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體背側黃灰褐色,有許多灰白色小密斑;頭體側面色淺,腹面白色;各鰭黃色,尾鰭後端灰暗。體長可達80mm。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我國產於南海。為熱帶淺海底層肉食性魚類。內臟等有毒,產量極少,無甚經濟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點寬吻魨
- 拉丁學名:Amblyrhynchotes honckenii Bloch,1785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目:Tetraodontiformes:魨形目
- 亞目:Tetraodontoidei:魨亞目
- 科:Tetraodontidae:魨科
- 屬:Amblyrhynchotes:寬吻魨屬
形態特徵,生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頭胸部較粗圓,向後漸細,略側扁,尾柄短圓錐狀,前部略平扁,後端稍側扁。體側下緣各側有一條不甚明顯的縱行皮褶。頭粗大,鈍圓,頭長稍大於鰓孔至背鰭起點的距離。吻短,圓鈍,吻長稍短於眼後頭長。眼較大,圓形,側上位。眼間隔中等寬,中央微凹,寬為眼徑的1.4~1.7倍。鼻瓣呈橢圓形,微突起,距眼較距吻端略近。鼻孔2個,緊位於鼻瓣內外兩側。口小,前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牙板。唇發達,有絨毛狀鈍突起,下唇較長,兩端向上彎曲,伸達上唇外側。鰓孔小,側中位,呈淺弧形狀,明顯向前傾斜,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膜白色。頭體背面、側面和腹面,除唇部和尾柄背腹面外,均有小刺,小刺頗長,約為瞳孔徑的2/3,排列稀疏。側線細弱,背側支側上位,向後伸至背鰭基底下方漸折向尾部中央,達尾柄中部末端;鰓孔上方有項背支,向前與眼眶支相連;吻部有吻背支;眼眶支後部下方有頭側支,但常不明顯;腹側支僅在尾部尚明顯。
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後上方,呈小刀形。臀鰭一個,與背鰭幾同形,稍短,起點位於背鰭稍後下方。無腹鰭。胸鰭側中位,較長而寬,上方鰭條較長,後緣平直;或稍凹入。尾鰭較短,後緣為截形或淺凹形。胃中等大,胃前下方有一氣囊,能吸水,空氣或污泥沙,使腹部膨大。縹短圓形,後端中央無凹刻。卵巢卵圓形。
中篩骨很短,前端為叉狀。額骨前端為尖形,外側緣與前額骨和蝶耳骨外緣呈向內圓弧形。後匙骨為細棒狀。
液浸標本頭體背側為黃灰褐色,散布許多灰白色小圓斑,斑徑小於瞳孔(體側下部漸淡,腹部灰白色。尾鰭後緣暗灰色,余鰭均為黃色。鰓孔前上方部呈黑色細斑狀。
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後上方,呈小刀形。臀鰭一個,與背鰭幾同形,稍短,起點位於背鰭稍後下方。無腹鰭。胸鰭側中位,較長而寬,上方鰭條較長,後緣平直;或稍凹入。尾鰭較短,後緣為截形或淺凹形。胃中等大,胃前下方有一氣囊,能吸水,空氣或污泥沙,使腹部膨大。縹短圓形,後端中央無凹刻。卵巢卵圓形。
中篩骨很短,前端為叉狀。額骨前端為尖形,外側緣與前額骨和蝶耳骨外緣呈向內圓弧形。後匙骨為細棒狀。
液浸標本頭體背側為黃灰褐色,散布許多灰白色小圓斑,斑徑小於瞳孔(體側下部漸淡,腹部灰白色。尾鰭後緣暗灰色,余鰭均為黃色。鰓孔前上方部呈黑色細斑狀。
生境
白點寬吻魨為熱帶、亞熱帶近海底層魨類。肉食性,攝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等,體長一般50~70 mm,大者僅達80m,為我國產魨科中,屬個體小的一種。4月初卵巢成熟,產卵期為4月中、下旬,卵徑約為0.7 mm。肝臟、消化道、生殖腺、血液等具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