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

《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是2010年12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大鵬 丁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449頁
  • 開本:16
  • 定價:42.00
  • 作者:王大鵬 丁聰
  •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00720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介紹了《百年國士》精選了300餘篇紀念文章,介紹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中國文化界48位大師,並由著名漫畫家丁聰先生為每一位國士繪製畫像,傳神而逼真。選文多為這些國學大師們的自傳、自敘,至親密友、門生弟子的追憶文章,以及知名記者對他們的專訪。書中編選了一些難得一見的珍貴資料,諸如張大千被土匪擄走當師爺的自敘,章太炎收黃季剛為徒的往事,讓人讀後不禁莞爾,使得這套圖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為《百年國士》之四,收錄了老舍、張大千、夏承燾、俞平伯、謝冰心、梁實秋、臺靜農、沈從文、葉公超、巴金、謝冰瑩、季羨林十二位大師的自傳。
《百年國士之四:千秋付與如椽筆》所選文章由編者從浩如煙海的眾多史料中精選而來。包括他們的自傳、自敘,至親密友、門生弟子的追憶文章,以及知名記者對他們的專訪。

作者簡介

王大鵬,1937年9月生,河北獻縣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丁聰,1916年生於上海,曾任《人民畫報》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兼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9年5月26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媒體推薦

一百年來,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西化東漸,洪波激盪。幾代文人學者,憂國匡救,以其卓識奇才,篳路藍縷,扶危繼絕,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中華文化,凝聚一身,沉浮毀譽,難累其心,獨立不懼,孤往不悔。時運交移,俯仰百變,泰半已為歸人,隱入蒼莽青史,碩果僅存者,亦臻耄耋期頤。吾輩祀之以國殤,奉之為國士,高山仰止,永懷不敢或忘。

——王大鵬

圖書目錄

老舍(1899—1966年)
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11
記老舍陳紀瀅/14
憶老舍梁實秋/24
老舍和孩子們(節選)冰心/27
老舍的幽默王方宇/31
張大千(1899—1983年)
影響我一生最大的兩個一百天張大千口述謝家孝筆錄/46
畫壇春暖倍思親——思念父親張大千張心瑞/64
我與張大千易君左/67
張大千論美人陳曉君/77
悼念張大千先生吳作人/86
傷逝臺靜農/88
夏承燾(1900—1986年)
我的學詞經歷夏承燾/97
卅年點滴念師恩琦君/103
一代詞宗今往矣——記夏瞿禪(承燾)先生王季思/117
俞平伯(1900—1990年)
《紅樓夢辨》引論俞平伯/135
留得詩情在人間——回憶父親俞平伯俞欣/137
思舊賦謝冰瑩/143
《俞平伯舊體詩鈔》序葉聖陶/147
清風明月高山流水——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吳組緗/149
謝冰心(1900—1999年)
我的老伴——吳文藻(節選)冰心/159
冰心女士訪問記子岡/174
《憶冰心》(節選)梁實秋/183
梁實秋(1901—1987年)
豈有文章驚海內(節選)——答丘彥明女士問梁實秋/200
流淚與搬家——梁實秋教授逝世一周年紀念韓菁清/217
我所知道的父親梁文騏/221
悼念梁實秋先生冰心/225
文章與前額並高余光中/227
臺靜農(1901—1990年)
始經喪亂臺靜農/243
爝火——追悼先父臺靜農台益堅/248
台先生和他的書房林文月/251
平生風義兼師友——懷龍坡翁啟功/257
沈從文(1902—1988年)
學歷史的地方沈從文/269
團聚(節選)沈虎雛/273
從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張允和/285
懷念從文巴金/290
悼念沈從文先生季羨林/304
葉公超(1904—1981年)
病中瑣憶葉公超/314
葉公超二三事梁實秋/317
文採風流音容宛在(節選)——葉師公超側記艾山/319
懷念葉公超老師趙蘿蕤/328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季羨林/331
巴金(1904—2005年)
把心交給讀者巴金/343
巴金孫陵/348
摯友、益友和畏友巴金(節選)蕭乾/360
他還在不停地寫作冰心/368
謝冰瑩(1906—2000年)
我的青年時代謝冰瑩/374
千秋付與如椽筆謝冰瑩/383
不老的女兵謝冰瑩夏祖麗/394
畫一個美麗的句號——舊金山訪問謝冰瑩閻純德/400
季羨林(1911—2009年)
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421
牛棚雜憶(節選)季羨林/426
為了下一個早晨楊匡滿/434
季羨林張中行/442
編後記/447

