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走過天亮》內容簡介:好繁華的街一整條燈如流水,好勇敢的燈已經撐起一匹黑夜,好遼闊的夜又淹過來整條的街,每一間餐館都人聲鼎沸。我往下行走,譬若夜遊,宛如沿途賣夢。“十年里我做了什麼?去了一個不喜歡的城市,搬四次家,和三個人分手,換了六份工作。十年里外婆死了。”一個孤獨的年輕女人,人生最重要的十年。從台灣南部小鎮到東部鄉間再到城市盆地的人事流轉;上課、房間、衣蛾,家人好友的死亡與別離。言叔夏以極為世故又極為澄澈的文字,被時間淘洗卻益發光亮的天真,羚羊般跳躍的意象,欲語還休道出生命中的傷害、失落、啟悟,與難以言喻的感思。泯滅愛與殘酷、夢想與死亡、溫暖與冰冷的界限;在傾斜瑣碎的世界中,以字織繭,呵護一個既晦暗又純真的世界。
基本介紹
- 書名:白馬走過天亮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32
- 作者:言叔夏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3125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世故敏銳中帶有純真的童趣,言叔夏精準且富有詩意的文字,句句吹抵內心柔軟,帶來全新散文閱讀體驗。
台灣文壇清風,令人無法忽視的新生代作家言叔夏,書寫每個女孩生命中最為關鍵的青春十年感悟。
羚羊般跳躍的意象,極為世故又極為澄澈的風格,欲語還休的道出生命中的傷害、失落、啟悟,或某種難以言喻的感思
台灣文壇清風,令人無法忽視的新生代作家言叔夏,書寫每個女孩生命中最為關鍵的青春十年感悟。
羚羊般跳躍的意象,極為世故又極為澄澈的風格,欲語還休的道出生命中的傷害、失落、啟悟,或某種難以言喻的感思
作者簡介
言叔夏:一九八二年一月生。有貓之人。白晝夢遊。夜間散步。東華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中文所畢業。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花蓮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不再是一本散文集了,而是一本詩集,一部超現實的畫冊,或者楊·史雲梅耶的動畫,甚至一頁頁的紙上電影。
——郝譽翔
言叔夏自有一套詞語的魔術,她有能力爭辯,即使在她最憂鬱的時候,也還保有幾分抽離的灑脫。
——黃錦樹
她在荒謬和生活之間找到書寫的位置。日常的瑣碎,童年和青春,都帶有預言和夢的特質。情感細膩,帶著詩意的想像,以及“一切怎么如此荒謬”的無奈和欲言又止。
——鐘怡雯
——郝譽翔
言叔夏自有一套詞語的魔術,她有能力爭辯,即使在她最憂鬱的時候,也還保有幾分抽離的灑脫。
——黃錦樹
她在荒謬和生活之間找到書寫的位置。日常的瑣碎,童年和青春,都帶有預言和夢的特質。情感細膩,帶著詩意的想像,以及“一切怎么如此荒謬”的無奈和欲言又止。
——鐘怡雯
名人推薦
這不再是一本散文集了,而是一本詩集,一部超現實的畫冊,或者楊·史雲梅耶的動畫,甚至一頁頁的紙上電影。
——郝譽翔
言叔夏自有一套詞語的魔術,她有能力爭辯,即使在她最憂鬱的時候,也還保有幾分抽離的灑脫。
——黃錦鼠
她在荒謬和生活之間找到書寫的位置。日常的瑣碎,童年和青春,都帶有預言和夢的特質。情感細膩,帶著詩意的想像,以及“一切怎么如此荒謬”的無奈和欲言又止。
——鐘怡雯
——郝譽翔
言叔夏自有一套詞語的魔術,她有能力爭辯,即使在她最憂鬱的時候,也還保有幾分抽離的灑脫。
——黃錦鼠
她在荒謬和生活之間找到書寫的位置。日常的瑣碎,童年和青春,都帶有預言和夢的特質。情感細膩,帶著詩意的想像,以及“一切怎么如此荒謬”的無奈和欲言又止。
——鐘怡雯
圖書目錄
序 幻燈之光
輯一 ————霧 路
十 年
