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尺口鄉
- 行政區類別: 鄉
- 地理位置:縣城東偏北30公里處
- 主要農作物 : 小麥、玉米
生活配套,農業發展,工業發展,下轄村莊介紹,百尺口,西林子,東林子,東和睦,西和睦,橋河,鄭家窯,
生活配套
百尺口供銷社、百尺口集貿市場、百尺口衛生院、百尺口信用社、百尺口派出所、百尺口中心國小、百尺口中學、西林子影劇場等等。
農業發展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等,兼有果林種植。
工業發展
曾有百尺口麵粉廠、百尺口棉油廠、百尺口紡紗廠、百尺口糧站、百尺口棉站、百尺口磷肥廠、百尺口工廠、百尺口煙花廠等單位(現部分已轉為民營、部分已撤銷)。
下轄村莊介紹
百尺口
清《寧晉縣誌》載:“水經云:太白渠東入洨河,分為二水枝,津右出東南流,謂之百尺溝,俗稱百尺口,聲傳訛也。在楊氏東”。清道光三年(1823年),滹沱河決口,淤平壕溝,改為今名。1145戶,4434人,耕地768公頃。
西林子
在百尺口西2.3公里處。相傳,建村時,東邊有一片樹林,古稱林子,以林名村。盛產鴨梨、雪花梨,民風質樸,聞名鄉里。370戶,1389人,耕地241公頃。
東林子
在百尺口西偏北1.6公里處。相傳,建村時,西邊一片樹林,古稱林子。以林名村。225戶,833人,耕地132公頃。
東和睦
在百尺口西南2公里處。相傳,原名火木莊、邢家灣、西流莊三個自然村。北宋時,西流莊毀於戰火,剩下二村,常鬧糾紛,為搞好團結,和睦相處,取名和睦莊。後分二村,該村居東,而得名。259戶,962人,耕地190公頃。村人王彥修,1976年在部隊服役間,遇唐山大地震,舍已救人,英勇獻身,被中央軍委命名為“雷鋒式的戰士”,葬於寧晉縣烈士陵園。
西和睦
在百尺口西南2.2公里處。原名和睦莊,後分二村,此村居西而得名。185戶,782人,耕地123公頃。
橋河
在百尺口南3.3公里,位於邢、石、衡三市交界處。清乾隆間,村建於滹沱河分支河口處,名小河口。鹹豐間,東半部歸束鹿管轄,稱小河口,西半部歸寧晉,稱百尺橋。抗日戰爭時期,兩村合併,劃歸寧晉。村名各取原名一字,稱今名,664戶,2351人,耕地430公頃。1958年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其中:
橋河東 404戶,1367人,耕地254公頃。
橋河西 260戶,984人,耕地176公頃。
鄭家窯
在百尺口西南偏東5公里處。清道光間,冀縣西王莊鄭氏在此建盆窯。後招婿樊仲宣在此建村,故名。村內樊、脫為兩大姓氏,脫姓源自蒙古族,由新河遷來。日本侵華期間,該村村民曾在東北三省做水暖安裝工作,技藝傳於後人,帶動周邊鄰村形成主導產業。92戶,338人,耕地4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