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是暨南大學開設“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以來,延請國內外著名學者蒞校所作演講的精選集。本輯是第二輯,演講者包括遲福林、宋鴻兵、資中筠、歐陽自遠、張大春等眾多專家賢達,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具有深刻的現實關懷,對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叢書:聞道
- 作者:蔣述卓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1日
- 頁數:19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20811641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聞道》講者均是在各自領域獨樹一幟的專家賢達,但本書之最終目的,並不在於用一本書解決某個問題,而是希望通過講者的講解,啟發中國當代青年理性觀察、獨立思考之熱情與能力,從而成為扛起中國未來之責任的脊樑。
圖書目錄
序
社會與經濟
遲福林 在當前轉型時期,提高消費力的作用及其途徑
宋鴻兵 如何抓住經濟發展問題中的本質
文化與科技
於沛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發展戰略
喻國明 “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字
范以錦 新時期社會政治生態中,媒體的艱難與希望
歐陽自遠 中國人何時登月?——“嫦娥工程”始末
他國之鑑
資中筠 中美當前各自面臨的轉折點,及其互相之間的影響
呂元禮 新加坡如何為世界增值
精神與思想
馬立誠 當代中國的八種思潮
李敖 黃花崗第73烈士
孫郁 魯迅的思維特徵
余光中 旅行與人生
溫故與回憶
張鳴 “搖晃的中國”,辛亥百年反思
張大春 山河入夢:父輩一代的生活
後記
作者簡介
主編:蔣述卓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中文系教授、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海外華文文學與漢語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委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文藝理論專業委員會會長、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等。
後記
《聞道》第二輯即將付梓,我們的心釋然了。
一則是我們對本書非常重視。本書收錄的講座嘉賓都是各領域的翹楚,他們智慧的聲音和思想的光芒指引著青年學子前行的方向,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尚為青年人的讀書和為人提供了參照和榜樣。所以在整理嘉賓的演講內容時,我們誠惶誠恐,生怕文字稿未能完全表達講演者的思想。我們幾易其稿,儘量使文字稿忠實於演講者的原意。同時我們也儘量做到整理後的文字稿既有正式出版物的嚴謹,保證閱讀的流暢性,同時又能保留講座的口語化特點,增強可讀性。在出版社編輯好初稿後,我們還將稿件一一發給嘉賓審定。他們的審定與修改使本書的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有個別嘉賓無法聯繫上,我們非常遺憾。若文稿有不足之處,敬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以合適的方式修改。
二則是眾多名家的思想終於可以和讀者分享了。講演者做一場講座,客群畢竟有限。將講座變成書籍一直是我們的願望,希望講演者的思想能嘉惠更多的人。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本書融學術性、思想性、前沿性於一體,講求前瞻眼光,注重學術視野,體現人文關懷。我們希望通過本書,不僅使讀者獲得知識的收穫,更能感受到思想對心靈的啟蒙與震撼。
本書的出版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首先要感謝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的諸多嘉賓,是他們帶來了精彩演講,是他們帶來了足以傳承的思想。他們的人生閱歷和學術思想是本書的精神核心。同時也感謝他們授權給我們出版,並親自修改文稿。
其次要感謝暨南大學黨委宣傳部的各位同仁,尤其是陳文舉老師、蘇運生老師,在人手缺乏的情況下,臨時受命,在本職工作外,毅然承擔起舉辦講座的任務,維持了較高水平。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成就了本書的厚度和高度。
同時也要感謝世紀文景出版方的編輯為此書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你們的專業水準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使本書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由於本書的文字稿源於講座音頻或視頻的整理,音頻或視頻的質量以及口頭語與書面語之間的差異,難免會造成一些錯漏,還望讀者海涵並批評指正。
編者2013 年5 月20 日於暨南園
序言
蔣述卓
近年來,網路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的公民社會似乎已然在網路上形成。在這個公共空間裡,人們可以隨心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可以對大多數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眾聲喧譁的網路世界裡,雖不乏理性而溫和、激越卻頗具建設性的聲音,但同樣也存在大量的語言暴力和戾氣逼人的“板磚”。網路很多時候已淪為發泄私憤、恣意妄為的場所。在這個經常揮舞“板磚”、口出穢言的群體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這就不得不讓人反思: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網路上如此不理性,如此“暴力”?是不是我國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長久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造成學生雖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知識面狹窄,思維的批判性和獨立性不夠。愛因斯坦1936 年在《論教育》一文中指出: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他認為:“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一個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不僅對個人的發展大有裨益,對於社會也是件幸事。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也曾說過:“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 其結果不為新民, 而為擾民。”
那么學生的這種綜合能力應該如何培養?美國高校的做法是開展通識教育,讓學生廣泛涉獵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形成圓融的思維方式,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暨南大學則通過設立“百年暨南文化素質教育講堂”,廣邀國內外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開講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正如李敖先生在我校演講時所言:“一個演講可能會影響你一生,你聽了以後可能不會馬上感覺到,但它會在你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影響你的一生。”
為了讓講座中瞬時性的內容變成永恆的文字,以惠及更多的人,我們將講座內容整理成文字以《聞道》為書名出版。本輯《聞道》選取了14 次講座的文字整理稿。雖然只是所有講座的一小部分,卻足以體現講座的宗旨和水準。一是內容豐富,這14 篇文章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國際關係、自然科學等領域。二是水準高,本書的文章作者均為各自領域頂尖的學者,在學界和社會上享有盛譽。無論是聆聽他們的講座,還是閱讀他們的講稿,均能獲益。作為講座的主辦方,我與講演者多有接觸。在此,想談談我對這些學者的印象。
歐陽自遠院士的嚴謹。由於本書收錄了歐陽院士的講座文字稿,需將文字稿發給其審定。沒想到他親自對其演講稿一字一句地修改,讓人非常感動。作為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院士有比修改文稿重要千萬倍的工作要做。然而他卻親自修改了兩次,足見一個自然科學家的嚴謹與敬業。
李敖先生的幽默。聽李先生的講座非常輕鬆,他的語言非常幽默風趣。但風趣幽默的背後往往綿里藏針,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讓人們笑過之後獲得啟發。
資中筠先生的坦誠。資先生在講座開始前開門見山地說:講座中的有些觀點可能會引起有些人的不滿,但我都是在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的。我想,這種坦誠一方面源於資先生在學術上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資先生日常為人處世態度的自然流露。同樣的坦誠也體現在提問環節。對於學生提出的她不是很熟悉的問題,她很坦率地說:“這個問題超出我的專業範圍,恐怕無法回答。”一個久負盛譽的學者尚如此謙虛,著實讓人感佩。
余光中先生的溫情。講座那天,眾多學生慕余先生之盛名前來聽講座。由於報告廳容量有限,導致兩三百名學生未能入場聆聽講座。余先生在講座開始時就說:“我剛才進來的時候,外面還有兩三百同學進不來,我感到很抱歉。”講座結束後,余先生走出報告廳向未能入場的學生表示歉意,並與他們交流了十幾分鐘。他的這一舉動讓人感到非常溫暖。
閱讀本書,感覺像一個小孩在海邊拾撿貝殼,總給人眼前一亮。不同的內容,相異的主題,能開闊視野;獨特的視角,新穎的觀點,能提高批判能力;理性的分析,縝密的論證,能增強思維的嚴謹性;現實的觀照,溫情的表達,能給人以人文情懷。
我希望青年學子不囿於專業知識,能旁涉不同學科,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以達健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