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望·顏德馨:一個人的中醫史》由劉珍所著。《百年守望·顏德馨:一個人的中醫史》講述的是一段連線百餘年鮮活的中醫人實戰記錄,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中醫的個人歷史。不是傳奇,沒有偏方。中醫正道是滄桑。他走過了最傳統中正的名醫之路,又探索現代中醫院開設、中醫病房管理、中醫學術發展、中藥產業化之路;他說中醫不單是養生保健的代名詞,中醫是治病救人的,急病、重病、大病都是中醫的用武之地。百年中醫飄搖,個人堅如磐石,醫術與人生熔一爐,鍛造得爐火純青,別有況味。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年守望·顏德馨:一個人的中醫史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202992
- 作者:劉珍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百年守望·顏德馨:一個人的中醫史》是一部原創性很強的人物傳記,傳主為“海派”中醫代表人物、國醫大師顏德馨先生。在《百年守望·顏德馨:一個人的中醫史》的編寫過程中,作者劉珍與編輯兩赴顏老家鄉丹陽,並走訪與顏氏學術淵源頗深的孟河醫派發源地常州武進,循著那一代中醫人的足跡,感受中醫的百年興衰。這本書前後歷時五年、八易其稿,在這個浮華的時代,堪稱“奇葩”。
作者簡介
劉珍,武漢大學新聞學碩士。現供職於上海第一財經傳媒,從事媒體品牌運營,兼新聞寫作。曾為《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談話版嘉賓主持。
圖書目錄
第一篇丹陽·北草巷32號
導引公元二〇〇九年的一場望聞問切“秀”
第一章童年
第二章最後的孟河
第三章“城醫”賀季衡
第四章“茅白朮”先生
第五章奉命學醫
第六章指縫裡的少年時光
素問1:中醫從何而來
第二篇上海·中國醫學院
導引墜落與飛升——危局中的中醫教育
第一章豪華講師團
第二章最後的寧靜夏天
第三章戰火
第四章畢業
素問2:中醫如何傳承
第三篇上海·丹陽·上海
導引梁啓超的“腰子”與胡適的“病”
第一章闖蕩上海
第二章末代郎中
第三章回鄉
第四章新中國
素問3:中醫、西醫區別何在
第四篇上海·鐵道醫學院附屬鐵路醫院
導引一個人與中醫
第一章從個體到集體
第二章1956年
第三章突如其來的右派歲月
第四章向白血病進攻
第五章“革命”下的靜謐
第六章獨立中醫樓
第七章醫者,意也
第八章衡法的誕生
第九章願天下人同登壽域
素問4:中醫怎樣看病
第五篇上海·同濟大學中醫藥研究所
導引中醫病了
第一章80歲的生日禮物
第二章非典·2003——非典時期的典型中醫路徑
第三章現代中藥的中醫“靈魂”
第四章中醫“EMBA”
第五章顏德馨中醫院夙願難償
素問5:醫學的未來與中醫
後記逆流而上
後記之後時光之踵·重回丹陽
感謝
導引公元二〇〇九年的一場望聞問切“秀”
第一章童年
第二章最後的孟河
第三章“城醫”賀季衡
第四章“茅白朮”先生
第五章奉命學醫
第六章指縫裡的少年時光
素問1:中醫從何而來
第二篇上海·中國醫學院
導引墜落與飛升——危局中的中醫教育
第一章豪華講師團
第二章最後的寧靜夏天
第三章戰火
第四章畢業
素問2:中醫如何傳承
第三篇上海·丹陽·上海
導引梁啓超的“腰子”與胡適的“病”
第一章闖蕩上海
第二章末代郎中
第三章回鄉
第四章新中國
素問3:中醫、西醫區別何在
第四篇上海·鐵道醫學院附屬鐵路醫院
導引一個人與中醫
第一章從個體到集體
第二章1956年
第三章突如其來的右派歲月
第四章向白血病進攻
第五章“革命”下的靜謐
第六章獨立中醫樓
第七章醫者,意也
第八章衡法的誕生
第九章願天下人同登壽域
素問4:中醫怎樣看病
第五篇上海·同濟大學中醫藥研究所
導引中醫病了
第一章80歲的生日禮物
第二章非典·2003——非典時期的典型中醫路徑
第三章現代中藥的中醫“靈魂”
第四章中醫“EMBA”
第五章顏德馨中醫院夙願難償
素問5:醫學的未來與中醫
後記逆流而上
後記之後時光之踵·重回丹陽
感謝
後記
逆流而上
時若論名醫,腦海中必現從容正坐一老者,伏案搭脈,望面望舌,靜聽病患之所苦。霎時目中一亮,神態愉悅,口中默默念出:《內經》有雲如何如何,仲景治之如何如何,筆下即出本草一味味,壘而成方。待來日病患複診,幸喜之情露於言表,於是眾坐抄方者皆以驚嘆投之。不知一方背後有著多少歲月背誦經典的辛勞,多少日夜孜孜以求,前後參文的執著。然功夫一到,加之臨證日久.悟從心生,名醫之途正也。
這是已故國醫大師王綿之(1923-2009年)的一段文字。我很著迷於這段文字,因為它們雕刻了一代中醫的群像,裡面有那群人的神韻,滿足了我們對他們的想像:高超醫術、仙風道骨、怡然自得……充滿了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慈悲。
而我看到的是這樣一位老人:歡樂苦短,愁苦實多,為人治病療疾的愉悅只是他人生硬幣的一面。
“我這一輩子什麼都沒有,白白度過了。但是我就是覺得,中醫和京劇一樣,我之所以做這么多事情,就是想這樣一門有用的科學,咱們中國人自己幾千年摸索出來的東西,不能弄丟了。
