的尾聲給人以歌劇院的燈光暗下來了的感覺。和聲的向遠關係調的游離使人想起他的《布拉格交響曲》。
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 G小調,作品K550號
這首交響曲作於一—七八八年,是莫扎特最後的三首交響曲之一。原稿中管樂器為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大管和兩隻圓號,後來在手稿中增加了兩支單簧管,並將雙簧管的原譜改動以適應所加樂器的總譜。
這首樂曲用了G小調,部分是受當時“狂飈運動”影響而出現的現象,手小調寫交響曲在那時尚屬少見。
第一樂章在中提琴騷動不安的伴奏下出現第一主題,由弦樂和木管對話的第二主題頗形淒婉。展開部所用材料都是第一主題的。第二樂章用了降E大調,莫扎特一般用此調寫作的音樂都是寧靜平和的,但此處那短小而浮動的動機、變化音的衝擊、重音的變換形成和其他幾個樂章一樣的騷動。第三樂章的三小節構成的樂句和復調性很明顯,中段用了G小調。終樂章的主題使人想起了第一樂章的主題,只是步子更快些和更為淒切,展開部基於第一主題,轉調調新穎。
莫扎特:第四十一《朱庇特》交響曲 C大調,作品K55l號
作於一七八八年。用弦樂與雙簧管、大管、圓號、小號和定音鼓。曲名《朱庇特》是後人所加,並非作曲家的原意。
第一樂章開始時較為莊嚴,但在全奏後的木管下行音階中出現的動機卻顯得柔和。有兩個副主題,都很溫柔,展開部的前一半取材於第二副主題,展開部後面有一個F大調的假再現有新穎的連續轉調,用了開始時號角花彩的材料。第二樂章(F大調)不用小號和鼓,是莫扎特所寫的最流暢的慢樂章之一,開始時沉靜而優雅,中間轉入C小調,變得沉鬱熱烈,後來又回到C大調的呈示部,一個短小的展開引出再現。第三樂章用了許多變化音。中段的後半部預示了終樂章的主要主題。終樂章是一個對位進行的奏鳴曲形式,至少有五個主題片斷構成,在尾聲中五個主題匯合到一起。
專輯曲目:
一.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 G小調 作品K550號
- 很快的
- 行板
- 小步舞,快板
- 很快的快板
二.莫扎特:第四十一《朱庇特》交響曲 G大調 作品K551號
- 活潑的快板
- 如歌的行板
- 小步舞,快板
- 很快的
三.莫扎特:《費加羅婚禮》序曲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五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巴里·沃茲沃思
音樂家介紹:
巴里·沃茲沃斯(指揮)
沃茲沃斯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指揮之一,從一九九一年以來,他是皇家芭蕾舞團和博明翰皇家芭蕾舞團的音樂總監,又是英國廣播音樂會樂團和布萊頓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
他既是世界著名的舞劇指揮之一,同時在音樂會和歌劇的領域裡也樹立起相同的聲譽。他經常指揮倫敦的幾個主要樂團如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愛樂樂團和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同時也是英國一些地方樂團的客席指揮。
沃茲沃思不僅率領國內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去世界各地演出,而且經常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芭蕾舞團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喬治·格什溫(作曲家)
