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路村
- 別名:鄂溫克語 bai luo ri ai le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
- 電話區號:0452
- 郵政區碼:161341
- 地理位置: 47°59'33.82"北 124°23'9.11"東
- 面積:50992畝
- 人口:806人
- 方言:鄂溫克語
- 著名景點:敖包山,聖女湖,前沿陡坎,寶瓶口落日,清水泉,月亮泡等
- 車牌代碼:黑B
- 戶數:243戶
- 瑟賓節:6月18日
簡介
百路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距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原來鄂溫克人和達斡爾人共同居住在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的精奇里江一帶。清朝順治年間,由於沙俄殖民者不斷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為了保護鄂溫克人和達斡爾人免遭沙俄殖民者侵擾和斷絕侵略者糧源,迫使沙俄撤軍,於是清政府決定內遷。大約是順治六年(1649年)一部分鄂溫克人和達斡爾人跨過黑龍江,越過大興安嶺並順嫩江而下,長途跋涉來到訥河境內(史稱噶布喀地區),以氏族為主,以莫昆為單位,共建了八個村屯。百路村就是其中之一,鄂溫克語稱作“白羅日愛勒”意為:路多,交通要道。清末是重要驛道,當年有渡口一處,擺渡嫩江兩岸行人車馬,是水路交匯之地。清末民國漢譯名稱為“擺渡”,建國後,縣誌編撰者根據音譯命名為“百路村”。
現在全村243戶,806口人。其中鄂溫克族76戶,189口人;達斡爾23戶,71口人。全村幅員面積50992畝,其中耕地14000畝,河套、森林、草原31200畝。
2000年以前,百路村經濟基礎薄弱,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全村產值153萬元,人均不足2000元。
自2003年在省民委、省扶貧辦的扶持下,共投入資金263.31萬元,扶持項目15個,使百路村的經濟有了質的飛躍,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十八大以來,在新農村建設和民族政策雙重利好的形勢下,古老的百路村煥發出勃勃生機。鄂溫克人愛護生靈,崇尚自然,幾百年來,保護了嫩江原始的河套、森林、草原,使得鄂溫克漁獵文化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鄂溫克瑟賓節,在本地得到了非常好的活態傳承。這些綠水青山和民俗文化,成了我們與時俱進,調整產業結構的寶貴財富。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憶得起鄉愁”的古老與現代並存的民俗文化深厚、民風淳樸的美麗鄉村,逐漸走進全國人民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