中醫不是空的。
中醫不是空的。”
他坐在書房木椅中,喃喃自語。完全是一個衰頹的老人。但是,只要是談到中醫、談到治病、談到為中醫藥發展做任何事情,他馬上變得全神貫注,精神抖擻,又是一位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將軍。
中醫已成為他的生命。
1920年,羅素在中國客居一年後寫成《中國問題》這本書。他看見外來的影響使得中國文化正在發生急遽的變化,中國可以如何應對?羅素提出建議:假如中國人能自由地吸收我們文明中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而排斥那些他們覺得不好的東西,那么他們將能夠在其自身傳統中獲得一種有機發展,並產生將我們的優點同他們自己的優點相結合起來的輝煌成就。
但是隨後的中國走上了一條與傳統毅然決然分離的道路。
這生生斬斷自身傳統的痛讓王國維自沉、陳寅恪自隱。同樣使中醫落入了救亡圖存的百年迷局中。
而這百年是科學與實證的時代。即便1930年的英國詩人艾略特吟唱著“我不再希望重新體驗,那實證時代搖晃的光芒”(《灰色星期三》),科學主義還是以它璀璨的光亮橫掃整個20世紀,把它的影子遍布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作為科學的“對立面”,與“落後”生產方式(小農經濟)相適應的行醫模式,中醫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
1927年,王國維自沉之初,陳寅恪撰輓詞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這也是對於一代中醫人人生的最準確闡釋。
每個人都屬於一個時代。如果一個人跟上時代主旋律,乘勢前進,這樣人生順利的幾率會高很多,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是,有一些人,偏偏被安排在命運的角輪上,在命懸一線即將被時代巨輪旋出去的時刻,反向行之,逆流而上。
懷疑、質疑、蔑視、邊緣化、畸化、被提議廢止、禁止或者“被保護”……是他們生存的陽光、空氣和水。
如果不設身處地,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的生存環境:妥協、隱忍、心灰意冷、自欺欺人、改弦易轍……如果不足夠自信,基本就會放棄;如果不足夠強大,基本上要被他滅或者自滅。
顏德馨先生正是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從他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做中醫,從他選擇做中醫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這個行業的整體性的不可逆轉的衰落。
他自強。內練苦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創衡法,終成一派。
他包容。他行中醫,也不排斥西醫,他要的是真正的中西醫並重;他讀辛稼軒詞,臨三希堂法帖,也穿西裝打領帶;他是京劇票友也愛好西方電影;在孫輩的記憶中,他帶他們旅遊,還喜歡說兩句英語,自命為“90後”,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他積極入世,有言又有行。
大病重病沖在第一線、提倡中藥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市場化、以個人名義成立基金會、創辦大師班、為創辦一所原汁原味中醫院殫精竭慮……
他的晚年,已經桂冠加冕,卻仍敢於刺破華麗的表面,說出真相,還身體力行,去做,一點點做。
一個人的一輩子,一直處於一種與時代大勢相逆的位置上。一生的規定動作是:逆流而上。當然他可以選擇轉身、彎腰,選擇偏離方向躲避最強大的氣流,甚至選擇逃跑……然而他沒有。
他一輩子都在堅守陣地,把疾病當作戰場,攻堅戰、陣地戰、游擊戰……
他說:只要你相信你能治好一種病,你就一定能治好它。
猶如以身挽水,逝水如斯,如果挽水的衣袖排成成行的樹林,甚至能隱約看見水中壘起的山峰,那將是多么波瀾壯闊的人生。
時若論名醫,腦海中必現從容正坐一老者,伏案搭脈,望面望舌,靜聽病患之所苦。霎時目中一亮,神態愉悅,口中默默念出:《內經》有雲如何如何,仲景治之如何如何,筆下即出本草一味味,壘而成方。待來日病患複診,幸喜之情露於言表,於是眾坐抄方者皆以驚嘆投之。不知一方背後有著多少歲月背誦經典的辛勞,多少日夜孜孜以求,前後參文的執著。然功夫一到,加之臨證日久.悟從心生,名醫之途正也。
這是已故國醫大師王綿之(1923-2009年)的一段文字。我很著迷於這段文字,因為它們雕刻了一代中醫的群像,裡面有那群人的神韻,滿足了我們對他們的想像:高超醫術、仙風道骨、怡然自得……充滿了出世的智慧、入世的慈悲。
而我看到的是這樣一位老人:歡樂苦短,愁苦實多,為人治病療疾的愉悅只是他人生硬幣的一面。
“我這一輩子什麼都沒有,白白度過了。但是我就是覺得,中醫和京劇一樣,我之所以做這么多事情,就是想這樣一門有用的科學,咱們中國人自己幾千年摸索出來的東西,不能弄丟了。