格什溫於一八九八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一九三七年卒於好萊塢。與其他許多作曲家不一樣,格什溫是在輕音樂的傳統中成長起來的。他在十八歲時就以寫作歌曲出名,如歌曲《斯旺尼》和音樂喜劇《拉拉露西爾》。但是使他立足於嚴肅音樂作曲家之列的是《藍色狂想曲》。後來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F大調鋼琴協奏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以及歌劇《波吉與貝絲》。
莫里斯·拉威爾(作曲家)
拉威爾於一八七五年生於西布雷,一九三七年卒於巴黎。像德彪西一樣,他被認為是印象派的重要人物;也像德彪西那樣,他在鋼琴音樂方面有傑出的造詣。他寫有兩個小歌劇《西班牙時刻》、《孩子與魔術》以及一些舞劇,其中最著名的是《達夫尼斯與克洛埃》。
克洛德·德彪西(作曲家)
德彪西於一八六二年生於聖熱曼昂萊,一九一八年卒於巴黎。童年時學習鋼琴,一八七三年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八八四年畢業時獲羅馬大獎。他曾受華格納和穆索爾斯基的影響。由於在和聲與音樂結構上的革命性,他被認為是印象派的先行者。他早期著力於歌劇。創作了《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然後寫作管弦樂與舞劇,但他最傑出的成就是鋼琴音樂的創作。
樂曲介紹:
格什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此曲創作於《藍色狂想曲》後的第四年,此時格什溫的配器才能已很成熟,因此在這首樂曲的總譜上有“這是一首管弦樂音詩,格什溫作曲並配器”字樣。作曲家意圖在曲中表現一個美國的旅行者對巴黎的印象。樂曲中間的慢樂段是甜美的布魯斯,表現美國人在異國想念起家鄉。但是後面的音樂表示巴黎的夜生活很快地驅走了鄉愁。這首樂曲是作曲家在訪問巴黎時所寫。
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這首曲子是在幾個星期內創作出來的,是受委託為保羅·懷特曼(樂隊隊長)組織的一個美國音樂的音樂會而寫的,他原來想的標題是“美國狂想曲”,但是他的兄弟艾拉建議他改為“藍色”,這兩字的靈感采自惠斯勒的畫;艾拉還建議在樂曲中加入一個豪華的慢樂段,這後來極受聽眾歡迎。
此曲首演即大受歡迎,聽眾竟沒有察覺到許多鋼琴獨奏部分都是作曲家即興演奏的。有名的開始部分單簧管的上行滑奏,原譜是十七個分隔的短音符,由懷特曼樂隊的單簧管手戈爾曼建議改成滑音,現在這已成為這首樂曲的標誌了。此曲原是由格羅菲負責爵士樂隊配器演出,後來也是由格羅菲改配成管弦樂總譜。
拉威爾:波萊羅
這首樂曲是受伊達·魯本斯坦公司委託而寫的,首演於一九二八年。這首舉世聞名的傑出樂曲由兩個部分的旋律不斷反覆、逐漸改變音色和加大音量所構成。
拉威爾:悼念公主帕凡舞
“帕凡”是一種十六世紀時的舞曲。拉威爾聲稱用此標題僅僅因為喜歡這個詞的發音,但音樂確實是表達了一種失去和哀悼之美的強烈感覺。此曲最初是一首鋼琴曲,後來作曲家編配成小型樂隊的樂曲。
德彪西:牧神午後
二十世紀的音樂由德彪西將之劇烈改變,有時他被稱為是法國的第一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尋求將音樂從形式和規律中解放出來,尊崇聲音的美。《牧神午後》確實在音樂世界中掀起了風浪。這首管弦樂曲的故事取材於馬拉美的詩,作曲家試圖在曲中描寫酷熱午後的倦怠和好色牧神的嬉鬧。從富有情慾的無伴奏的長笛旋律到中段逐漸熱情的弦樂,整首樂曲非常迷人。此曲首演於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後來被賈吉列夫用作芭蕾音樂。
專輯曲目:
一.格什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二.格什溫:《藍色狂想曲》
