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門柳/讀客知識小說文庫

白門柳/讀客知識小說文庫

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的方式都極其相似。今天的知識分子,依然能夠從本書中,得到深刻的啟示。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朝面對李自成農民起義和山海關外清軍的雙重夾擊,正面臨滅頂之災,而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還在延續。 東林領袖錢謙益在黨爭中丟了官,為求復官,與內閣首輔周延儒進行政治交易,許諾對閹黨餘孽阮大鋮網開一面。誰知圖謀敗露,錢謙益遭到黃宗羲、侯方域等復社士子的猛烈攻擊,聲望一落千丈。江南知識分子內部也陷於四分五裂。 兩年之後,農民軍攻入北京,明朝政權頃刻瓦解,江南殘餘勢力在南京擁立新君。然而對立各派仍舊互相敵視,惡鬥不休,使政局再度陷入混亂。最後,清軍南下,史可法一死殉國;錢謙益獻城投降;復社才子冒襄舉家逃難;黃宗羲參加抗清鬥爭,並頓悟民主思想……江南知識分子在“天崩地解”的巨變中,走上了各不相同的道路。 翻開劉斯奮編著的《白門柳(共3冊)》,帶您看盡傳統知識分子的參政百態。

基本介紹

  • 書名:白門柳/讀客知識小說文庫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1307頁
  • 作者:劉斯奮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開本:16
  • 定價:7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劉斯奮編寫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共3冊)》集中描寫了大明王朝覆滅的前夕,江南地區的文人組織“復社”和“閹黨”、餘孽之間的激烈鬥爭,以及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與秦淮名妓董小苑一波三折的愛情糾葛,竟同權臣暗中進行政治交易,為“閹黨”餘孽開脫,使江南的政治、社黨的爭鬥、內訌更顯波詭雲譎。小說通過當時的一批知識分子,即所謂“士”這一階層的性格狀態,以及上至朝中權貴下至秦淮汩院、江南市井,再現了我國十七世紀中葉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展示了一幅奢華腐朽走向哀敗孕育新生的末世畫卷。作品無論是寫歷史人物生活情懷,還是金粉江南民情風俗,都細膩傳神、繪聲繪色、新意迭出。

作者簡介

劉斯奮,1944年生,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廣東省文聯第四、五、六屆主席。《白門柳》是他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從37歲寫到53歲,耗費了作者16年的光陰,完稿當年便一舉榮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並獲第四屆國家圖書提名獎,入編中國出版集團20世紀《中國文庫》和《中國新文學大系》。

圖書目錄

《白門柳1》(夕陽芳草):
第一章 謀復出賄通首輔,巧機變寵奪專房
第二章 冒公子求援尚書府,眾社友紛爭寒秀齋
第三章 顧眉娘妙曲釣金龜,阮大鋮無聊排新劇
第四章 遇淫威宛娘驚虎口,激義憤書生斥牙行
第五章 爭名位兄弟鬩牆,辯正邪師生反目
第六章 痴情女夢迷病榻,失意人夜訪半塘
第七章 錢謙益心灰意冷,柳如是婦唱夫隨
第八章 游金山淚承謔吻,走屍林悲動長吟
第九章 惜遺才深憂重慮,應鄉試意馬心猿
第十章 借戲班小計賺鬍子,斥閹孽私語動侯生
第十一章 亂象紛呈上書碰壁,奇器迭出傳教有方
第十二章 施援手三招制惡,談時局一夜驚魂

《白門柳2》(秋露危城):
第一章 風雲突變崇禎殉國,危亡緊迫斗室密謀
第二章 舉家避亂初嘗苦困,決策立君激辯親疏
第三章 爭入幕復社破局,背前盟奸佞欺心
第四章 方以智乞食投留都,小福王進城登大寶
第五章 弄兵柄馬士英竊位,盡愚忠史可法出都
第六章 復冠帶小人得志,解困厄社友同仇
第七章 錢謙益牽驢博笑,劉宗周遇盜論心
第八章 軟硬兼施清廷通牒,驕橫不法鎮將逞凶
第九章 戲女客柳如是恃貴,興黨獄周仲馭蒙冤
第十章 感身世枯梅悲白雪,醉太平暖閣賞奇珍
第十一章 辨太子朝野惡鬥,清君側內外崩摧
第十二章 柳如是投水明志,錢謙益降清獻城

