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百嶺村又稱白冷村和百坽村,原名百土田令村,清朝中期建村。先由紀氏,後有王、林、蔡、張等姓氏來此居住,因劈田約一百丘故名,註:丘谷古時又叫土田令。2005年改為百嶺村。由於建村早期,村民的組成並非來自同一鄉鎮或同一村落。所以村民的組成結構基本是來自不同鄉鎮的人民。相比附近一帶村莊顯得比較特別,它不像周圍的其它村莊,有統一性氏。但村中還有按姓氏分宗族,平時宗族是內基。
百嶺村全村99%信仰天主教,也是當地有名的僑鄉。百嶺村緊挨東港村、白坑村、新華村、大旗村,交通便利,人傑地靈,民風淳樸,廣聚人氣。也是全國農村信仰天主教的人民占到百分之九九的少數村莊之一,其人數規模僅次于山西山太原清徐縣境內的六合村。屬於天主教村。
原本百嶺村所有的村民都是信天主教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外地人到此做生意和工作。甚至定居在百嶺村。因此村民的信仰不再像解放前那樣的單一性。
經濟
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業和勞務輸出。農業以種植水稻、荔枝為主,早期經濟來源主要以農業、林業、華僑匯款為主。2000以後,開始有小工廠,小作坊運作。除了農田收益,還有大量果園經濟收益。主要以荔枝、龍眼出產。村中70、80、90年代出生的人們,基本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他們主要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地區。甚至有移民至國外的。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對當地的經濟帶來飛快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東港鎮的經濟中心。主要是以餐飲業和零售業為重點的行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地理
百嶺村位於廣東省潮汕地區揭陽市惠來縣東港鎮。受東港鎮管轄,轄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06年)。全村現有總人口3868人,總戶數743戶。總耕地面積1136畝,其中水田1074畝,旱園50畝。
歷史
百嶺村,原名百土田令村,2005年改為百嶺村。清朝中期先由紀氏,後有王、林、蔡、張等姓氏來此居住。因劈田約一百丘故名。先後有法籍馬神父1875年明神父1893年,李神父1897年到此傳教。並於公元1902年建成一座高6米的教堂,面積340平方米的教堂和一座高八米麵積125平方米的雙層神父樓。
百嶺堂區開始由法籍戴神父主持建一教堂,光緒十九年(1893)法籍明方濟神父接任本堂並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再建一教堂,並建有神父樓、國小和育嬰堂。該堂轄神泉的文昌、周田的頭徑、奇訓、錫溪等村,並辦有明德國小和育嬰堂。根據《汕頭市志》2000版整理
1986年,因原教堂已殘舊。由僑胞和教徒捐資,村教會對老教堂進行改建,新教堂建築面積857.5平方米,高31.5米,教堂是教徒們禮拜天誦經及其他活動的場所。百嶺天主教堂的規模、教徒集中的程度在惠來縣乃至廣東省都有一定知名度。
關於鮮為人知的歷史,1928年一月初,國民黨甲子警察署長(佚名一說是戴可雄)夥同陳子和馬思逵(陸豐縣保全隊長)以及葵潭自衛隊長黃某,勾結回來百嶺肖覺,陳少梅、水墘、陳世鑒,上埔林桃等在甲子成立“白旗對”(又稱白旗會)糾集五百多人,11日攻下陸豐縣城,推舉肖覺為臨時縣長,中旬,彭湃,徐向前等克復陸豐城。一月22日,紅四師十二團,翌日(舊曆正月初一)解放甲子鎮,甲子成立蘇維埃政府,地址在紅樓(今甲子糧管所內)11月26日,紅四師11、12團在陸豐、惠來兩縣農民武裝配合下,攻下肖覺老曹百嶺村。2月24日又攻下葵潭鎮,甲子白旗會殘餘勢力,曾赴百嶺救援,郭一士,彭壽全,曹*初被打死三月中旬,彭湃和紅四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徐向前率領紅四師和潮陽、惠來、陸豐、南塘、甲子農民武裝近十萬人,兩次攻克惠來城。註:甲子歷史大事記四: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時期
當時百嶺的肖覺在陸豐做臨時縣長的時間根本就不長,他有沒有逃回百嶺也是不知之事。可以知道的是當年百嶺村的解放之路,是經歷了幾年的戰火洗禮。村民在神父和修女的帶領下,堅守自己的家園,這一些在現在的百嶺神父樓的西樓都還可以看到當時留下的槍孔。鑒於雙方火力懸殊,當時的神父最後做出了一個沉痛的決定,就是放棄家園,如果不放棄的話,可能全村會死傷慘重。.最後趁著對方熄火的時候分批逃離百嶺。很多人當時就被接送到東南亞一帶,這就造就了現在的百嶺有很多華僑的原因。.