三.拉威爾:《波萊羅》
四.拉威爾:《悼念公主帕凡舞曲》
五.德彪西:《牧神午後》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六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尤里·西蒙諾夫
音樂家介紹:
尤里·西蒙諾夫(指揮)
西蒙諾夫出生於俄羅斯薩拉托夫,在列寧格勒音樂學院隨拉賓諾維奇學習,後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為穆拉文斯基的助手。一九六八年,西蒙諾夫在羅馬的聖塔·切奇利亞指揮比賽中獲金獎。一九六九年開始到莫斯科大劇院任指揮,首演劇目為《阿伊達》,不久即被任命為大劇院的首席指揮。他是大劇院歷史上最年輕的,也是任期最長的首席指揮(至一九八五年)。
除了在大劇院工作外,他指揮過國內的一些著名樂團並出國訪問演出。他也去國外指揮當地的樂團及歌劇團體,足跡遍及歐美及遠東,並錄製歌劇及交響樂作品。
彼得·伊利奇·柴科夫斯基(作曲家)
柴科夫斯基於一八四零年生於卡姆斯庫一沃特金斯克,一八九三年卒於彼得堡。他神經質和靦腆的性格可以從他與梅克夫人的通信中看出,但是很少有作曲家能創作出像他那樣受歡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包括六首交響曲(其中後三首頻頻出現在交響音樂會的節目單上);還有一些管弦樂的標題作品如《羅米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四首協奏曲、許多歌劇,其中最著名的是《歐根·澳涅金》。他的配器才能亦是輝煌多彩,像《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組曲等是空前傑出的芭蕾音樂。
樂曲介紹:
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
《胡桃夾子》取材於E.T.A.霍夫曼的故事。第一場寫市議長的女兒、小女孩克拉拉在聖誕節前夜殺死了兇殘的耗子,救出了胡桃夾子幻變的王子,並一起遊歷糖果王國。第二場寫他們在糖果王國遊歷的情景,並無太多故事情節,只是描寫王子和克拉拉受到盛情款待,由一系列舞曲構成,它們是很著名的音樂。柴科夫斯基是受芭蕾舞編導佩蒂帕委託而寫這首作品的,於一八九二年十二月首演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但由此劇音樂組成的音樂會組曲卻早在這一年的春天就已經在一個音樂會上演出了。
柴科夫斯基:《天鵝湖》組曲
齊格弗里德王子在成年禮前夕的晚會上需要選定王妃,候選的有六位姑娘。王子和他的夥伴們出獵,遇見一群天鵝變成姑娘,王子愛上了其中的一位——奧傑塔,神秘的鷹魔要王子離開。在一個晚會上,王子選上的不是那些候選的姑娘,而是奧傑塔,但那是鷹魔的女兒奧琪萊幻變的。王子發覺自己受了騙,激動地奔向天鵝湖畔,最終戰勝了鷹魔,王子和奧傑塔有情人終成眷屬。
《天鵝湖》是柴科夫斯基第一個長篇巨製的舞劇,創作於一八七五至一八七六年,一八七七年首演於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並不引人注意,它大受歡迎是在柴科夫斯基逝世兩年之後。
專輯曲目:
一.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
- 序曲
- 進行曲
- 朱古力
- 咖啡
- 茶
- 特列帕克舞曲
- 奶油卷
- 船嫗和小丑
- 糖果仙女舞
- 花之舞
- 雙步舞
- 終場圓舞曲
二.柴科夫斯基:《天鵝湖》組曲
- 場景
- 圓舞曲
- 天鵝舞
- 場景
- 匈牙利舞
- 場景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七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演唱:安布羅西女聲合唱團