《白門柳3》(雞鳴風雨):
第一章 勾心鬥角降臣媚新主,剃髮改服嚴令出清廷
第二章 憤殺新官餘姚舉義,難挽亂局合家逃亡
第三章 錢塘迎敵鋒芒初試,江陰死節浩氣長存
第四章 馬鞍山遇兵慘遭屠掠,留都女懷春難遣寂寥
第五章 錢謙益陛見北京城,洪承疇視察徽州府
第六章 苦催餉鄉民匿跡,困窮途孝子傷情
第七章 官山閱兵殘民以逞,書生拒降視死如歸
第八章 綺夢沉迷柳如是放志,繁華凋謝李十娘從良
第九章 史館孤燈《揚州十日》,孝陵殘照悲淚千行
第十章 魯監國揮師西進,錢謙益失意南歸
第十一章 苦心謀劃裡應外合,全線崩潰豕突狼奔
尾聲
附記

文摘

錢孫愛急急忙忙地走著,出了東偏院的門,向左一拐,走進備弄里來。直到我聞室那邊的聲響完全聽不見了,他才如釋重負,舒了一口氣,放慢腳步。
長長的備弄從後樓一直伸向前門,兩邊都是高出屋脊的黑瓦白粉牆,把宅第的正院同右邊的一爿院落分隔開來。牆上每隔幾步就有一個漏窗,漏窗外,正院的高堂華屋和左院的亭軒花樹歷歷可見。這宅子又大又深,儘管住著老幼尊卑數十口人,仍舊十分幽靜。特別是這條備弄,主要是供夜間巡邏和防火用的,白天走的人本來就不多,這會兒更是連個人影也看不見。錢孫愛聽著自己的足音在青石板上橐橐地迴響著,不由得害怕起來。他趕快從最近的那個側門往裡一鑽,回到正院裡頭。
剛才在我聞室所受的驚嚇,一直不曾消失,而且愈來愈變得像一團破布似的堵塞在心頭。這使錢孫愛感到傷心、困惑,擺脫不開。說實在話,這一次,他雖然是為朱氏求情而來,而作為生母,朱氏對兒子也一向極其鐘愛,百般縱容,但奇怪的是,他對朱姨太卻始終缺乏親近之感。而且,朱姨太越是把他當成心頭肉、掌上珠,她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越低。特別是當錢孫愛逐漸懂事之後,朱氏的專橫、鄙俗、愚蠢和嘮叨,都叫他感到受不了。僅僅由於綱常禮教的訓誨和約束,才使他從理智上覺得應當尊敬她、維護她,站在她的一邊。
誠然,錢孫愛還有另外一位看著他長大的女人,那就是大太太陳夫人。陳氏對於錢家的這位唯一的少爺,自然也十分疼愛。按照錢氏的家規,陳夫人才是錢孫愛名正言順的“母親”。不過,這位老太太是個秉性懦弱的女人。她過去受二房的王姨太欺負,王姨太被朱姨太逼回娘家之後,她又受朱姨太的欺負。無可奈何之餘,陳夫人迷信上了佛法,一心一意地埋頭誦經、吃素,還招了一個名叫解空的老尼姑來家裡住著,一天到晚講經參禪,對家裡的事情不聞不問,同錢孫愛也慢慢疏遠了。今年元旦過後,陳夫人知道錢謙益到蘇州去把柳如是接回常熟來,她就領著解空回娘家去,說是打算在那邊多住些日子——已經走了好幾天了。
如果說對這兩位母親,錢孫愛都缺乏強烈的親近感的話,那么,他對於住在我聞室的這一位“母親”柳如是,卻懷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儘管柳如是蠻橫地要把朱姨太趕出府去,剛才又是那樣粗暴地對待他,但是錢孫愛仍然感到對她恨不起來,這一點使他十分苦惱。這位柳如是,聽說本是蘇州府盛澤鎮一位很有名的妓女,半年前,才由他的父親把她娶回家裡來。錢孫愛清楚記得,當他第一次看見這位新母親時,她的年輕,她的美麗,她笑眯眯地瞧著他時那種又高傲又挖苦的神情,都叫他害臊得不得了,以至趕忙低下頭去,不敢再看她。幾天之後,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到東偏院那一幢小小的、特地為柳如是新蓋的我聞室去,想再看一看這位美麗而又神秘的女人。柳如是仍舊用那種又高傲又挖苦的神氣瞅他,還不客氣地說他像個小癆病鬼。可是,當錢孫愛又害臊又生氣,打算立即逃出去時,柳如是卻笑眯眯地捉住他的手,態度又變得十分親昵,並把他留下來玩耍。