袋 蟲
牙 疼
散 步
魚怪之町
閣樓上的瘋女人
月亮一宮人
白菊花之死
白馬走過天亮
輯二 ————無風帶
尺八痴人
禿頭女高音
辯術之城
憂鬱貝蒂
馬緯度無風帶
無理之數
春不老
失語症練習
火宅之城
千高原
輯三 ————光 年
Pluto
用眼睛開花
上吊者的小屋
父 親
阿 斜
夢之霾
截一段路
日暮日暮里
代跋 十年一渡
輯一 ————霧 路
十 年
袋 蟲
牙 疼
散 步
魚怪之町
閣樓上的瘋女人
月亮一宮人
白菊花之死
白馬走過天亮
輯二 ————無風帶
尺八痴人
禿頭女高音
辯術之城
憂鬱貝蒂
馬緯度無風帶
無理之數
春不老
失語症練習
火宅之城
千高原
輯三 ————光 年
Pluto
用眼睛開花
上吊者的小屋
父 親
阿 斜
夢之霾
截一段路
日暮日暮里
代跋 十年一渡
後記
十年一渡
直到現在,我都還保有多年以來的一種習慣:晚睡。散步。獨自旅行。走一段不遠不近的路回家。有時我會在夜間那種自木柵回到城中的公車中途下車,走一條筆直的羅斯福路,回到那像枝椏般開散在沿途巷道里的房間。那種筆直有時像是洗衣的塑膠刷子那樣地刷洗著我,將我磨亮,把我擦痛。那種痛里有一種關於清潔的奇妙感覺。仿佛每一步都是自我核心的鉛錘。銼刀的邊緣,很多年以來,我用這種近乎尖銳的感覺在摩擦著每日天氣的邊界。在這座多雨的城市,傘總是極容易失去的,像你所能失去的任何一件東西。我來到這座城市的第一年就弄壞了七把傘。它們有的被另一個也失去傘的人理直氣壯地偷走,有的則在一次夏季午後的雷陣雨中被劈得骨架歪斜而最終被丟進了路邊的垃圾桶。後來我明白了關於持有,有時比起從未有過來得更加令人不安。所以我喜歡走路,喜歡用雙腳真正從一個捷運站抵達另一個捷運站,踩踏斑馬的背。把道路當作一匹巨大的動物來攀爬。抵達了嗎?真的抵達了嗎?像我老是問自己的話。而道路總是一再地生長,仿佛一種生根植物。在那重複地抵達與推延的路程中,終於感覺自己也成為了一匹老去的海。
我經常想起我出生的那個小鎮。離山很近,而海也在不遠的地方。不管什麼時候回去都有一種琥珀色,像鎮裡那些老人貓一般的瞳孔。那種顏色讓整個小鎮變成了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天氣。有時這種天氣會充滿著我的身體,使我飽脹,把我氣球般地灌滿,讓我的肚子裡搖晃著一整座下午的海洋。南方的陰天、雨水的酸味,還有那空島般被遠遠推遲在海平面盡頭的積雲。使我又回到童年時代的某個黃昏,和母親一同凝望過的海。
那或許是我一生中最靠近死亡的時刻。我還記得母親的裙擺是大紅花開,紅艷艷的,在海風裡翻飛亂舞。我玩得累了,一臉一手都是沙子,午後的太陽曬得我昏頭轉向,母親便跟港口旁賣涼水的人買給我一罐十元的舒跑。拉開拉環,拉環的背面寫著小小的字:“再來一罐。”我把它亮晃晃地舉高給母親看,母親便不知怎么地哭了起來了。
我是要到很多年以後,才真正明白那個被海水所拜訪的下午,究竟意味著什麼樣的意義。黃昏離開,海潮退盡,我們又若無其事地活了下來。仿佛只是一個多出來的下午,被琥珀色的貓眼所窺視。貓眼裡的世界像一個玻璃球,搖了搖就會有細小的雪花掉落,像時間的塵埃。我好像一直在旅行,像一次海難里倖存下來的一個生還者,孤獨,無依,沒有伴侶,總是隨著洋流的方向漂流。從童年的海港離開,到另一個海。可是其實所有的海都是同一匹海。有時我會在一個極遠極遠的異地海邊,想起那個遙遠的下午,想起關於死亡這樣的事物,不過是從一個夢接連到另一個夢的過道,串接起破碎的時間。通過死亡,我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時我也覺得自己在那個童年的下午已經死過了一回。在生與死的邊界,是母親將我拋擲到那條被棄拋物的最前沿,連同她自己,逼我睜眼凝視海水盡頭那不可見之物,仿佛是一種對於她也對於我的試煉;而在這條拋物線物理容許角度的最極致處,那僅有一步之遙的結界,母親終究是救了我,並正因救了我而終於救起了她自己。