地點
明德學校 ,光緒十九年(1893年)法籍明方濟神父發動教徒募捐,開辦明德國小。在早期時候一直是村裡的學生讀書場所。後來解放後建立百嶺國小。如今的明德學校,由海外僑胞及村民捐資興建,為了紀念明德神父而命名。
1998年該堂神父蘇宗仰發動 海內外教友捐資220萬元,為當地建成一間占地1560平方米的初級中學。籌建學校期間。蘇神父、李神父還有村里熱心人士蔡學蘇為籌建學校的事宜,去了幾次新加坡,希望新加坡當地的百嶺人出資興建學校,後面籌到捐款後加上村民的捐款,修建了如今的明德學校。
白冷天主堂 光緒元年(1875年)由法籍馬智遠神父創建,(又一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法籍馬智遠神父創建)初為一座200 平方米的小教堂。光緒十九年(1893年)法籍明方濟神父發動教徒募捐,重建一座占地面積40 0平方米的教堂,同時建有一座兩層樓的神父樓,開辦明德國小和育嬰堂。建國前夕,有教徒1000人。建國後,改作村委會辦公樓和倉庫。 1984年歸還教會。因年久失修,教堂成為危房,1986年重建,1987年落成。新建教堂占地80 0平方米,與唱經樓和兩側的建築物連在一起,共有建築面積1203平方米。前面鐘樓高31.2 米,此外還有花園和其他附屬建築物。建堂以來,主持該 堂教務的神父有:法籍戴神父、馬智遠、明方濟,本國的李蔭民、劉若石、蘇宗仰、李問津、吳慶輝 等參考文獻:廣東省新編年鑑>鎮村志庫
管理圖冊
教堂圖片資料
百嶺幼稚園 1993年開辦一間幼稚園。
文化
百嶺村全村人民百分之九十九信奉天主教,所以主流文化是宗教文化,宗教色彩濃厚。
小孩子一般六七歲就得學習《要理問答》,《要理問答》是本小冊子,裡邊的形式是一問一答,例如:問:你為什麼生在世上?答: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但更多的是教育人們克守本分,努力向上。學習完《要理問答》,還要經過考核,通過者方可領聖體。(聖體:耶穌最後的晚餐時,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你們應為紀念我而行此禮。”晚餐以後,耶穌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為你們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約。”(路廿二19-20)。教會舉行此成聖體禮稱為舉行(作)感恩祭。彌撒中的聖體聖事是紀念基督的死亡及復活)接著是再繼續學習《要理問答》、《聖經》以及一些聖歌等,再通過考核後就可以領堅振,(堅振是耶穌建立七件聖事之一;是主教(神父)先向領堅振的教友覆手祈禱,而後在其額上敷油,同時念:「呼叫領堅振人的堅振聖名,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透過聖事賦予的神印,使領受的人更密切地與教會結合,進而更堅強地為基督作見證(法典879)。是聖洗聖事的補充和加強,亦即基督教徒的成人禮。)
平時如果神父沒有外出,教堂每天凌晨五點左右都有彌撒,晚上有念經,周日為主日天,不但凌晨有彌撒,晚上也有彌撒,而且教堂鐘樓會敲響鐘聲,還會有廣播播放聖歌,一放廣播全村的人都能聽到,以提醒人們去教堂望彌撒。
雖然是身在中國,但是關於節日的慶祝。除了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例如除夕、春節、端午、中秋、冬至。基本上就只剩天主教的節日,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四大節日。分別是復活節,聖母升天,聖神降臨,以及聖誕節,又稱四大瞻禮。逢四大瞻禮的時候早上有彌撒,晚上也有彌撒。早期的時候,望完彌撒聖堂門口外的廣場會放鞭炮,以慶祝節日氣氛。
四大瞻禮中屬聖誕節最熱鬧,在平安夜,人們會搭建舞台,先是有節目表演,接著是“游聖嬰”,即神父手托聖嬰像,站在車上由聖堂出發,環繞全村遊行一周,再接著是彌撒,最後是放煙花。很多人們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放煙花,這也是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全村人賞煙花表演。
關於掃墓。天主教由西方傳入中國,跟中國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地方一樣,這裡基本也本土化了,在中國大部分人的掃墓的時間都在清明節。而百嶺村的掃墓時間是在西方的萬聖節(教會稱成為諸聖瞻禮)的第二天即11月2號,就上山掃墓。又稱“追思先亡”以紀念逝去的人們。
人口
最新人口數據:2015年 本地人口40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