在隨後的一個多月里,錢孫愛在柳如是那兒學會了許許多多有趣的玩意兒——射覆啦,投壺啦,猜枚啦,擲骰子啦,唱小曲啦,用墨把臉抹黑跳胡旋舞啦,錢孫愛又驚又喜,越玩越著迷。從此,只要父親不在家,他就跑到我聞室去,纏著柳如是玩這玩那。由於笨拙和怯懦,他常常遭到柳如是的嘲罵和捉弄,還挨過她打。但是,錢孫愛毫不怨恨,他怕的是柳如是不理睬他,把他趕出去,不準他再來。事實上,很快地,錢孫愛就被禁止到我聞室去了。不過並不是柳如是這樣做,而是他的親娘朱姨太。當朱姨太發現她的寶貝兒子竟然也被那騷狐狸“迷”上了,登時又驚又氣。她立即率領僕婢氣勢洶洶地趕到“我聞室”,把錢孫愛“搶”了出來,還同柳如是大吵大鬧了一場。不用說,自從那一次之後,錢孫愛的快活日子便宣告結束了。
錢孫愛嘆了一口氣,他弄不明白,在他看來應當和睦相處的這兩個女人,何以竟會變得像仇人冤家似的勢不兩立,一天到晚爭吵不休,恨不得把對方一口吞下去。如果不是這樣,該有多好!不過,他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他從朱姨太的口中知道,柳如是現在正千方百計要把他親娘擠出去,她已經向父親聲言,要是朱氏不走,她寧可重回盛澤!錢孫愛為這事憂心忡忡,焦慮不已。剛才他擺脫了身邊的跟隨,私下去求見柳如是,誰知卻碰了一鼻子灰!錢孫愛覺得,憑著朱氏是自己的生母這一點,父親最終大概不會把她驅逐出府,也不會放柳如是走;但是指望這兩個女人和好起來,只怕是比登天還難了。
錢孫愛感到了一種悲哀,如同被人遺棄了似的,沒有一個人關心他、明白他。他心頭一酸,幾乎掉下淚來。他停住腳步,站在懸著“半野堂”橫匾的大廳前,瞅著屋檐上啁啾營巢的一雙燕子,怔了半天,終於沒精打采地折回來,朝西偏院走去。
通往西院的門影里,坐著幾個上了年紀的婦人,她們是些看守門戶的女僕,也有個把寄食的窮親戚。她們閒日沒事,照例坐到這地方來,一邊擺弄著手裡的活計,一邊嘁嘁喳喳地起勁談論著什麼。看見錢孫愛走來,這夥人都一齊住了口,紛紛站起,向小主人親熱地問好。錢孫愛心裡正煩惱,低著頭只管走過去。
錢孫愛一踏進西院,就聽見有人叫他。抬頭一看,原來錢謙益的貼身僕人李寶,還有自己的書童張卉兒正沿著復廊急急地朝他走過來。
“少爺,你上哪兒去了?找得小人好苦——老爺叫你去呢!”李寶一邊說,一邊站住行禮。
聽說父親傳喚,錢孫愛有點意外。不過他也懶得打聽,點點頭,一聲不響地跟著李寶走。
當錢孫愛登上榮木樓的二樓,來到他父親的書房——匪齋里的時候,錢謙益正低著頭,在看一封信。他用威嚴的鼻音“唔、唔”地答應著兒子的問安,隨手指一指靠窗的幾張花梨木椅子,讓他坐下,眼睛始終沒有離開手裡的信件。
這是錢謙益的妻舅陳在竹從京師帶回來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如此重要,如此令錢謙益錯愕為難,以至他已經反覆看過四遍,仍舊拿不定主意該怎么辦。這會兒他又仔細地從頭再看一遍。
信是一位正在朝廷做官的朋友寫來的。一個多月前,錢謙益派陳在竹帶了七千兩銀子到北京活動,希望能獲得復官起用的機會。陳在竹找到這位朋友,承他幫忙,與內閣首輔周延儒搭上了線。陳在竹把銀子花了個乾乾淨淨,最後就帶回來這樣一封信。
在明朝後期,人們寫信的習慣,除了一份正文之外,還有所謂“副啟”。副啟是一種不具名的信,用以請託辦事或談機密事宜。本來只通行於官場,後來就成為一種繁文縟節,不管有沒有特別的話要說,一律都要有副啟,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恭、不厚,副啟甚至有多至三四封的。現在錢謙益手裡的這封信,也有三封副啟。不過,這一次倒不是那位做官的朋友故意多禮,而是因為他要談的事情確實涉及許多機密,不可告人,也不便署名的緣故。
P7-9(《白門柳(第1部)》)

