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寺院概況,主持介紹,
寺院概況
於寺前眺望遠處一排排小山如春筍吐在雲霧之上,波瀾壯闊,又宛若盤龍雲海,似同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足以讓人心曠神怡,留戀忘返。尤其是地藏古樹似把大傘雖經佛歷滄桑依然法采依舊,莊嚴地聳立在寺前,如佛力加被著芸芸眾生。
該寺始建於唐宗元年(公元705年)據歷史記載:相傳金地藏初入九華山途經南陵、池州、青陽境內經此山洞,觀其聖妙特殊、景色靈秀,一座座石鐘乳如蓮花般綻放,便入住此洞打坐修行時日,並親手於洞外植一古樹後卓錫於大九華山悟道修行。金地藏成道後古洞常放香光,時有觀音顯聖,時化婦女時或老婦於他處行醫濟世,世人問起,皆答“觀音洞”,便求賢至此方知菩薩顯聖,並以香火供養,塑泥像供入洞內。至唐宗元年有高僧妙智入住此洞修行,先後募捐建有殿堂、僧寮等安單接眾寺名為“觀音寺”,時事香火鼎盛,在清朝被賜匾額為“東南第一洞”。至民國時期寺院已有龐大的古建築群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兩里之多,極其雄偉壯觀。寺內糧田數百畝,僧人多達千人,由大慧法師擔任方丈,時為大九華山重要戒場之一。民國三十四年,縣長唐克南親筆提詞“白雲洞”。原山腳下一條小徑是入大九華山朝山拜佛者必經之路,香客至此總要在該寺食宿一日後被世人稱之為“小九華山”因此而得名。但到文革運動寺院遭到嚴重損壞,僧人流離失所,村里將該寺拆毀分給農戶建房屋修水庫等,如此寺產皆已損失殆盡!至今僅存有幾千多平方米的觀音古洞,地藏古樹、地藏腳印,寺碑和民國時期大量的僧塔皆已保存完整。直到九七年由釋聖定、釋果友師徒二人在洞前建寺並于山下建觀音殿,該寺才得以甦醒。到二零零五年由釋寂剛擔任住持,積極得到政府和宗教部門的大力支持,並將該寺更名為“白雲洞觀音寺”。不忘佛恩和歷史重託發大願立菩提志發心將該寺建成人心所向的四眾共修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