中醫不是空的。
中醫不是空的。”
他坐在書房木椅中,喃喃自語。完全是一個衰頹的老人。但是,只要是談到中醫、談到治病、談到為中醫藥發展做任何事情,他馬上變得全神貫注,精神抖擻,又是一位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的將軍。
中醫已成為他的生命。
1920年,羅素在中國客居一年後寫成《中國問題》這本書。他看見外來的影響使得中國文化正在發生急遽的變化,中國可以如何應對?羅素提出建議:假如中國人能自由地吸收我們文明中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而排斥那些他們覺得不好的東西,那么他們將能夠在其自身傳統中獲得一種有機發展,並產生將我們的優點同他們自己的優點相結合起來的輝煌成就。
但是隨後的中國走上了一條與傳統毅然決然分離的道路。
這生生斬斷自身傳統的痛讓王國維自沉、陳寅恪自隱。同樣使中醫落入了救亡圖存的百年迷局中。
而這百年是科學與實證的時代。即便1930年的英國詩人艾略特吟唱著“我不再希望重新體驗,那實證時代搖晃的光芒”(《灰色星期三》),科學主義還是以它璀璨的光亮橫掃整個20世紀,把它的影子遍布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作為科學的“對立面”,與“落後”生產方式(小農經濟)相適應的行醫模式,中醫的命運無疑是悲慘的。
1927年,王國維自沉之初,陳寅恪撰輓詞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這也是對於一代中醫人人生的最準確闡釋。
每個人都屬於一個時代。如果一個人跟上時代主旋律,乘勢前進,這樣人生順利的幾率會高很多,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是,有一些人,偏偏被安排在命運的角輪上,在命懸一線即將被時代巨輪旋出去的時刻,反向行之,逆流而上。
懷疑、質疑、蔑視、邊緣化、畸化、被提議廢止、禁止或者“被保護”……是他們生存的陽光、空氣和水。
如果不設身處地,我們很難想像他們的生存環境:妥協、隱忍、心灰意冷、自欺欺人、改弦易轍……如果不足夠自信,基本就會放棄;如果不足夠強大,基本上要被他滅或者自滅。
顏德馨先生正是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從他一出生,就別無選擇做中醫,從他選擇做中醫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這個行業的整體性的不可逆轉的衰落。
他自強。內練苦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創衡法,終成一派。
他包容。他行中醫,也不排斥西醫,他要的是真正的中西醫並重;他讀辛稼軒詞,臨三希堂法帖,也穿西裝打領帶;他是京劇票友也愛好西方電影;在孫輩的記憶中,他帶他們旅遊,還喜歡說兩句英語,自命為“90後”,樂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他積極入世,有言又有行。
大病重病沖在第一線、提倡中藥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市場化、以個人名義成立基金會、創辦大師班、為創辦一所原汁原味中醫院殫精竭慮……
他的晚年,已經桂冠加冕,卻仍敢於刺破華麗的表面,說出真相,還身體力行,去做,一點點做。
一個人的一輩子,一直處於一種與時代大勢相逆的位置上。一生的規定動作是:逆流而上。當然他可以選擇轉身、彎腰,選擇偏離方向躲避最強大的氣流,甚至選擇逃跑……然而他沒有。
他一輩子都在堅守陣地,把疾病當作戰場,攻堅戰、陣地戰、游擊戰……
他說:只要你相信你能治好一種病,你就一定能治好它。
猶如以身挽水,逝水如斯,如果挽水的衣袖排成成行的樹林,甚至能隱約看見水中壘起的山峰,那將是多么波瀾壯闊的人生。
序言
認識顏老之前,我就聽過許多他的傳奇故事,得知他是一位醫術精湛、妙手回春的國醫聖手。2010年秋,我第一次拜訪顏老,根本無法相信這是一位年過九旬的老人。他高大魁梧的身軀,炯炯有神的目光,如洪鐘般的嗓音,爽朗開懷的笑容,儒雅飄逸的神采,無不放射出強烈的生命氣場。讓人不由得讚嘆,生命可以如此茁壯、絢麗和長盛!
與顏老交談,更為他的精神和情懷所折服。古人說:“上醫醫國。”顏老的人生,便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他學富五車,既是中醫學泰斗,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守衛者。此次收到為《百年守望》作序的邀請,作為晚輩和後學,深感惶恐,受寵若驚。這部《百年守望》不僅是顏老一生學醫行醫的記錄,更是以顏老為代表的中醫人在近百年來中華文化備受磨難的大歷史背景下,頑強地守衛和復興我們文明之本的歷史。
