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臉僧面猴(學名:Pithecia pithecia):是哺乳綱、猴科的物種。是僧面猴屬最小的物種,體長33-35厘米,體重0.7-2.5千克。具有圓而略扁的臉龐,臉上布滿短茸毛。表現出性二態性,雄性體型較大,雌雄異色,雄性通體黢黑,只有面部為白色;雌性呈斑駁的棕色,眼下有兩條蒼白色條紋。具長而毛髮濃密的尾巴,通常與體長為1:1,當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時,可以用來保持平衡,
生活在熱帶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為1-1000米。樹棲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營一夫一妻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群,族群可集結成5-9隻的群體共同生活。以果實、蜜糖、花朵或昆蟲為食糧。懷孕期約163-176日,每胎產一仔,分布於巴西、蓋亞那、蘇利南及委內瑞拉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領地,活動,食物,天敵,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白臉僧面猴是僧面猴屬最小的物種,體長33-35厘米,體重0.7-2.5千克。特點是頭上有長而粗的蓬鬆頭髮,使它們看起來比實際的大而圓。而略扁的臉孔,臉盤上布滿短茸毛,活像老和尚的臉。表現出性二態性,雄性體型較大,雌雄異色,雌、雄兩性的毛色有明顯的分別,雄性通體黢黑,只有面部為白色;雌性皮毛較短,呈斑駁的棕色,從眼睛到鼻子有兩條蒼白色垂直線,也可能有橙棕色的皮毛出現在胸部周圍,並一直延伸到腹部。
具有長長的濃密的尾巴,尾巴通常與體長為1:1,當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時,可以用來保持平衡,不用於抓取物體或樹枝。大尾巴長約34-45厘米,因此又叫“狐尾猴”。
尾巴上的毛髮往往比背上的毛髮更長,但這在個體之間有所不同,在受到威脅時,尾巴上的毛也“炸起”。軀幹上的毛總是比前臂和後肢上的毛長,而腋下的毛很少或幾乎沒有。冠狀發毛很像頭罩,不同的個體,它們的面部區域的毛髮會重疊,看起來像“劉海”。雄性和雌性都具有明顯的咽喉部體腺以進行氣味標記,根據物種的不同而發育的也不一樣。一些雄性有明顯的頸部褶皺,而另一些則僅有裸露的皮膚斑紋。
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在熱帶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為1-1000米。可以居住在非常潮濕和非常乾燥的森林中,但更喜歡有很多果樹和水窪的地區。該物種是樹棲動物,最常見於15-25米的樹冠高度,也下到地面上和3-15 米的低矮的樹叢間覓食。過夜的睡眠區通常是大樹的樹冠上,上面有很多樹葉作為遮蓋物。
所有的僧面猴屬物種都傾向於選擇成熟的森林,其中有水淹森林、棕櫚沼澤(某些情況下為毛里蒂亞沼澤)和地表森林。它們可以在受干擾的棲息地和次生林的生境中找到,但作為大型林木蟲蛾的捕食者,它們往往在成熟森林中處於較高的密度。它們能夠生活在從洪泛區到濕地到普通山區的多種森林類型。
生活習性
領地
蘇利南的白臉僧面猴族群占居的家庭領地相對較小,只有10公頃。活動的族群則需要利用更大的領地範圍,一般是68-152公頃。 這些白臉僧面猴將通過一系列活動標記來捍衛自己的領地。標記的方式概括為:“氣味腺(胸骨/口腔/肛門生殖器)摩擦,尿液沖洗和疆域呼叫……,以及激動性相互作用,使用咕咕的顫音聲,四肢和身體抖動,豎起毛髮以及對其他個體的快速追逐,威脅並驅逐族群外的成員。”
活動
