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戰役結果,戰役影響,
戰役背景
1933年9月,不甘於前四次“圍剿”失敗的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100萬兵力對紅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其中50萬重兵集中進攻中央蘇區。為了確保此次“圍剿”成功,蔣介石還採取了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
由於兵力懸殊及“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1934年4~5月廣昌、會昌等地相繼失守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範圍日益縮小,形勢日益惡化。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4年5月作出了準備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的決策。
但是,中央紅軍要邁出這一步,首先要突破國民黨設定的4道封鎖線。為了“堵截”紅軍,蔣介石調集了16個師共77個團,在紅軍可能轉移的道路上設下了4道封鎖線,分別在贛南、湘粵邊、湘東南、湘桂邊,由粵軍、湘軍、桂軍分別對中央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首道封鎖線沿信豐桃江拉開,按照蔣介石的部署,號稱“南天王”的陳濟棠為配合國民黨北路軍、東路軍對中央蘇區的進攻,率領國民黨粵軍沿著中央蘇區西南的安遠、信豐、贛縣和南康一帶,設定了第一道封鎖線,以阻止中央紅軍進入廣東。這條呈弧形的封鎖線是沿著信豐桃江東岸修築的,南北長120多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
為了加固封鎖線,國民黨粵軍構築了數以千計的碉堡。此外,這條封鎖線上還設定了3道防禦工事,第一道由鐵絲網、竹樁、鹿砦組成,並埋設了地雷,第二道為深溝,第三道則為暗堡。 除了這3道防禦工事外,封鎖線上還安插了部分國民黨靖衛團及“鏟共團”。他們的任務主要是扼守關卡和交通要道,禁運食鹽、布匹、日用品等,實行經濟封鎖。
國民黨粵軍認為他們這道封鎖線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甚至揚言“紅軍休想越雷池一步”。
戰役過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命令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擔任開路先鋒,洪超當即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指示,時任紅軍第四師師長的洪超率部作為先頭部隊由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
百石村是信豐、贛縣交界的小村,距縣城有60公里,現屬於信豐縣新田鎮管轄。 兵貴神速,洪師長一聲令下:“出發”全團戰士立即跑步前進。10月21日上午10時,紅十團在向百石村悄悄摸索前進時,被國民黨粵軍陳濟棠部“鏟共團”常備第二中隊發現。槍聲驚動了寂靜的山谷,機槍“噠噠噠……”聲音震撼了大地,衝鋒號聲劃破了長空,長征第一仗——百石戰鬥就此打響了。
在師長洪超、政委黃克誠的指揮下,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百石附近的制高點,架起機槍,向守敵猛烈掃射。此時,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衝去。槍炮聲、吶喊聲響徹山谷。聽到激烈的槍聲,駐信豐新田鎮金雞圩的國民黨粵軍一個營猛地向百石村撲來,途中遭到紅十一、十二團迎頭痛擊,敵人潰不成軍,倉皇逃走。百石戰鬥打響後,紅1軍團也於同日(10月21日)下午向新田迫近。下午4時,擔任“左前鋒”的紅1軍團紅1師第3團遭遇了奉命撤退的粵軍廖頌堯部,激戰至深夜,斃敵300餘人,占領新田圩。
200餘百石守敵被紅軍打得暈頭轉向,急忙逃離碉堡,躲進村里一個被稱為 “萬人祠”大堡壘里,這個大堡壘實際上是客家人住的一個圍屋,十分堅固。紅軍攻占百石碉堡後,很快將圍屋包圍起來,隨即展開政治攻勢,高喊“繳槍不殺”口號。可是,躲在圍屋裡的民團卻負隅頑抗,一會兒向外打幾槍,一會兒又扔出幾顆手榴彈。洪超馬上到前沿觀察,果斷命令:“用迫擊炮堅決消滅敵人。”話音剛落,他不幸被圍牆內射出的一顆子彈擊中頭部,血流不止,壯烈犧牲。 迫擊炮將一米多厚的麻石圍牆炸開了幾個大缺口,戰士們憤怒地高喊著“為師長報仇”的口號,沖了進去,全殲了頑敵,敵中隊長何德泮就擒遊街示眾後被處決。
戰役結果
紅軍長征第一仗取得勝利,殲敵200多人,繳槍30多支。
戰役影響
百石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作為長征路上的第一場戰役,意義非凡,它的成功意味著將國民黨嚴絲合縫的第一道封鎖線被撕開了一個缺口。 為了摧毀敵人的一道道封鎖障礙,中央紅軍先後經歷了古陂戰鬥、安息戰鬥、石背戰鬥及安遠版石、重石戰鬥,贛縣王母渡戰鬥等數次戰鬥。至同年10月25日,中央紅軍主力渡過信豐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向贛粵邊推進。
當年10月末,陳濟棠率領的粵軍開始執行“羅塘談判”達成的秘密協定,此後,中央紅軍一路未遇粵軍頑強阻截。至當年11月8日,中央紅軍全部通過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繼續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