樂隊指揮:韋爾農·漢德利
合唱指揮:瓊·麥克阿瑟
音樂家介紹:
韋爾農·漢德利(指揮)
漢德利是英國最著名的指揮之一。他熱心推廣英國音樂。他的錄音極受好評,曾屢獲大獎;如因錄製羅伯特·辛普森的第十交響曲而獲“唱片獎”;錄製沃恩一威廉斯的第五交響曲而獲“不列顛錄音獎”。他經常與國內及澳大利亞的主要樂團合作,指揮演出並錄音。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曲家)
霍爾斯特於一八七四年生於切爾滕納姆,一九三四年卒於倫敦,祖先是瑞典人。他曾在皇家音樂學院隨斯坦福德學習,並認識沃恩-威廉斯。沃恩-威廉斯的熱中於英國民歌以及他們之間的友誼對霍爾斯特影響極大。霍爾斯特開始吹奏長號,後採在莫利學院及聖保羅女子音樂學校任教。他對東方哲學以及印度宗教和神秘主義很有興趣,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如合唱曲《耶穌讚美詩》、《合唱交響曲》;歌劇《賽維特麗》、《十足笨蛋》;管弦樂《行星》、《埃格敦荒野》。
樂曲介紹: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作品第32號
《行星》創作於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其草稿是兩首鋼琴樂曲,後來才配成大型管弦樂樂曲。樂曲首演於一九二零年,立刻獲得成功。
“火星”用半音滑行與反覆強烈重音的節奏對比,調性在C大調與C小調之間游離,最終也未解決。“金星”用互相穿插的和弦進行,很像沃恩-威廉斯的牧歌;金星委婉旋律後來進入。“水星”是諧謔曲,用了短笛、鋼片琴、小提琴泛音的音色以及復節奏。“木星”在形式上酷似貝多芬的諧謔曲。“土星”是一首暗淡的柔板。“天王星”撞擊刺耳的音響與管風琴上的大幅度刮奏,以及一些令人想起配器魔法師迪卡斯的音響,最易使人驚奇。“海王星”中織體的注重更甚於主題,無詞的女聲合唱似乎在訴說宇宙邊緣的深邃一如內心世界。
霍爾斯特:《聖保羅》弦樂組曲 作品第29號之二
霍爾斯特在聖保羅女子音樂學校任音樂指導(一九零五至一九三四年)。《行星》就是在該校時寫的。這首《聖保羅》弦樂組曲是題獻給該校樂隊的,作於一九一二至一九一三年間。
這首組曲外表上是英國民歌風格的,但其和聲和演奏技術都並不簡單。第一樂章兩個6/8拍的“吉格”舞曲旋律互相對應,第二小提琴逐漸引進“莫爾”舞曲,經過反覆後,這個舞曲加大音量出現在低音弦樂上。中間樂章不用英國民間音樂,第二樂章在加弱音器第二小提琴起伏不定的音型上出現輕快舞曲風格的模進,有時用2/4拍,有時在4/4拍,信步所之。第三樂章謎一樣地美妙,在撥弦和弦上出現靈巧的小提琴獨奏,異國情調的疊歌顯示了作曲家對印度音樂的興趣,與一個強壯的活板舞曲相交替。在終樂章中,霍爾斯特將“達加松”舞曲與英國民歌《綠袖》相配在一起。
專輯曲目:
一.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作品第32號
- 戰神火星
- 和平之神金星
- 帶翼天使水星
- 歡樂之神木星
- 壽神土星
- 魔神天王星
- 神秘的海王星
二.霍爾斯特:《聖保羅》弦樂組曲 作品第29號之二
- 吉格舞曲
- 固定音型
- 間奏曲
- 終曲(達加松舞曲)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八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韋爾農·漢德利
音樂家介紹:
韋爾農·漢德利(指揮)
漢德利是英國最著名的指揮之一。他熱心推廣英國音樂。他的錄音極受好評,曾屢獲大獎;如因錄製羅伯特·辛普森的第十交響曲而獲“唱片獎”;錄製沃恩一威廉斯的第五交響曲而獲“不列顛錄音獎”。他經常與國內及澳大利亞的主要樂團合作,指揮演出並錄音。