後記


校改完最後一個字,對著即將送出的稿子,終於長長地舒出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長達十六個年頭的一段創作旅程,總算有始有終地結束了。這十六年——從三十七歲到五十三歲,應該屬於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也許還是創造力最強的一段歲月。在我而言,雖然不能說全部,但起碼大部分都交付給這部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三部曲的創作了。在眼下這一刻,三月的和風不涼不熱地吹拂到身上來,蒙上一層薄翳的淡淡陽光,在陽台外的綠樹叢中弄影,我在電腦前坐下,準備寫這篇《跋》的時候,首先湧上心來的是一種深切的慶幸——慶幸生逢一個太平的時世,使我在如此長跨度的歲月里,得以始終保有著一個雖有間歇,卻基本上持續不斷的創作環境,一種從容沉著的著述心態。而對於文藝創作,尤其是多卷本長篇創作來說,應當是十分必要的這種環境和心態,遠的不說,起碼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多年間,恐怕還沒有過。雖然未經一一細考,不過我總想,那樣一種動盪時世,必定使得好些具備這種能力、才華和抱負的作者,因此無法施展,終至齎志以沒,抱憾終天。
不知道是否由於我的小說竟不自量力地也試圖躋身於多卷本之列,而打算再現的那一段歷史,恰恰又是一段充滿著動盪、戰亂、苦難和死亡的可怕歷史,因而此刻我的這種感慨就特彆強烈一些?

