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走馬,中藥名。為楝科鷓鴣花屬植物茸果鷓鴣花Trichilia sinensis Bentv.的根、葉、果實。分布於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殺蟲,燥濕,止癢,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蛔蟲腹痛,下肢潰瘍,疥瘡,濕疹瘙癢,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骨走馬
- 別稱: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芸香目
- 科:楝科
- 屬:鷓鴣花屬
- 種:茸果鷓鴣花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
- 毒性:小毒
- 用量:根皮9-15g;果6-9g;外用適量
- 採收時間:根全年均可採挖;葉春夏季采
來 源,分布區域,生長環境,採集加工,生理特性,入藥部位,性 味,功 效,主 治,用法用量,禁忌,
來 源
為楝科鷓鴣花屬植物茸果鷓鴣花Trichilia sinensis Bentv.的根、葉、果實。
分布區域
產於廣東、廣西等省區。越南也有。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山坡的疏林或灌木林中。
採集加工
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葉,春夏季采,鮮用或曬乾;果實,秋、冬季果實將成熟時採收,曬乾。
生理特性
灌木,高1-3米;幼枝被黃色柔毛,後變無毛。葉為奇數羽狀複葉,長13-30厘米,葉柄長5-7厘米,與葉軸均被開展的黃色柔毛;小葉7-9片,膜質,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7-15厘米,寬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稍偏斜,葉面無毛或僅沿中脈被微柔毛,背面被黃色長柔毛,脈上尤密,側脈每邊8-9條,纖細,疏散,彎拱而連結;小葉柄長3-5毫米,頂端一枚更長,可達3厘米,密被黃色長柔毛。圓錐花序腋生,較葉略短,有細長的總花梗,被黃色柔毛,總花梗和分枝稍壓扁,分枝由少花的小聚傘花序組成;花長4-5毫米;花梗長2-4毫米,中部以下具節,和花萼同被黃色柔毛;花萼杯狀,長1-1.5毫米,5齒裂,裂齒卵狀三角形,頂端鈍;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3.5-4毫米,略尖,兩面均無毛或僅於外面被疏柔毛;雄蕊管略短於花瓣,10深裂,裂片復2裂,管側面無毛,內面近口部有髯毛;子房被柔毛,花柱向上略增大,柱頭圓錐形,2裂。蒴果近球形,直徑8-12毫米,被黃色柔毛和有極密的橫線條;種子通常1,有時2,近球形,黑紫色或黑色,有光澤。花期4-9月,果期8-12月。
入藥部位
根、葉、果實。
性 味
味苦,性寒。
功 效
殺蟲,燥濕,止癢,止血。
主 治
用於蛔蟲腹痛,下肢潰瘍,疥瘡,濕疹瘙癢,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根皮9-15g,或果6-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粉調茶油外塗,或鮮葉搗爛敷。
禁忌
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