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一詩·昔有行道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應璩所創作的一首無言古詩,作者是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應瑒的弟弟,本詩通過對三位高壽老人長壽秘訣的諮詢,傳遞出這樣一條真理:晚食當肉、安步當車的清靜安逸的生活習慣才是延年益壽的最佳良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百一詩·昔有行道人
- 創作年代:三國
- 作品體裁:五言詩
- 作者:應璩
- 作品出處:《應德璉應休璉集》
作品原文,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百一詩
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
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
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上叟前致辭:“室內嫗貌醜。”
中叟前置辭:“量腹節所受。”
下叟前致辭:“夜臥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長久。
譯文
從前有個人在路上奔走,
田野上見到了三位老叟。
看上去都已經年過百齡,
還在一塊兒為莊稼鋤莠。
停下車一一向長者問候,
請教怎么樣才能夠長壽。
其中的一位笑眯眯作答,
那是因為俺婆娘長得醜。
旁邊的一位拍肚子接口,
吃喝要節制別讓它難受。
餘下的一位上前來說道:
睡覺不可以用被子蒙頭。
多么寶貴的生活經驗啊,
是這些使他們神清骨秀。
作品鑑賞
杜甫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慨嘆從古而今長壽者少。然這首詩中所寫三位老人,不僅歲壽逾百,且俱能耕耘勞作,這在我國古代,確是令人驚訝的希罕事。而究其長壽養生之道,也各有其理。上叟答:“室中嫗貌醜。”說明男子擇婦重德不重容,情慾有節,較少枕席之累,以致能夠守氣保元,精力長盛不衰;另一方面,“嫗貌醜”又能使婦人不致恃其嬌美,傲慢其夫,反而能像漢代粱鴻孟光,夫妻相敬如賓,有夫倡婦隨家室和睦之樂。中叟答:“量腹節所受。”則告訴人們,口體之奉亦須適可而止,如能量腹所受而加以節制,則飲食有度,不致因貪口福而多食暴飲而傷身損壽。下叟答:“夜臥不覆首。”更指出保持人體的氣息暢通對長壽的重要性。我國傳統醫學講究人的經脈氣血,將之看作是個周流循環的系統。而夜臥覆首,恰有悖於這個準則。休息睡眠是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環節,但如果不注意睡臥姿勢,亦有害健康。因為蒙頭而臥,被中空氣污濁引起呼息不暢,此不僅易生夢魘,且會罹心肺方面的疾病。此三叟所答,從不同方面指出了養生之道,實際上概括了保持人體長壽的基本方面。食與色為人之大欲,天經地義,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則易為健康之累.另外,休息睡眠亦是保養身體的一個重要方面,此中亦須遵循古代醫訓,保持氣息暢通周流,養成好的姿勢習慣。三叟的長壽經驗談,可以歸結為節慾有度順氣導和兩個方面,而重點在於節慾。這確是養生之要訣,度世之金緘。正因為如此,作者在詩的結尾讚嘆地說:“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長久。”
當然,這三位壽星的養生秘訣,在醫學發達的今天看來,已不算是什麼大的發明,但在當時,這三位老人的生活經驗談,卻是代表著一種新的平民庶族的人生態度。
在漢魏晉時期,對人生短促的悲哀,是文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飈塵”,“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以上均選自《古詩十九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紛紛以各種不同方式表現對命運的抗爭。有的是縱情享樂,以增加生活的密度來彌補人生之短促。有的服食藥散,以圖延年益壽。有的追求棲逸,從精神上超脫生死。然而這些都需要金錢物質作為基礎,因而是富人貴族專利特權,與廣大平民庶族無涉。
而這首詩中所寫的三位在田間耕作的老壽星,是靠雙手養活自己的勞動人民。他們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實際上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縱慾、服藥、隱逸等貴族門閥的人生態度,告訴人們:健康長壽不靠神道仙方,更不能縱情肆志自我麻醉,只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勤勞節制,百歲高壽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這反映出當時平民百姓樸實而光明的人生態度。這對於瀰漫於魏晉時代的頹廢士風,有一定的針砭意義。
這是一首寓言體的通俗詩,全篇啟示人們節慾順氣,勤勞長壽的養生之道。可謂要言不煩。且形式活潑,用問答體;語言通俗,平白如話,與其平民化的人生主題正成表里,相得益彰。另外,從文學形式的傳承看,這首《百一詩》,實開唐代王梵志、寒山等世訓格言詩的先河,說明為廣大平民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勸世警俗的通俗詩也是源遠流長的。
作者簡介
應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