里夏德·華格納(作曲家)
華格納於一八一三年生於萊比錫,一八八三年卒於威尼斯。他早年為創作歌劇而奮鬥,常處於經濟上的困境,賴有贊助人的幫助以及像李斯特這樣的友人的鼓勵。他的足跡遍及歐洲大陸,但由於在法國革命時同情革命而不能定居在他的祖國德國。他第一個將“主導動機”作為主要的音樂結構用之於歌劇,他自己編寫歌劇劇本,設計自己的歌劇院。他創作了十三部歌劇,後十部成為保留劇目,其中包括《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紐倫堡名歌手》、《帕西發爾》以及巨著《尼伯龍根的指環》。
樂曲介紹:
華格納:馳騁的女武神
歌劇《女武神》是《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第二部,創作於一八五四至一八五六年,於一八七零年首演於慕尼黑宮廷劇院。女武神是沃坦神所生的九個女兒,其中他最鐘愛布倫希爾德。女武神可以將戰場上英雄的屍體帶回眾神的城堡。《馳騁的女武神》演奏於第三幕的開始,描寫女武神們馳騁在風雲中,揮舞長矛,大聲呼叫,在回去的路上聚集在山岩之巔。
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歌劇《黎恩濟》創作於一八三八至一八四零年,於一八四二年首演.萊比錫宮廷劇院。劇情是寫十四世紀羅馬護民官黎恩濟與貴族奧爾西尼之間的鬥爭。奧爾西尼想誘拐黎恩濟的妹妹伊萊內,黎恩濟被誣稱私通日耳曼皇帝。這首序曲用了歌劇中的幾個主題,銅管用得極有色彩。
華格納:《羅恩格林》第三幕序奏
歌劇《羅恩格林》創作於一八四六至一八四七年,於一八五零年首演於魏瑪的宮廷劇院。這是華格納兩部取材於“聖杯”傳說寫成的歌劇中的第一部。羅恩格林是聖杯守護騎士,愛上布拉班特公爵的女兒埃爾莎(她被誣為殺害了自己的弟弟),與她結婚。後因埃爾莎被人挑唆要知道騎士的來歷,羅恩格林不得不離開她回去守護聖杯。這是第三幕羅恩格林與埃爾莎婚禮的序奏。
華格納:齊格弗里德牧歌
這首樂曲是華格納為了慶祝妻子科西瑪的生日、科西瑪與前夫離婚正式成為華格納的妻子以及科西瑪生了取名為齊格弗里德的兒子這樣幾件喜事而寫的,用的是小型的室內樂隊。其中有些主題取材於歌劇《齊格弗里德》、《女武神》,還用了德國民歌搖籃曲的材料。
華格納:《飄泊的荷蘭人》序曲
歌劇《飄泊的荷蘭人》完成於一八四一年。故事敘述一位荷蘭船長發誓一定要在風暴中繞過好望角,不惜終身航行。惡魔聽到了誓言,咒他除非有姑娘終身愛他,否則他將航行到死。歌劇於一八四三年首演於德勒斯登。序曲中包含了歌劇所有的主要主題。
華格納:《湯豪舍》序曲
歌劇《湯豪舍》於一八四五年首演於德勒斯登宮廷歌劇院。序曲的音樂是表現全劇的梗概,主要是劇中三個關健的插劇音樂:朝聖者合唱;維納斯堡誘惑性的音樂;湯豪舍對維納斯的讚美。隨之以伯爵和眾歌手們斥責湯豪舍的音樂,最後以開始時的朝聖者合唱音樂結束。
專輯曲目:
一.華格納:《馳騁的女武神》
二.華格納:《黎恩濟》序曲
三.華格納:《羅恩格林》第三幕序曲
四.華格納:《齊格弗里德牧歌》
五.華格納:《飄泊的荷蘭人》序曲
六.華格納:《湯豪舍》序曲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九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喬納森·卡尼
音樂家介紹:
喬納森·卡尼(音樂指導,小提琴獨奏)
卡尼在朱麗亞德音樂學校畢業後,繼續到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得利弗休姆獎學金。在任皇家愛樂交響樂團首席之前,曾在美洲及遠東演出並任歐美一些樂團的客座首席。他是二十世紀音樂的熱心演釋者,演奏了許多當代作曲家的協奏曲,錄製了凱奇、馬代爾納等的作品。
安東尼奧·維瓦爾迪(作曲家)
