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接地氣、有溫度的紀實,也是對焦裕祿精神的文學解讀。早年喪父的焦裕祿,日後坐過牢、下過煤窯、做過苦力、打過長工、當過兵、南下過、剿過匪、搞過農業、從事過團工作、當過共和國的第一代工人。他在蘭考工作只有一年多,卻把人民公僕的本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在民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恆的豐碑。焦裕祿獨特的傳奇經歷,在這裡得到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不少鮮為人知的文獻首次披露,一些廣為人知的照片不為人知的細節首次回放,傳主的生前身後事在這裡得到解密。 撰寫中,作家余瑋、吳志菲儘可能撕去了特殊年代被人為貼上去的一些特殊標籤,摒棄“高大全”符號式的英模表現手段,將新聞採訪嫁接入文學敘事之中,給世人一個有血有肉、富有魅力、真實而完整的焦裕祿,並嘗試借英雄的成長經歷揭示一種精神形成的時代因素、內在邏輯,讓人們可親、可學、樂於學,直抵心靈。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姓誰不愛好官:焦裕祿畫傳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品牌:世界知識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余瑋 吳志菲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1246656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吳志菲 紅色勵志作家。湖南耒陽人。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有“智囊傳記專業戶”之譽。出版有《牆上的集體記憶》《紅舞台下的凡人鄧小平》《我們跨過鴨綠江》《出入中南海的高層智囊》《中國高端訪問》《中國經濟前沿報告》《中國諾貝爾》《第三隻眼看人居》《紅色之戀》《紅歌紀事》《李菲傳奇》《採訪本上的雷鋒》等暢銷圖書;《人民日報》《讀者》《新華文摘》等發表過大量作品。曾獲“全國優秀暢銷圖書獎”。
圖書目錄
(一)喝闞家泉泉水長大的“祿子”/003
(二)一言難盡的悲苦青春/008
(三)裹著血淚的乞討歲月/018
(四)紅色烽火中接受錘鍊/024
(五)以智勇與赤誠迎接黎明/030
(六)“拉牛尾巴的人”成了“洛礦元勛”/041
(七)“1.5書記”發明“中原小火車”/054
(八)帶著36萬人的翹首期盼趕赴蘭考/060
(九)“泥腿子”的時間都去哪兒了/067
(十)“綠色革命”背後的高大身影/076
(十一)與肆虐的“三害”決一雌雄/084
(十二)打通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里”/097
(十三)生命倒計時的忙碌與情懷/110
(十四)紅色家風的接力棒/131
(十五)發現與宣傳“精神榜樣”的細枝末節/152
(十六)劇情內外真實的藝術再現/165
(十七)焦裕祿還在蘭考/178
(十八)有一種歸來叫正能量/190
(十九)總書記早年為之流淚的前前後後/195
(二十)做接地氣的精神傳人/208
序言
——假如焦裕祿今天面對央視的“採訪”
蘭考,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
這塊土地,於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大通訊曾感動過我們一回回,從此我們知道了中國最著名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知道了曾飽嘗風沙、內澇、鹽鹼之苦的豫東蘭考。正是在那民生多艱的非常時刻,黨組織派來了焦裕祿!陌生的是,這裡給人的視覺感官一時難以與歷史對接,這裡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年的火車站候車室里,到處是衣衫襤褸、爭相離去的災民。今天的站台上,迎面而至的是衣著光鮮、難掩喜悅的歸鄉人。當年,看到那些背井離鄉的災民,焦裕祿的眼睛濕潤了。今天,看到幸福而時尚的蘭考人,我們的眼睛為之一亮。
就是在這小小的火車站,蘭考人民曾迎回“被蘭考活活累死”的、已病逝近兩年的焦書記。自火車站離墓地不到三里地,也就是今天的裕祿大道,那一次卻走了整整兩個半小時。當年那一天,成為蘭考歷史上一個被淚水浸泡的黑色日子。而今的每一天,蘭考這個城市因為焦書記而無上的榮光與自豪。
我們用腳步丈量這片熱土,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去尋覓、去發現……如今,蘭考變了。原來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地、鹽鹼地早成了綠茵如毯的良田,原本片片窪窩上挺起條條如龍乾渠。一樹樹粉紫的泡桐花開得正盛,一座座高樓向來者炫耀著繁華,一張張笑臉寫滿幸福與快樂。更為高興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不僅感動過全中國,而且影響一代代中華兒女。
再也找不到以前課本上的蘭考印記,於是我們決心透過蘭考變化的表象,去捕捉到變化深處的那個精神之魂。村口、學校、街道,紀念園、塑像、碑刻,訴說著一位縣委書記的故事,訴說著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
央視近年來在《新聞聯播》推出了特別調查系列節目,各地被採訪調查的包括各行各業的民眾。隨著央視的傳播,一些話題成為社會的熱詞。在此,我們模擬以央視記者的身份“採訪”如果仍然生活在今天的好榜樣焦裕祿,那么構想看他面對同樣的問題作出怎么的回答。
“當年,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或許,焦裕祿會回答:“我的時間都在基層,在民眾中,在調研的路上。”的確,蘭考當年的地形地貌、角角落落,他都熟悉,在蘭考的那一年三個月里他靠兩條腿、一輛破腳踏車走訪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行程5000餘里。今天,我們尋訪所踏過的腳印,很可能與他的身影重疊,仿佛看到他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甘當學生,深入民眾、走進田間、坐上炕頭,與基層民眾進行心貼心、手牽手、面對面交流,仿佛看到他“雪中訪貧”“雨中查水”……是呀,只要經常到基層走一走、轉一轉,就可以交到很多民眾朋友、得到很多在材料上讀不到的信息,聽到實話、看到實景、得到實情,發現很多民眾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潛入“深水區”,才能抓“大魚”。