顏老祖籍山東,系孔子弟子顏回後裔。其父顏亦魯是名噪江淮的一代名醫。顏老出生於江蘇丹陽,幼時即拜當地名儒習字誦經,12歲開始學習中醫學經典著作,並隨父侍診,深得言傳身教。16歲考進上海中國醫學院,跟隨滬上不同流派與科別的中醫名家學習。正是因為熟讀經典、匯通諸家,顏老深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醫藥的偉大和神奇,一生對中醫都有著執著的信仰。
顏老人生的起伏與中國近現代史緊密相連。中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世界觀、方法論、道德觀在醫學領域的具體體現。中醫信奉天人合一,突出整體觀念,重視辨證施治,依靠道德自律。在人和物、醫和藥的關係上,信奉以人為本,調動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和免疫力。這不僅是中醫的哲學,也是中國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的哲學。進入近代,中醫同整箇中華文化一樣,遇到空前危機。中國知識界片面接受了西方科學思維,認為分析論、還原論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完全否定東方文化系統,中醫也被指責為“偽科學”。
面對艱難處境,以顏老為代表的一代中醫人,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情懷,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慨然為傳承五千年的中醫藥血脈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卓然自立,堅守中醫陣地。這一守就是近百年,無論時代變遷、社會變化,還是個人榮辱,顏老的一生,對中醫的摯愛和責任,懸壺濟世的理想,從未改變。他師古而不泥古,推進中醫繼承創新。經過數十年豐富的臨床實踐,氣血學說已經成為他臨證的主要思路,他提出白血病中醫證治分型和有效藥物,發展了氣血學說,創立“衡法”,開拓疑難雜症治療和養生長壽新途徑。我熟悉的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原來體弱多病,自從吃了顏老開的膏方後,身體日益硬朗,年過八旬仍精神矍鑠。
對於如何在現代化的條件下把中醫發揚光大,顏老一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現代醫療衛生制度,是在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其制度設計、激勵機制、評價體系主要是以西方醫學為基礎的,這是中醫發展必須面對的外部環境。相對西醫,中醫對醫生人力資本的要求更高,更強調治療的整體性、連續性,比西醫更難標準化,外部管理和監督的難度很大。針對這些特點,顏老在從事中醫藥研究和擔任管理職務時,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努力。他強調在疑難雜症攻關中發揮中醫的作用,讓實踐推動中醫發展。他把培養中醫學術帶頭人作為責無旁貸的歷史性任務,保障優秀人才不斷湧現。他籌劃建立了中醫藥基金會,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中醫藥事業中。他探索改革中醫的考評制度,引導中醫藥發展走向正確方向。他十分重視醫德醫風,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堅守大醫精誠的風範。
百年守望,中醫終於迎來了新的大時代。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文明一直主導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弊病也是越來越明顯,這種國與國、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對抗的模式難以為繼。工業革命之後形成的“以物為本”、“以病為本”的醫學模式,過於重視微觀基礎和實驗,忽視人的整體性,過於重視外部治療尤其是晚期治療,忽視預防和調動自身的免疫力;結果是醫療分工日益細密,費用不斷上升,但對健康的改善作用越來越小。過度競爭的發展方式,對資源和生態的破壞,也潛在地威脅著人類健康。
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系統辨證的哲學思維、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優勢愈加凸顯。與強調與自然、與疾病對抗的西方醫學模式不同,中醫從整體功能和運動變化角度來把握生命的規律和疾病的演變,追求陰陽平衡、協調人體內部臟腑經絡的關係,協調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達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境界。這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這是顏老孜孜以求的境界。長期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孜孜不倦的人類世界,有望從更高的高度認識發展的目的,反思發展的道路。