維瓦爾迪於一六七八年生於威尼斯,一七四一年卒於維也納。童年時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後受神職訓練,一七零三年被授予神職。這一年他在一個孤兒院任職,該院既是收容所也是學校,由女孩子們組成的樂隊極為有名,維瓦爾迪與該院的音樂活動關係密切。一七一三年他開始從事劇院活動,上演自己寫的歌劇。一七一八至一七二零年他到曼圖亞的黑森-達姆斯塔特公爵府邸任職。後來足跡遍及羅馬、維也納、布拉格等城市,最後在維也納貧病而死。
約翰·帕赫貝爾(作曲家)
帕赫貝爾於一六五三年出生於紐倫堡,一七零六年卒於紐倫堡。他在德國接受音樂教育,一六七三年去維也納任史蒂芬大教堂的副職管風琴師,以後去埃森納赫、斯圖加特等地任管風琴師,最後在紐倫堡任管風琴師並卒於該地。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家)
巴赫於一六八五年生於埃森納赫,一七五零年卒於萊比錫。他出生於德國北部一個音樂世家,他的兒子有的也成為傑出的作曲家或演奏家。他曾在好幾個城市擔任小提琴手、管風琴手等職務,也曾任安哈特-科滕宮廷的教堂樂長,最後任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及附設學校的唱詩
班指揮,一直到他去世。
樂曲介紹:
維瓦爾迪:四季
維瓦爾迪寫了九十六首協奏曲,常常是六首或十二首成一套。第五套十二首標題為《和聲與創意的競賽》,題獻給波西米亞伯爵莫爾青,一七二五年出版於阿姆斯特丹。這是其中的前四首,每首有個標題,分別為四季。這大概是最早的標題音樂作品之一。每首用十四行詩指出音樂描述的具體內容。
《春》的第一樂章描述春天到來,鳥兒鳴唱,微風吹拂,小溪淙淙。然後天空布滿烏雲,雷電宣布暴風雨來臨。暴風雨過後的寧靜,小鳥重又鳴唱。第二樂章描寫牧羊人睡著了,旁邊守著他的牧羊狗。第三樂章是鄉村舞曲,牧羊人和姑娘們跳著舞。
《夏》的第一樂章描寫夏天烈日下人們昏昏欲睡,杜鵑等鳥兒在嗚叫,和風吹拂。突然朔風怒號,牧羊人害怕暴風雨來臨。慢樂章描寫牧羊人被遠處雷電及蚊蚋所驚擾。第三樂章描寫夏日的暴風雨。
《秋》第一樂章描寫豐收,村民們唱歌跳舞,喝醉了睡去。第二樂章描寫人們酣然人夢。第三樂章描寫清晨獵人出獵,號角聲、狗吠聲、槍聲交織在一起,野獸驚逃和被殺。
《冬》第一樂章描寫冰雪寒冬,朔風凜冽,冷得牙齒震顫。第二樂章描寫屋外的行人淋著雨,屋內的人們在爐火邊其樂融融。第三樂章描寫有人在冰上行走,走得很慢,唯恐摔倒;快一些走,跌倒了;再快些,冰裂了。室內的人們聽著外面朔風怒號。冬天帶來了歡樂。
帕赫貝爾:卡農
帕赫貝爾的作品對教堂音樂無論在聲樂或器樂上都帶來很大的進步,他的主要貢獻是眾讚歌變奏曲,在這方面是巴赫的先驅。他的室內樂弦樂曲包括六首兩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組曲”,一首D大調用了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卡農與賦格”。
巴赫:《布蘭登堡》第三協奏曲 G大調,作品BWVl048號
這是巴羅克時期的“大協奏曲”,由主奏部(少數樂器)和協奏部(全體)穿插對比地進行。
這首協奏曲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最短的,也是在某些方面最具特色的。樂曲用九件弦樂器(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以及通奏低音。第一樂章是巴赫最精緻的對位作品之一。此曲原作無慢樂章,只用了兩個弗里吉亞收束的和弦作為過渡而進入下面的快樂章。在這個錄音中用巴赫的E小調奏鳴曲(小提琴與通奏低音,作品BWV1023號)代替。最後的快板樂章比之第一樂章在織體上較少用對位,是輝煌的弦樂合奏。
專輯曲目:
一. 維瓦爾迪:《四季》
- 小提琴協奏曲《春》E大調 作品第8號之一
- (1)快板
- (2)很弱的廣板調
- (3)鄉村舞曲,快板
- 小提琴協奏曲《夏》G小調 作品第8號之二
- (1)不很快的快板
- (2)柔板