多年以後的許多日子,在一座無海的城市,深陷的盆底,一條過陡的坡道,一間終年暗黑的地下室房間,幾個過不去的夾層縫隙里,生活的斷面被削減得僅剩下一面牆。壞掉的傘,死去的友人,忘記的名字,像掌心裡不斷從指間佚失的沙。日日重複的日子,一天一天,像壁球的回力軌道被自我拋擲向自我。有那么一個瀕臨邊界的時刻里,我會想起那樣一個有海水的下午,想起自己的存在本身,曾諭示著一種救贖;想起這個世上有一個人曾因我而拋卻了死亡的道路,想起關於獲救這件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只有自己的事。還有那個亮晃晃的拉環。仿佛籤詩一樣地對我揭露著關於生界的時問,某種神秘主義式的暗示。再來一罐。再走一段路吧。在轉彎的地方,就會再遇到一片海。而我知道所有的海其實都是同一匹海。它只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到原本的港。
這本書的寫作或許也是那樣的一匹海。書中最早的篇章可以推溯到十一年前的“失語症練習”(二〇〇二),重新輯錄時,腦海里便浮現起當時的房間:二十歲的時光,暖橘色地磚,一盞低垂的小黃燈泡,黃澄澄地打在貼有田壯壯《小城之春》海報的牆上,室內就仿佛有了溫暖的爐火可烤。我可以卷著一條毯子就這樣蜷縮著度過一整個小城的冬天。集子裡的許多篇章,隨著不同年歲里的幾度搬遷,在類似的幾個洞穴房間裡磨磨蹭蹭地寫下。有些心情已經消逝,有些什麼卻積塵般地被堆疊在這本書里,擁有著屬於那些時光里它們各自的意志。而我其實是個無比邋遢卻又極端潔癖的矛盾之人,總是時時在心裡擰著一條洗了又洗的抹布,老想著要將心擦得發亮;未料寫了又寫,卻放任了這周身懸游漂浮的塵埃粒子,形成環帶,便也只能將之留作十年以來每個渡口的一種紀念。紀念那些活過的時間。
——二〇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於台北城南
直到現在,我都還保有多年以來的一種習慣:晚睡。散步。獨自旅行。走一段不遠不近的路回家。有時我會在夜間那種自木柵回到城中的公車中途下車,走一條筆直的羅斯福路,回到那像枝椏般開散在沿途巷道里的房間。那種筆直有時像是洗衣的塑膠刷子那樣地刷洗著我,將我磨亮,把我擦痛。那種痛里有一種關於清潔的奇妙感覺。仿佛每一步都是自我核心的鉛錘。銼刀的邊緣,很多年以來,我用這種近乎尖銳的感覺在摩擦著每日天氣的邊界。在這座多雨的城市,傘總是極容易失去的,像你所能失去的任何一件東西。我來到這座城市的第一年就弄壞了七把傘。它們有的被另一個也失去傘的人理直氣壯地偷走,有的則在一次夏季午後的雷陣雨中被劈得骨架歪斜而最終被丟進了路邊的垃圾桶。後來我明白了關於持有,有時比起從未有過來得更加令人不安。所以我喜歡走路,喜歡用雙腳真正從一個捷運站抵達另一個捷運站,踩踏斑馬的背。把道路當作一匹巨大的動物來攀爬。抵達了嗎?真的抵達了嗎?像我老是問自己的話。而道路總是一再地生長,仿佛一種生根植物。在那重複地抵達與推延的路程中,終於感覺自己也成為了一匹老去的海。
我經常想起我出生的那個小鎮。離山很近,而海也在不遠的地方。不管什麼時候回去都有一種琥珀色,像鎮裡那些老人貓一般的瞳孔。那種顏色讓整個小鎮變成了一種沒有時間感的天氣。有時這種天氣會充滿著我的身體,使我飽脹,把我氣球般地灌滿,讓我的肚子裡搖晃著一整座下午的海洋。南方的陰天、雨水的酸味,還有那空島般被遠遠推遲在海平面盡頭的積雲。使我又回到童年時代的某個黃昏,和母親一同凝望過的海。
那或許是我一生中最靠近死亡的時刻。我還記得母親的裙擺是大紅花開,紅艷艷的,在海風裡翻飛亂舞。我玩得累了,一臉一手都是沙子,午後的太陽曬得我昏頭轉向,母親便跟港口旁賣涼水的人買給我一罐十元的舒跑。拉開拉環,拉環的背面寫著小小的字:“再來一罐。”我把它亮晃晃地舉高給母親看,母親便不知怎么地哭了起來了。