我的小說所試圖再現的那段歷史,確實屬於中國封建時代的一個“天崩地解”的亂世。它正值明清兩個朝代更迭的當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空前地激化,再加上新舊觀念的對立和激盪,不同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交織成一幅色彩斑斕、驚心動魄的圖景。其中邪惡與正義、征服與反抗、卑鄙與崇高、腐朽與新生、絕望與追求、野心與情慾,把這一時期種種色色的人性,展現得極其充分,又異常徹底。應當說,這樣一個時代,遠不能只由一部作品來表現,也絕不是一部作品所能包容得了的。因此,我所選擇的,也僅僅是其中一個橫切面。即從當時的知識分子,也就是所謂“士”的階層來楔入,試圖通過他們在這一時期所走過的坎坷曲折的道路,從一個側面記錄歷史的一些足印,揭示某種發展線索。我是這樣考慮的:就17世紀中葉那一場使中國社會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巨變而論,如果說,也曾產生過某種質的意義上的歷史進步的話,那么恐怕既不是愛新覺羅氏的入主中國,也不是功敗垂成的農民起義,而是在“士”的這一階層中,催生出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我國早期的民主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在當時是一種劃時代的飛躍,而且它對皇權專制制度的無情的、系統的批判,在被清朝統治者摧殘、禁錮了二百多年之後,仍舊以鴉片戰爭為契機,最終破關而出,而為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乃至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支援。一部作品,如果打算去尋找和表現那些代表積極方面的、能夠體現人類理想和社會進步的事物的話,那么在我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合適的選擇。

當然,小說畢竟是小說,光決定了立意還僅僅是有了一個出發點,要形象地加以表現,還必須有情節和人物。《白門柳》三部曲長達一百三十萬字,其實只寫了三年間的事情——明朝覆亡前夕的崇禎十五年三月到當年的十二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之後,南明弘光政權在南京建立及其崩潰的崇禎十七年四月到次年的五月;以及同年六月到次年的五月,南明魯王政權在浙東建立到全線潰敗。我之所以把時空跨度作如此的緊縮,固然是由於這三年當中,社會的變動極其急劇,對立的各方短兵相接,矛盾衝突異常尖銳激烈,十分符合藝術創作必須高度集中的要求;同時也因為與之相關的主要人物的性格、行為、思想和面目,在此期間也暴露得最為充分而徹底,不但可以追溯其來龍,而且能夠預兆其去脈。就完成人物的塑造而言,已經具備了足夠的運作空問。
此外,小說寫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雖然上百,這些人物在書中所占的位置輕重各不相同,但貫串全書始終的核心人物其實只是五位——錢謙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黃宗羲。五位人物當中,錢、冒、黃分別屬於“士”這一階層里三種不同的類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則分屬“名妓”這一特殊社會群體中的兩種性格、追求各異的女性。當然,作為這群人的對立面,小說還以相當篇幅寫到權奸馬士英、阮大鋮,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疇,他們應該也屬於第一層次的重要的人物。