- (3)急板
- 小提琴協奏曲《秋》F大調 作品第8號之三
- (1)快板
- (2)柔板
- (3)快板
- 小提琴協奏曲《冬》F小調 作品第8號之四
- (1)不很快的快板
- (2)廣板
- (3)快板
二. 帕赫貝爾:《卡農》
三.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三首G大調 作品BWV 1048號
- 快板
- 不很慢的廣板
- 快板
專輯英文名: The Royal Philharmonic Collection
專輯中文名: 皇家愛樂交響樂團演奏名曲精粹十
地區:英國
簡介:
演奏:皇家愛樂交響樂團
指揮:帕沃·雅爾維
音樂家介紹:
帕沃·雅爾維(指揮)
雅爾維於一九六二年生於愛沙尼亞的塔林,在塔林音樂學校學習鋼琴、打擊樂和指揮。一九八零年移居美國,在朱麗亞德音樂學校學習並畢業於科蒂斯音樂院。雅爾維指揮過歐美許多樂團,他還指揮歌劇、舞劇以及室內樂的演出,現為瑞典默爾瑪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和藝術指導,同時是挪威國家歌劇院的音樂指導和藝術顧問。
安東寧·德沃夏克(作曲家)
德沃夏克於一八四一年生於布拉格附近的內拉霍齊夫斯,一九零四年卒於布拉格。德沃夏克早年就顯露出他的音樂才能,曾受布拉姆斯和斯美塔那的影響。他曾九次訪問英國,並在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五年間到美國任職,在那裡創作了他的第九交響曲。德沃夏克一生致力於管弦樂和合唱音樂,但他在室內樂方面的貢獻也是罕有其匹的。
樂曲介紹:
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陸》
受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請,德沃夏克從一八九二至一八九五年去美國任紐約國家音樂院院長。在此期間,德沃夏克熟悉了黑人和印地安人的音樂。瑟伯夫人曾請他根據朗費羅的詩《海華沙之歌》寫一部歌劇,後來未寫成,但為創作《海華沙之歌》而在草稿本上寫下的一些主題就用在這首交響曲中。德沃夏克並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他有將民間音樂的精粹溶之於他自己的主題音樂中的傑出才能。在這首交響曲中我們時時可以感到一個樂句是那么接近某首黑人靈歌,實際上這些主題音樂完全是創新的。雖然他的音樂中有一些美國民歌的因素,但音樂更多地蘊含著捷克的民族感情。
德沃夏克:狂歡節序曲 作品第92號
德沃夏克的三首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歡節序曲》和《奧瑟羅》分別意指自然、生命、愛情。“自然”的主題不僅是《在自然中》的主要主題,也出現在其他兩首序曲中。樂曲堅定而略帶一絲憂鬱。
德沃夏克:隨想諧謔曲 降D小調,作品第66號
樂曲創作於一八八三年。雖然標題是諧謔曲,但音樂並不是滑稽和輕快的,卻又具有隨想的成分。其曲式是傳統的“諧謔曲段”和“中段”,諧謔曲段用降D大調,而中段卻是D大調。在從中段返回到諧謔曲段時有一個展開部,還有一個速度加快的長的尾聲。曲中用的主題及其變化甚多,不一一列舉,要提到的是開始時由第三、四圓號奏出的衝動的第一主題,圓舞曲風格的、浪漫的第二主題以及“中段”開始時英國管奏出的沉思性主題。
專輯曲目:
一.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E小調
- 柔板,很快的快板
- 廣板
- 諧謔曲:十分活躍的,稍稍延綿的
- 熱烈的快板
二.德沃夏克:《狂歡節序曲》 作品第92號
三.德沃夏克:《隨想諧謔曲》 降D大調 作品第66號
中國唱片上海公司1994年引進出版,北京歌友音像公司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