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台在廣東新興縣城南六公里的南塘村邊,有一片面積一百八十多平方米的崗地,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便是公元前196年南越王趙佗部下所築的白鹿台(俗稱越王台或越王殿)舊址。據建國後文物普查,遺址還殘存有漢代、唐代的布格紋板瓦碎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鹿台
- 所在地:廣東新興縣
- 面積:一百八十多平方米
- 建造時間:公元前196年
歷史來源,有關遺址,
歷史來源
原來,早在秦代,新州(今新興)地域一片荒涼,鹿、豹、老虎等野獸繁多,人煙稀少,被稱為“南蠻之地”或“瘴癘之鄉”。境內土人以打獵為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中原大亂,秦廷官員趙佗(河北真定人),先後任岒南龍川縣令、南海尉事,趙以南海為基地,掠取桂林郡和象郡,繼而自稱為南越王。
漢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他即率眾到新州今縣城以南六公里處狩獵,捕得白鹿一雙,白鹿象徵如意吉祥,趙佗很高興,令眾將即築台慶賀,用以慶祝和祭祀神靈,祈求南越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史稱“白鹿台”(也稱越王台),至公元前137年趙佗病卒,公元前111年南越也被吞滅,當年始設臨允縣(今新興縣),因此,白鹿台遺址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
後來地方官紳和鄉民為了紀念趙佗,就在白鹿台旁建起一座越王殿來供奉他。據記載,大殿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古色古香。隨後,這一帶附近漸漸形成了村落,村名就叫越王殿村,後改為南塘村,但“越王殿村”之名依舊流傳甚廣。
在經過歲月的變遷,歷史的洗禮,白鹿台遺址已經沒有當時的輝煌,只剩下一座簡陋的越王廟和一首由清代詩人區宇瞻寫的《白鹿台懷古》,供人們感嘆世事變遷的蒼涼冷清。“白鹿仙車去,無人獵古台。空餘煙嶠月,曾照越王來。錦憶千金使,台悲逐鹿翁。跡空迷歲月,只認上林中。”
有關遺址
南越王越佗一生築有四台,先築五華縣的“長樂台”,再建新興縣的“白鹿台”,後再有廣州越秀山的“朝漢台”“越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