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底是指1919年,以《晨報》為中心發起的關於"的"字分合問題的論爭,是現在"的"字三分為"的""地""得"的源起,但是此次論爭的首要目的卻是要將"的"分為"的""底",以解決因表領屬關係的名詞與表修飾關係的形容詞同形而易造成的歧義問題,這一問題隨著1950年代末"底"字的棄用而被遺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的地得底
- 定義:中文語法
簡介,評價,
簡介
1917年文學革命發生以來,語詞方面的革新,比較明顯的有兩件事,一是“她”字的創用,一是“的”字的分化。前者,“她”字系劉半農首創,經多次論爭,終於確定下來,形成“他”“她”“它/他”分立的格局,至今已成常態。後者情況較為複雜,1919年以《晨報》為中心進行的有關“的”字分合問題的論辯,確係導致今日“的”“地”“得”一音三體的起因,但當年討論的焦點在於“的”“底”的分工,“地”與“得”的分工只能算是副產品,“底”字經此提倡,雖然在部分作者特別是譯者筆下陸續使用了20餘年,但終於在1950年代後期被棄用。
評價
的地得底中“,底”字的夭折,未必不可以說意味著這次嘗試的失敗。然而作為歷史研究,其意義卻未必僅以結果來爭的參與者都是白話文運動的實踐者,“的”字分工的提出,正像白話文的形成一樣,不是專業研究的結果,而是這些作者對其書寫工具在使用中不斷革新創造的結果,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上看,這也可以說是現代思維方式對自身在明晰性、嚴謹性、邏輯性方面提出的要求;而從論爭到其後的實踐中始終呈現的自由開放態勢,又使這一語詞的“人為的區別”包容在多元的社會思想氛圍內。因此,對這一論爭的研究,就不但有著語言史方面的意義,而且有著思想史方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