隨著近年來歷史小說創作的繁榮,什麼是歷史小說的話題也再度引起人們的興趣。但是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難有定論的問題。由於不同的作者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特別是所持的哲學、歷史觀念各異,因此甚至連展開對話恐怕也有困難。當然,其實也不必著急,大可以繼續各自實踐,讓讀者和時間來進行驗證。
不過,就我本人而言,卻有自己所遵循的準則。在眾多的“主義”和品類中,我更傾心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樣式。也許這是因為我更願意讓自己的作品承當起傳播歷史的媒介作用,更希望讓讀者能夠通過我的作品去多少了解人類前行的艱苦而壯麗的歷程,去多少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之美。而要做到這一點,我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忠實地去再現歷史,哪怕這是永遠也不可能真正實現的主觀願望。為此,我在創作中,始終遵循嚴格的考證,大至主要的歷史事件,小至人物性格言行,都力求書必有據。就連一些具體情節,也是在確實於史無稽,而藝術處理上又十分需要的情況下,才憑藉虛構的手段。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帶著鐐銬的跳舞”未免過於自討苦吃。但是我卻覺得這正是彌補生活體驗欠缺的最好辦法。而且,只要善於挖掘和挪展,它較之向壁虛構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當然,強調儘可能忠實地去再現歷史,如果理解為僅僅是指的忠實地、形象地再現歷史的事件和人物,我覺得,那還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作為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的文學作品,與以記錄和解釋進程為目的的教科書相比,與以普及歷史知識為任務的通俗讀物相比,應當具備大得多的容量,為讀者提供遠較事件(或人物)的運動過程豐富得多的東西。據我的理解,這些東西就是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當中,那些貌似瑣細、卻具有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表現形式。如果把一部成功之作比喻為一架春意盎然的繁花,那么人物塑造的部分自然屬於主體——花朵,而基本的歷史事件恐怕算是起支撐作用的架子。只有經過作者以獨特的審美眼光和敏銳的思想觸角加以篩選和探究過的社會生活諸形態,才是扶持著花朵使之儀態萬方的綠葉繁枝。這是作者顯示其思想素養和藝術創造力的又一重要方面,也是使作品顯得內涵豐厚、婀娜多姿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在創作中,不僅十分注意歷史事件本身的表現,而且尤其注意事件以外的歷史生活的表現;不僅致力研究歷史事件檔案中記載了的東西,同時也力圖旁及歷史事件檔案中所“沒有”記載的東西。儘可能把目光放得廣一些,筆勢放得開一些,舉凡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包括哲學、宗教、體育、建築、習俗、禮儀、烹飪、科技、教育、法制、災異等等,我都視為使作品的“枝葉”變得豐滿繁茂的重要材料,並把他們充分調動起來為創作服務,當然,這絕不等於實行知識展覽和材料拼湊。我的追求始終是:設法做到在上述平凡的社會生活諸形態中,發現具有美學價值的那種“不平凡”,也就是“道人人心中所有,寫入人筆下所無”,並使之有機地糅合在藝術的總體描寫之中。不過,追求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這就只能留待讀者去評判了。

小說創作,基本上是一種個體勞動。短篇如此,長篇也是如此。而長篇創作,特別是多卷本的創作,由於耗費時間的漫長和遭遇險阻的眾多,尤其屬於一種“孤獨”的“長征”。在這個旅程中,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愛護和鼓勵,對於作者來說,無疑是至為重要和十分寶貴的。時至今日,回過頭去,我深深感到在以往十六年的漫長歲月中,如果沒有許多前輩、上級和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他們或者為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創作條件,或者為編審書稿付出了心血,或者通過各方式使作者那經常陷於艱辛而疲憊的心靈受到撫慰和溫暖,獲得克服困難的力量,堅定前行的信心——那么這部小說是肯定無法得以最後完成的。值此機會,我謹向真誠地關懷過這部書的陳越平、林江、黃浩、于幼軍;邢富沅、宋文郁、陳浩增、李碩儒、孫雁行、蔚江、駱軍;黃秋耘、劉斯翰、饒芄子、蔡葵、黃樹森、陳永正、高風、谷守女、陳國凱、徐俊西、李樹政、林墉、林雨純、林建法、陳志紅、程文超、王曉吟、陳錦榮、張維、徐南鐵以及其他未能一一具列的人士,表示由衷的謝意!
最後,我還要特別深切地感謝我的妻子葉紅。是她在漫長的歲月中,作出了忘我的犧牲和奉獻,我才得以在這個南國的美好春日裡,終於如釋重負地寫下以上的話。
劉斯奮
1997年3月13日於廣州梅花村