我是要到很多年以後,才真正明白那個被海水所拜訪的下午,究竟意味著什麼樣的意義。黃昏離開,海潮退盡,我們又若無其事地活了下來。仿佛只是一個多出來的下午,被琥珀色的貓眼所窺視。貓眼裡的世界像一個玻璃球,搖了搖就會有細小的雪花掉落,像時間的塵埃。我好像一直在旅行,像一次海難里倖存下來的一個生還者,孤獨,無依,沒有伴侶,總是隨著洋流的方向漂流。從童年的海港離開,到另一個海。可是其實所有的海都是同一匹海。有時我會在一個極遠極遠的異地海邊,想起那個遙遠的下午,想起關於死亡這樣的事物,不過是從一個夢接連到另一個夢的過道,串接起破碎的時間。通過死亡,我就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時我也覺得自己在那個童年的下午已經死過了一回。在生與死的邊界,是母親將我拋擲到那條被棄拋物的最前沿,連同她自己,逼我睜眼凝視海水盡頭那不可見之物,仿佛是一種對於她也對於我的試煉;而在這條拋物線物理容許角度的最極致處,那僅有一步之遙的結界,母親終究是救了我,並正因救了我而終於救起了她自己。
多年以後的許多日子,在一座無海的城市,深陷的盆底,一條過陡的坡道,一間終年暗黑的地下室房間,幾個過不去的夾層縫隙里,生活的斷面被削減得僅剩下一面牆。壞掉的傘,死去的友人,忘記的名字,像掌心裡不斷從指間佚失的沙。日日重複的日子,一天一天,像壁球的回力軌道被自我拋擲向自我。有那么一個瀕臨邊界的時刻里,我會想起那樣一個有海水的下午,想起自己的存在本身,曾諭示著一種救贖;想起這個世上有一個人曾因我而拋卻了死亡的道路,想起關於獲救這件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只有自己的事。還有那個亮晃晃的拉環。仿佛籤詩一樣地對我揭露著關於生界的時問,某種神秘主義式的暗示。再來一罐。再走一段路吧。在轉彎的地方,就會再遇到一片海。而我知道所有的海其實都是同一匹海。它只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到原本的港。
這本書的寫作或許也是那樣的一匹海。書中最早的篇章可以推溯到十一年前的“失語症練習”(二〇〇二),重新輯錄時,腦海里便浮現起當時的房間:二十歲的時光,暖橘色地磚,一盞低垂的小黃燈泡,黃澄澄地打在貼有田壯壯《小城之春》海報的牆上,室內就仿佛有了溫暖的爐火可烤。我可以卷著一條毯子就這樣蜷縮著度過一整個小城的冬天。集子裡的許多篇章,隨著不同年歲里的幾度搬遷,在類似的幾個洞穴房間裡磨磨蹭蹭地寫下。有些心情已經消逝,有些什麼卻積塵般地被堆疊在這本書里,擁有著屬於那些時光里它們各自的意志。而我其實是個無比邋遢卻又極端潔癖的矛盾之人,總是時時在心裡擰著一條洗了又洗的抹布,老想著要將心擦得發亮;未料寫了又寫,卻放任了這周身懸游漂浮的塵埃粒子,形成環帶,便也只能將之留作十年以來每個渡口的一種紀念。紀念那些活過的時間。
——二〇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於台北城南
序言
幻燈之光
郝譽翔
在我教書十多年所遇見的學生之中,言叔夏實在是最優秀的一位。當然,我也不乏看過才華洋溢的青年,但卻沒有人如她一般,即使蜷縮在角落,仍難以掩抑上天賦予她的光輝。她不論寫起散文小說,讀書報告甚至考卷,無不洋溢出早熟的過人文采,令人訝異、讚嘆,更不免起了呵護憐惜之心,就怕天才和早熟,有時反倒變成心靈不可承受的重負,壓折了還來不及茁壯的莖與枝。
言叔夏便因此一路戰戰兢兢地走來,以我對她的認識,這本書算是相當遲來的了,但也或許並不算遲,生命如此漫長,時代又如此焦躁紛亂,更需沉澱安靜,耐心以文字織就抵擋俗世洪流的牆垣。於是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在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一顆堅韌飽滿的心,一種純粹,倔強,或是自持,甚至被時間淘洗卻益發光亮的天真,從方塊鉛字之中汨汨穿透出來。