中國正在進行的新醫改也正朝著顏老追求的方向努力。全球面臨的醫改難題是醫學模式的危機。一個國家的醫學模式,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綜合反映,中醫和中國文化的優勢是我國醫改的鮮明特點,也是中國醫改的最大亮點。新醫改正推動醫學模式從以病為本、除惡務盡、推高成本、損害健康的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節約成本、促進健康的新模式,在傳統智慧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探索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的中國模式。
讀者從這本書中,能夠讀出顏老的堅持,也能讀出他的遺憾。顏老這一代人,已經盡最大的努力為中醫保存下了火種和基因,如何把他們的事業發揚光大,則是壓在我們後人肩頭更重的責任。“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醫的復興同中華民族的復興一樣,需要一代代新人的奮鬥犧牲,需要對現有發展模式的全面反思,需要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今年的早春,我漫步在丹陽的大街小巷,尋覓顏老足跡,北草巷已面目全非,喬家巷已不復存在,江南小城也無法抵禦現代化高樓大廈的來臨。但接臨北草巷的鳴鳳國小里傳來的琅琅讀書聲仍清晰可聞,八十多年前顏老在那裡讀書,半世紀前,我也在那裡讀書,今天又有無數晚輩後生在朗誦經典,中華文化就這樣融入我們的血液,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那些和顏老一起,守望百年的眼睛和心靈,終有輕靈活水源滋而下,不可斷絕,而得慰藉。
李玲
2013年8月
與顏老交談,更為他的精神和情懷所折服。古人說:“上醫醫國。”顏老的人生,便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他學富五車,既是中醫學泰斗,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守衛者。此次收到為《百年守望》作序的邀請,作為晚輩和後學,深感惶恐,受寵若驚。這部《百年守望》不僅是顏老一生學醫行醫的記錄,更是以顏老為代表的中醫人在近百年來中華文化備受磨難的大歷史背景下,頑強地守衛和復興我們文明之本的歷史。
顏老祖籍山東,系孔子弟子顏回後裔。其父顏亦魯是名噪江淮的一代名醫。顏老出生於江蘇丹陽,幼時即拜當地名儒習字誦經,12歲開始學習中醫學經典著作,並隨父侍診,深得言傳身教。16歲考進上海中國醫學院,跟隨滬上不同流派與科別的中醫名家學習。正是因為熟讀經典、匯通諸家,顏老深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醫藥的偉大和神奇,一生對中醫都有著執著的信仰。
顏老人生的起伏與中國近現代史緊密相連。中醫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世界觀、方法論、道德觀在醫學領域的具體體現。中醫信奉天人合一,突出整體觀念,重視辨證施治,依靠道德自律。在人和物、醫和藥的關係上,信奉以人為本,調動人體自身的生理機能和免疫力。這不僅是中醫的哲學,也是中國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的哲學。進入近代,中醫同整箇中華文化一樣,遇到空前危機。中國知識界片面接受了西方科學思維,認為分析論、還原論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完全否定東方文化系統,中醫也被指責為“偽科學”。
面對艱難處境,以顏老為代表的一代中醫人,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情懷,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慨然為傳承五千年的中醫藥血脈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卓然自立,堅守中醫陣地。這一守就是近百年,無論時代變遷、社會變化,還是個人榮辱,顏老的一生,對中醫的摯愛和責任,懸壺濟世的理想,從未改變。他師古而不泥古,推進中醫繼承創新。經過數十年豐富的臨床實踐,氣血學說已經成為他臨證的主要思路,他提出白血病中醫證治分型和有效藥物,發展了氣血學說,創立“衡法”,開拓疑難雜症治療和養生長壽新途徑。我熟悉的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原來體弱多病,自從吃了顏老開的膏方後,身體日益硬朗,年過八旬仍精神矍鑠。