序言

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遺忘的梅樹。
這株山南常見的紅梅,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被猝然暴發的山洪衝到谷底來的。同它一塊衝下來的其他梅樹,都壓在坍塌的岩層底下了。只有這一株,因為長得特別粗大碩壯,僥倖地活了下來。不過,它受到的傷殘是如此厲害,以至整個軀幹像從當中挨了一斧頭似的,可怕地劈裂開來。傷口的部位,結痂累累,永遠無法重合了。它的半爿已經死掉,剩下黝黑朽爛的一段木橛,另外半爿艱難地扭曲著,又掙扎著坐了起來,卻再也直不起身子。於是,它就這么弓著腰,坐著,過了一年又一年……
漸漸它變得很衰老了,連南方吹來的薰風,也不能使它恢復一點活力。一年到頭似乎都沉浸在冥思默想當中——它在想什麼呢?是回憶無憂無慮的兒時光景?是重溫辛酸而甜蜜的少年春夢?還是追撫凌霜傲雪的壯歲情懷?這些都無從知道。只是,它的枝幹一天天地乾枯下去,它的花朵和葉子也一年比一年稀少了。
有一陣子,它好像已經死掉。不過,冬至過後,山南的梅花紛紛開放,它那粗糙僵硬的枝丫上,冷不丁又開出一朵憔悴的小花。看上去,就像一個奄奄待斃的老人,忽然睜開了一隻發紅的、黏滯的眼睛……
當年洪水滔天、山崩地裂的可怕一幕,想必還時時浮現在它的眼前。它無法理解,那一場埋葬了它的理想、青春和最優秀夥伴的奇禍巨變,是受著什麼樣一種力量主宰?又為什麼偏偏降臨在自己的頭上?!這終古難平的怨憤,像利爪揪扯著它的心。每逢風雨之夜,它就會轉側難眠,巍巍顫顫地抖動著那隻瘦骨嶙嶙的獨臂,發出悽厲的呼嘯,咒罵命運的不公和天地的無情……
有一天,一位踽踽獨行的旅人經過這裡,這株悲慘的老梅樹引起了他的驚異。他繞著它反覆端詳了半天,最後坐下來,撫摸著老梅巨大而支離的軀幹,默默地用心聲同它交談了很久、很久。直到紅日西沉,徐徐升起的暮靄使山谷變得一片蒼茫,他才站起來,抖一抖衣服上的泥土,背起行囊,大步走去。
自此之後,老梅樹安靜了,它更加沉默。有好幾年,它不再開花,也不再長葉,仿佛打算就此長眠下去……可是,一種緩慢的轉機終於來臨——那已經死掉、鐵石般堅韌的表皮,有如一領沉重的護甲,本來緊緊地裹住老梅樹的軀體,竟無聲地坼裂了。開始是不顯眼的一道縫,不久,裂縫擴大了,接著又出現了第二道、第三道……看來,老梅樹正從身體內部拚命向外擠迫。它在力圖擺脫老死的皮層對於剩餘生命的窒息,摧毀與生俱來的這一部分身體對另一部分身體的橫蠻禁錮!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悲壯絕倫的自我搏殺。夜深人靜時,山谷里老遠就聽見那發自心肺的沉重喘息和含淚的嘶喊。最後,老梅樹被自己弄得皮開肉綻,遍體鱗傷。有一次,它偶然在月光下看見自己丑惡不堪的影子,竟害怕得渾身發起抖來。 終於,又硬又厚的堅甲瓦解了,剝落了!
而它,這梅樹,仍舊是蜷曲受苦的姿態,仍舊是殘缺支離的軀體,可它已經獲得了新生。幾年後,它出乎意料地抽出數十丫粗壯碧綠的新枝,接著,小骨朵兒似的蓓蕾就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枝頭。在一個淒清微冷的冬晨,它終於開出了滿樹璀璨的繁花。