這也讓我想起了,年輕時代其實是不愛讀散文的,但若是為我所嗜讀著迷的某些散文(我在此不提人名,以免將言叔夏輕易劃歸入哪一流派),則便是與這本《白馬走過天亮》相近似,不刻意雕琢華麗的詞藻,而是運用最儉省之字,只消幾筆,卻能勾勒出奇異的畫面,如:“你的家,長出了河流。”(《用眼睛開花》)“我的地下室沙漠。長長的雨季在地面走過,五月的道路,幾乎是一條傾斜的海了。”(《馬緯度無風帶》)又如:“時光隊伍在白天鳥獸般地散開,在夢裡成群結隊地回來,在睡眠里圍著營火齊聲歌唱,然後在甦醒里被全部遣返。”(《尺八痴人》)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仿佛這不再是一本散文集了,而是一本詩集,一部超現實的畫冊,或是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的動畫,甚至一頁頁的紙上電影,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費里尼。
故讀《白馬走過天亮》,宜把它當成詩般咀嚼,甚而享受視覺的饗宴,任由想像力的時空之軸,被文字不斷拉長、延展,並且容許曖昧恍惚的,夢一般的存在。在言叔夏的筆下,不論是愛與殘酷,夢想與死亡,溫暖與冰冷,皆是泯滅了二分的界限,彼此滲透暈染,讓人腦海里不由得浮起了許多畫面:哭笑不得的小丑,歡樂又憂傷的馬戲團,大象、侏儒、駱駝、馬,穿著白鞋紅裙的小女孩,排成隊伍安靜地穿過空蕩無人的長街,還有傑克與豌豆,沃爾夫精靈,美杜莎,拇指姑娘,鼴鼠太太……言叔夏一再地召喚純真,以抵抗這個正在傾斜下沉的世界,而在不可逆轉的死亡與腐敗中,卻仍要竭力地張開她那一雙未被污染的,清亮的眼。
這份堅持的姿勢,竟也使我們隨著年紀逐漸堅硬且冰凍的心,一下子,忽然變得柔軟了起來,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泫然落淚。然而淚是溫熱的,哀而不傷,也因此,全書雖然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死亡,以及孤獨疏離的基調,但卻不致令人頹喪枯槁。書寫,是告別死亡的最好方法,而這也正是言叔夏一向所關懷的,從論文到創作,皆是念茲在茲不斷回心的主題。在這本散文集中,我卻看到了她對於死亡的詮釋,不是虛無,或是終結,而是以重返孩子的童稚狀態,扳回時鐘的指針,讓一切不可逆轉的,從此有了逆轉的可能,從黑暗中,見到光的萌芽。
而我也以為,這才是言叔夏身上最可貴的素質。這十多年來,她從花蓮到台北,從東部鄉間到城市盆地,從大學到研究所,時間與世俗的塵埃,卻不曾在她的身上駐足,反倒是更加琢磨出一顆有如鑽石般澄淨剔透的心來。而這本散文集就是她心靈的水晶世界,我在讀時,卻又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了許多年的某一夜,在北京王府井夜市看拉洋片,眼睛湊在小洞前,看著洞內另一光亮迷離的所在,彩色的剪影一一流轉,有人有動物,有街有樹,悠然而逝,沉靜又天真,若生若死,但就是不在人間,看著看著,我的心中竟忽然湧起了莫名的快樂與悲哀。
(本文作者現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衣櫃裡的秘密旅行》等書)
郝譽翔
在我教書十多年所遇見的學生之中,言叔夏實在是最優秀的一位。當然,我也不乏看過才華洋溢的青年,但卻沒有人如她一般,即使蜷縮在角落,仍難以掩抑上天賦予她的光輝。她不論寫起散文小說,讀書報告甚至考卷,無不洋溢出早熟的過人文采,令人訝異、讚嘆,更不免起了呵護憐惜之心,就怕天才和早熟,有時反倒變成心靈不可承受的重負,壓折了還來不及茁壯的莖與枝。