對於如何在現代化的條件下把中醫發揚光大,顏老一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現代醫療衛生制度,是在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其制度設計、激勵機制、評價體系主要是以西方醫學為基礎的,這是中醫發展必須面對的外部環境。相對西醫,中醫對醫生人力資本的要求更高,更強調治療的整體性、連續性,比西醫更難標準化,外部管理和監督的難度很大。針對這些特點,顏老在從事中醫藥研究和擔任管理職務時,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努力。他強調在疑難雜症攻關中發揮中醫的作用,讓實踐推動中醫發展。他把培養中醫學術帶頭人作為責無旁貸的歷史性任務,保障優秀人才不斷湧現。他籌劃建立了中醫藥基金會,激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中醫藥事業中。他探索改革中醫的考評制度,引導中醫藥發展走向正確方向。他十分重視醫德醫風,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堅守大醫精誠的風範。
百年守望,中醫終於迎來了新的大時代。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文明一直主導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給人類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弊病也是越來越明顯,這種國與國、人與人、人與大自然對抗的模式難以為繼。工業革命之後形成的“以物為本”、“以病為本”的醫學模式,過於重視微觀基礎和實驗,忽視人的整體性,過於重視外部治療尤其是晚期治療,忽視預防和調動自身的免疫力;結果是醫療分工日益細密,費用不斷上升,但對健康的改善作用越來越小。過度競爭的發展方式,對資源和生態的破壞,也潛在地威脅著人類健康。
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系統辨證的哲學思維、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優勢愈加凸顯。與強調與自然、與疾病對抗的西方醫學模式不同,中醫從整體功能和運動變化角度來把握生命的規律和疾病的演變,追求陰陽平衡、協調人體內部臟腑經絡的關係,協調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達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境界。這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這是顏老孜孜以求的境界。長期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孜孜不倦的人類世界,有望從更高的高度認識發展的目的,反思發展的道路。
中國正在進行的新醫改也正朝著顏老追求的方向努力。全球面臨的醫改難題是醫學模式的危機。一個國家的醫學模式,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綜合反映,中醫和中國文化的優勢是我國醫改的鮮明特點,也是中國醫改的最大亮點。新醫改正推動醫學模式從以病為本、除惡務盡、推高成本、損害健康的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節約成本、促進健康的新模式,在傳統智慧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探索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的中國模式。
讀者從這本書中,能夠讀出顏老的堅持,也能讀出他的遺憾。顏老這一代人,已經盡最大的努力為中醫保存下了火種和基因,如何把他們的事業發揚光大,則是壓在我們後人肩頭更重的責任。“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醫的復興同中華民族的復興一樣,需要一代代新人的奮鬥犧牲,需要對現有發展模式的全面反思,需要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今年的早春,我漫步在丹陽的大街小巷,尋覓顏老足跡,北草巷已面目全非,喬家巷已不復存在,江南小城也無法抵禦現代化高樓大廈的來臨。但接臨北草巷的鳴鳳國小里傳來的琅琅讀書聲仍清晰可聞,八十多年前顏老在那裡讀書,半世紀前,我也在那裡讀書,今天又有無數晚輩後生在朗誦經典,中華文化就這樣融入我們的血液,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那些和顏老一起,守望百年的眼睛和心靈,終有輕靈活水源滋而下,不可斷絕,而得慰藉。
李玲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