後記

本書為舊編,成於12年前,而醞釀更前於此。
1985年,我在德國波鴻大學講學,曾造訪波恩附近聖奧古斯汀之《華裔學志》。《華裔學志》系1935年由德國漢學家創辦於北平輔仁大學,中文刊名且為輔仁大學校長、史學大師陳垣所手定,沈兼士等曾主持編務,在國際漢學界夙享盛名,1949年後輾轉遷此。《華裔學志》中文典籍為北平舊物,庋藏綦富,其台灣晚近文史書刊羅致亦豐,多為北京當時所未見,讀之若空谷足音。遂擬選其佳者,公諸大陸同好,俾斯文之有傳。月余之後,輯為二書:一為《台灣中國文學史論文選》,文章24篇,作者除學界中堅和新銳外,老一輩大師中有錢穆、臺靜農、孫克寬、屈萬里、徐復觀、鄭騫等家,可概見台省七、八十年代中國文學史研究實績,實不亞於大陸。該書已在1994年出版。另一即為本書。二書之選,皆肇端於《華裔學志》,故略綴數語記之。
一百年來,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西化東漸,洪波激盪,幾代文人學者,憂國匡救,以其卓識奇才,篳路藍縷,扶危繼絕,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中華文化,凝聚一身,沉浮毀譽,難累其心,獨立不懼,孤往不悔。時運交移,俯仰百變,泰半已為歸人,隱人蒼莽青史,碩果僅存者,亦臻耄耋期頤。吾輩祀之以國殤,奉之為國士,高山仰止,永懷不敢或忘。
中國古訓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國士者,即“尊德性而道問學”之人,亦即陳寅恪先生所說“(中國)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最具“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金岳霖先生論及中國哲學家時,曾有言日:“知識和德性在他身上統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於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當可視為上述妙論精言之最佳詮釋。本書所列國士48家,無一不“以身載道”,無一不凝聚著中國文化精神,首尊德性,躬行踐履,而摯著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完成其理想人格。選編者本乎此意,撰有各家小傳,述其“以身載道”之人生窮達,並留意於譜後諸事,唯力所難及,荒陋甚多,敬祈方家、讀者匡益。
本書雖屢經擴編,但囿於篇幅及材料之蒐集,實難囊括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所有大師巨匠,而堪稱國士者,又何止千百家,康有為、譚嗣同、秋瑾、嚴復、邵飄萍、錢玄同……,即未及收人,與《台灣中國文學史論文選》未收陳大齊、毛子水、洪業、戴君仁、王夢鷗、潘重規……,同為遺珠之憾。
本書初選目錄,曾面請冰心先生、蕭乾先生審閱,兩位老人誨之諄諄,教我實多。冰心先生曾為本書原名《台灣傳記文學選》題簽。蕭乾先生則稱此書“將會引人矚目”,並擬撰序,談與書中人物之交往,雖未果,亦為顢事。後又托在台友人轉請臺靜農先生題字,台老當時已告封筆,婉謝各界索書,此次竟然破例,隔海為大陸後學再揮椽筆。我獲此厚貺,視若拱璧,今連同聖老、平老生前所貽墨寶,及季老近賜,共四幅一併刊諸卷首,以見四老書品人品之風神氣骨。古籍版本目錄學家、圖書館事業家、《續修四庫全書》總主編顧廷龍先生,上世紀九七年曾允為本書口述當年滬上“合眾圖書館”往事,倩王浞華兄筆錄。九八年春又以九五高齡為本書題簽,凝重蒼潤,彌足珍貴。不意先生八月遽返道山,文尚未竟,墨瀋猶濕。在此謹致深切悼忱。
季羨林先生,不僅一代學術宗師,而“敢道人之所難言者”,高節凌霜,無愧國士。與馬寅初、陳寅恪、梁漱溟、巴金諸老,半個世紀以來,最為士林所重。蒙賜大序,誠本書殊榮。序中談中國文化、中國國士,至言不繁,為不刊之論。提及選編者,有“垂青”一詞,我斷斷不敢領受。曾商之先生助手李玉潔教授,擬請先生刪改,李力阻,稱此為先生美德所在,先生對晚輩一向如此,切勿擅改,存之可見其風,故應全璧刊出。1999年5月9日,季老對編者稱其最為推祟者,亦僅馬、陳、梁、巴四位先生,而“幾十年來,和我想法完全一致的,只有你一個人”。真誠感激漫畫界元老丁聰先生,幾年來陸續為本書精心繪製人物肖像,以其丹青妙筆,阿堵傳神,再現國士永恆之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先生,力疾撰序,縱論野史掌故,大筆點睛,為本書生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許覺民先生、副所長黨聖元先生、詩人邵燕祥先生、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熊治祁先生、中宣部出版局前局長伍傑先生殷殷垂注,推轂甚力;老出版家范用先生,延我於書齋,珍藏秘籍,任我選讀;在本書編輯與出版期間,德國《華裔學志》創始人之一布施博士,前主編W.彌維禮博士,台灣輔仁大學外文研究所前所長德國A.孫志文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美國N.康士林先生,德國漢堡大學H.梅馥馨博士,龍亭戈、胥弋、姚汝津、金小鵬、段祐林等,鷺江出版社編輯阿正先生,文聯出版公司副總編輯谷守女女士,均曾無私相助;諸公惠我高情厚意,感念無已。商務印書館王明毅、杭玫、衛威等在出版策劃、編輯審校、設計裝幀上,勞心勤力,不憚繁複,謹並致謝忱。
台灣《傳記文學》月刊發行人劉紹唐先生,慨允本書選用該刊文章,並贈以該刊合訂本若干冊,謹致謝忱。
選文,當盡力事先徵求作者同意,因故未能覓得作者或家屬聯絡地址者,一旦獲知,出版社當按國家規定,補奉薄酬。
今冰心、蕭乾、臺靜農、顧廷龍、季羨林、丁聰、許覺民、范用、劉紹唐均已告別世界。回顧十餘年來,諸大師對本書鼓吹、愛護之種種情事,愴痛無已。大星隕落,國士難覓,蒼茫萬感,本書當為“先人祭”。
成書時,家母棄養。遭此大故,“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復何言。家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編審王樹芬,對選文甄擇、傳記核校,傾注心血良多,不久亦謝世,謹以此書,敬獻於慈母暨家姊靈右。
辛亥革命元老於髯有句云:
“不信青春喚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願與讀者共勉。
王大鵬
2010年12月25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