言叔夏便因此一路戰戰兢兢地走來,以我對她的認識,這本書算是相當遲來的了,但也或許並不算遲,生命如此漫長,時代又如此焦躁紛亂,更需沉澱安靜,耐心以文字織就抵擋俗世洪流的牆垣。於是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在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一顆堅韌飽滿的心,一種純粹,倔強,或是自持,甚至被時間淘洗卻益發光亮的天真,從方塊鉛字之中汨汨穿透出來。
這也讓我想起了,年輕時代其實是不愛讀散文的,但若是為我所嗜讀著迷的某些散文(我在此不提人名,以免將言叔夏輕易劃歸入哪一流派),則便是與這本《白馬走過天亮》相近似,不刻意雕琢華麗的詞藻,而是運用最儉省之字,只消幾筆,卻能勾勒出奇異的畫面,如:“你的家,長出了河流。”(《用眼睛開花》)“我的地下室沙漠。長長的雨季在地面走過,五月的道路,幾乎是一條傾斜的海了。”(《馬緯度無風帶》)又如:“時光隊伍在白天鳥獸般地散開,在夢裡成群結隊地回來,在睡眠里圍著營火齊聲歌唱,然後在甦醒里被全部遣返。”(《尺八痴人》)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仿佛這不再是一本散文集了,而是一本詩集,一部超現實的畫冊,或是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的動畫,甚至一頁頁的紙上電影,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費里尼。
故讀《白馬走過天亮》,宜把它當成詩般咀嚼,甚而享受視覺的饗宴,任由想像力的時空之軸,被文字不斷拉長、延展,並且容許曖昧恍惚的,夢一般的存在。在言叔夏的筆下,不論是愛與殘酷,夢想與死亡,溫暖與冰冷,皆是泯滅了二分的界限,彼此滲透暈染,讓人腦海里不由得浮起了許多畫面:哭笑不得的小丑,歡樂又憂傷的馬戲團,大象、侏儒、駱駝、馬,穿著白鞋紅裙的小女孩,排成隊伍安靜地穿過空蕩無人的長街,還有傑克與豌豆,沃爾夫精靈,美杜莎,拇指姑娘,鼴鼠太太……言叔夏一再地召喚純真,以抵抗這個正在傾斜下沉的世界,而在不可逆轉的死亡與腐敗中,卻仍要竭力地張開她那一雙未被污染的,清亮的眼。
這份堅持的姿勢,竟也使我們隨著年紀逐漸堅硬且冰凍的心,一下子,忽然變得柔軟了起來,仿佛被刺痛了似的,泫然落淚。然而淚是溫熱的,哀而不傷,也因此,全書雖然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死亡,以及孤獨疏離的基調,但卻不致令人頹喪枯槁。書寫,是告別死亡的最好方法,而這也正是言叔夏一向所關懷的,從論文到創作,皆是念茲在茲不斷回心的主題。在這本散文集中,我卻看到了她對於死亡的詮釋,不是虛無,或是終結,而是以重返孩子的童稚狀態,扳回時鐘的指針,讓一切不可逆轉的,從此有了逆轉的可能,從黑暗中,見到光的萌芽。
而我也以為,這才是言叔夏身上最可貴的素質。這十多年來,她從花蓮到台北,從東部鄉間到城市盆地,從大學到研究所,時間與世俗的塵埃,卻不曾在她的身上駐足,反倒是更加琢磨出一顆有如鑽石般澄淨剔透的心來。而這本散文集就是她心靈的水晶世界,我在讀時,卻又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了許多年的某一夜,在北京王府井夜市看拉洋片,眼睛湊在小洞前,看著洞內另一光亮迷離的所在,彩色的剪影一一流轉,有人有動物,有街有樹,悠然而逝,沉靜又天真,若生若死,但就是不在人間,看著看著,我的心中竟忽然湧起了莫名的快樂與悲哀。
(本文作者現任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著有《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衣櫃裡的秘密旅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