樹棲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日行性。營一夫一妻的以家庭為單位聚只有2-4隻的小群,也可集結成5-9隻的群體共同生活,其中可能包括不止一個成年雌雄。生性較神經質,通常睡覺選擇樹冠,而活動於樹林的中、下層,雖然身軀粗大,但是白臉僧面猴極為靈活,可以在相距十米的樹枝間跳躍自如,因此在當地又被稱作“飛猴”。
為了建立領土,通常一夫一妻的雌雄會發出大聲的二重奏的聲音。這些二重奏加強了它們的求愛的紐帶。 它們還通過互相修飾來社交。白臉僧面猴會在自己活動的區域上留下痕跡。雄性在樹上擦胸,通常選擇帶有可食用水果的樹木來激發雌性,並試圖在繁殖季節刺激戀愛行為。
白臉僧面猴具有社交性,一般居住在家族群中。這些族群每天一起行動,可以輕鬆移動1-2千米。大多數運動發生在清晨和下午,在旅途中花費大約9個小時。雄性和雌性表現出互相修飾和交配行為,該物種能相互幫助進行避免捕食者的熟練飛躍,最常見於母親和嬰兒。
運動方式包括四足步行或跑步,攀爬和跳躍。該屬的成員組成的2-9個的小團體,在某些物種中可能類似於一個鬆散的“裂變融合”(Marsh,pers.obs),但核心群通常包括一個雌雄配對和幾對年輕繁殖。表現出與領地防禦相關的行為。經常看到亞馬遜的白臉僧面猴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在一起旅行、進食和休息,例如伶猴、吼猴、蜘蛛猴、檉柳猴和絨毛猴等。
食物
白臉僧面猴的食物由種子、果肉、嫩葉、昆蟲和花朵組成。它們也捕食行軍蟻、蜘蛛和其他節肢動物。每天花費95%-99%的時間來食用和消化種子。 全年,用38%-88%的時間吃種子。葉子也是食物的重要來源。在乾旱季節(水果不多)吃植物的幼葉。在這種飲食狀態下,它們的脂肪攝入量非常高,但是蛋白質的攝入量卻很少。
天敵
當地面捕食者,例如紅尾蚺在白臉僧面猴附近時,它們會先發出警報, 然後聚在一起,圍攻捕食者,以期將其趕走。其他陸地上的天敵包括狐鼬、美洲虎、森蚺和長尾虎貓。白臉僧面猴最大的威脅是猛禽。 由於自身的體型小,很容易被美洲角雕捕食。 一項研究報告說,當遇到鷹類或禿鷲等猛禽攻擊時,白臉僧面猴會發出警報,族群成員會回響,然後它們會完全靜止不動以求自保。隨後,會儘可能的朝著樹冠的最低部分移動,試圖將自己隱藏在樹蔭中達到儘可能隱蔽。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法屬蓋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繁殖方式
白臉僧面猴在野外群體中,雄性會在交配季節給雌性散發信息。雌性的懷孕期約163-176天,每胎生育1仔。前1年出生或2歲的兄弟姐妹可能會幫助照顧新生的幼仔。生產間隔和季節性尚不得而知。
雌性白臉僧面猴是幼仔的主要照料者。幼仔從出生到1個月都保持依附在母親的大腿上。 從4個月到1歲會轉移到母親的背側位置,並且具有了更大的活動能力。在5個月大以後,母親將停止攜帶它們。雌性餵養、保護和培育年輕的幼猴,直到它們準備獨立生活。但是,幼猴在離開家人之前會觀察到一次母親的分娩產仔。
在野外,白臉僧面猴可以活約15年。 一隻被圏養的的野生白臉僧面猴活到了36歲,其中有28年是在被圈養中度過的。白臉僧面猴雄性大約在32個月內達到性成熟,雌性的性成熟年齡大致相同,但可能要再用花幾個月的時間,直到雌性的卵巢周期正常,才被被確定性成熟。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白臉僧面猴金髮亞種 | Pithecia pithecia chrysocephala | I. Geoffroy, 1850 |
2 | 白臉僧面猴指名亞種 | Pithecia pithecia pithecia | Linnaeus, 1766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白臉僧面猴是一種極具特色的生物,在動物園引起遊客高度興趣,因為它們自身的魅力而被開發利用。這些猴子作為寵物被捕捉進入市場交易,這對白臉僧面猴極具威脅。它們也被當地土著作為食物來源獵殺。這些因素都威脅到該物種的生存和數量,因為它們的繁殖速度慢,無法替代被殺害和獵捕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