今天的機關幹部要學習焦裕祿,不吃別人“嚼過的饃”,要改變過去那種“用會議落實會議,用檔案落實檔案,用講話落實講話”的“空轉”式工作方法,要在滿身“泥土味”中轉作風,用民眾的語言和思維與民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從民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里”充滿陽光。只有這樣,才能找準改進作風的良方、推進發展的良策。
“你的家風是什麼?”焦裕祿一定會這么鏗鏘作答:“不準搞特殊!”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基因,是塑造後輩的無形力量。孩子被同學取笑“縣委書記的姑娘穿著還不如我們”時覺得委屈,焦裕祿對孩子說:“書記的孩子並不特殊,要說特殊,只能是更加愛學習,愛勞動,而不是愛攀比。學習上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而今,受父親影響,焦氏六姊妹為人處世低調,嚴於律己,從不敢“搞特殊化”,他們每人都說“因為我是焦裕祿的孩子”。
一個好的家風能使一個家庭人才輩出、源遠流長;一個好的家風能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每個家庭擁有良好的家風,方可改變國家的風氣。焦裕祿深諳此道,並身體力行著。他視百姓為家人,總是帶著糧食和錢款去看望災民,總是笑著說:“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們來看你來了!”在焦家後代眼裡,父親的“不準搞特殊”,就是深入基層民眾,與民眾打成一片,廉潔奉公,自覺把權力關進牢籠,不通過特權謀利。兒子焦躍進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我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對我是一種鞭策,我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不正則政風難平,很多貪官腐敗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於在“家風”問題上未能把握住自己。有的在蠅頭小利上任由子女胡作非為;有的在重大問題上袒護縱容家人;有的任由親屬子女與他人爭權奪利,甚至赤膊上陣為親屬子女索賄受賄;有的這裡說個情、那裡打招呼,為子女“發財致富”提供幫助;有的自己貪婪成性,以致家人學而跟之,步其後塵……這樣的“家風”,是私慾膨脹的“家風”,是混濁貪婪的“家風”;這樣的“家風”,不僅敗壞黨的形象,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而且會毀了自己、毀掉整個家庭。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自家“家風”樹立起來,從而造福家人,造福社會!
……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全體中國人的榜樣。焦裕祿是為民、務實、清廉的典範,是“三嚴三實”的標桿。焦裕祿精神與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高度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學焦裕祿,弘揚焦裕祿精神,可補精神之“鈣”。
學焦裕祿,不能搞颳風式運動,想像他那樣乾幾件讓老百姓豎大拇指、多少年還念叨的實事,就要把他的精神元素融入為政處世之中,要切實根除心理上的“浮躁”、作風上的“浮漂”、工作上的“浮誇”、思想上的“浮名”,以更實的作風鋪實民眾路線。
這是一個榜樣輩出的時代。榜樣並不是“千人一面”,都有其最閃光的特點,而值得學習的正是這些最突出的品質。我們在尋訪、寫作的過程中,儘可能全景展現焦裕祿豐富傳奇的一生,同時儘可能撕去特殊年代被人為貼上去的一些特殊標籤,顛覆民眾過往對焦裕祿“土氣”的工農幹部臉譜形象,試圖改變過去很多人對焦裕祿淳樸、苦幹、忘我、犧牲的簡單刻版印象,挖掘與其他榜樣不同的閃光點,摒棄“高大全”符號式的英模表現手段,將新聞採訪嫁接入文學敘事之中,彰顯時代價值,讓他的形象豐滿、立體起來,給世人一個生活多彩、富有魅力的真實焦裕祿,並嘗試借英雄的成長經歷揭示一種精神形成的時代因素、內在邏輯,讓人們可親、可學、能學、樂於學,直抵心靈。
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從榜樣身上獲得動力。半個世紀前的“老典型”至今仍能熠熠生輝,引入深思。
創作同樣需要焦裕祿精神,我們樂意做苦行僧,用腳板寫作,以焦裕祿精神對照我們的工作、反觀自己的思想、思考自己的責任,做時代忠實的記錄者。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感謝大量知情人的真情傾訴,感謝不少學者的海量研究,感謝許多同行不同程度的挖掘,為我們的撰寫提供鮮活而難得的素材。在書中,我們儘可能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文獻、不為人知的細節,以文獻求證是非,以尋訪搶救歷史,以細節凸顯精神,努力還原出一個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真切且有感染力的焦裕祿。
時間會帶走許多東西,會抹去許多記憶,但焦裕祿的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和道德情操常在。焦裕祿是感人的,如果我們的文字沒有觸動大家,那么只能是說我們的筆力不夠。不過,我們是在用心尋訪一個真實的平凡偉人,願意用情復活一顆充滿正能量的偉大靈魂。我們相信,真實是最大的力量,有了真實就一定能感動你我。
“瑋質自能吟玉章,菲菲春色一枝芳。蘭馨滿紙說今古,考卷幾張論短長。訪道如風清氣起,焦桐似海綠蔭涼。之為情重何辭苦?行到書成夢也香。”感謝南京詩家魏艷鳴創作風頂格七律《瑋菲蘭考訪焦之行》相贈以賀這部書的出版。
歲月如歌,人生如詩。詩般的中國,需要詩一樣的精神。對焦裕祿的尋訪與追尋,只有逗號,沒有句號。焦裕祿的人生,每一個字元都是動人的,可以吟出無窮的韻味。
焦裕祿,值得咀嚼,更值得細品……
余煒 吳志菲
2014年5月4日北京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