瞧,它如今有多美啊!山南的梅花濃艷如火,山北的梅花晶瑩如雪,它呢?既不是紅色,也不是白色,而是一種恬靜柔和的綠色。無疑這綠很輕,很淡,驟眼一看,你會錯認這是一株白梅,須得把它同真正的白梅放在一起,才會分明顯出它其實是綠的。更為特別的是,陽光下看,它還不怎樣,而當天色昏暗,或是在夜裡,它的每一片段預告瓣,都會幽幽地發出光來。這時,它仿佛不是一株梅花,而是一位美麗的精靈。輕風吹過,微光顫顫,它便輕盈地舞蹈起來……它的香氣也不尋常,細細的,涼涼的。在滿山紅梅濃烈的香氣包圍中,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可是,你仔細嗅嗅,那涼涼的香氣又冒出來,愈久,愈烈,愈鮮明。末了,你就只嗅到這一種涼涼的細香了。
訊息很快傳揚開去。人們成群結隊來觀看這株幽谷奇葩。荒涼寂靜的山谷頓時熱鬧起來。叢生的雜草之間,不久便踏出一條一條的路徑。風雅之士們甚至在花下排開筵席,疏疏地點上幾盞燈燭,作長夜之賞。它成了詩中的佳題,畫中的尤物,以至香閨中的膩友。人們經常地提起它,再三地宣揚它,把它說得出類拔萃,超凡絕俗,神而又神……
可憐的梅樹是多么激動呀!它吃驚,懷疑,不知所措,終於快活得哭起來了。
從此,它變得十分辛苦忙碌。絡繹不絕的來客令它簡直應接不暇。為著不使每一個人失望,它一天到晚殷勤地微笑著,儘量舒展開繁密的新枝,毫不吝惜地把異彩和奇香奉獻給四方八面。只怕不夠表達自己的感激和熱誠,第一次花朵凋落後,它緊接著又開出了第二次繁花。這下,引起的轟動更大。遊客們紛紛去而復來,都要躬逢這梅開二度的難得盛事。山谷里愈加熙來攘往,挨擠不開。各式各樣的茶寮、貨攤、食擔、雜耍乃至戲棚,都競相出現,熱鬧的景象賽過盛大的廟會。到後來,連遠近的達官貴人們也不惜降貴紆尊,攜眷而至,說是“與民同樂”。於是,又有人竭力湊興,懸出厚賞,為梅花徵求名號品題。據說,由於爭議紛紜,始終懸而未決……
花團錦簇的日子過得飛快。漸漸,梅樹又感到了一種寂寞,一種美中不足。不知為什麼,它越來越經常地想起了過去,想起它走過的那一條苦難的、坎坷的道路。它忽然覺得,它有好多好多故事,準備向人們述說。這些故事無疑並不美麗,甚至也不動聽,但一個一個都那樣真實,那樣親切,那樣重要!與眼前的一切相比,似乎實在得多,也有意思得多。梅樹很奇怪自己竟會把它忘卻了這么長久。現在每回想一次,它都止不住心頭髮顫,熱淚盈盈。啊,應當向人們一~講出來,講出來!
於是,它這樣做了。但人們的反應卻如此冷淡!他們一個勁兒地盯著美麗的花朵,露出不勝傾倒的神情,然後,以突然爆發的喝彩,打斷了梅樹用微弱、發抖的聲音說開了頭的故事……
梅樹又一次地吃驚、迷惑,無可奈何地沉默了。但沒有灰心,它忍耐著,等待著,年復一年地開出更盛更美的花朵。它的名氣傳得更遠了,慕名者從千百里外不絕湧來,以一瞻風采引為畢生幸事。然而看客如雲,流年似水,它所期待的、願意傾聽它的心聲的知音者,卻始終沒有出現……
喔,也許這樣的人是有的?也許他只是不了解梅樹的心思?也許他混雜在眾多的圍觀者當中,梅樹沒能辨認出來?也許他根本擠不進密密層層的人牆,只好站在遠處看上幾眼,就走了……誰知道呢!
梅樹明顯地憔悴了。它變得心灰意冷,悶悶不樂,一天到晚像失魂落魄似的,連一年一度的花期,也沒有心思料理了。
在又一個冬天來臨的時候,它靜悄悄地死了。
震驚的遊客深為失望,痛惜不已!他們流連憑弔了許久,依依不合地散去,從此不再來。
古老的山谷漸漸又恢復了昔日的荒涼冷寂。待到遊人踏出的路徑重新長起離離的芳草,梅樹的遺骸也朽敗、霉爛,化為塵土之後,一切便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也沒有存在過一樣。
然而,心上的痕跡是不容易抹平的。慢慢地,在當地居民中間,傳出了一種說法——
那株梅樹其實還在。只要遇上天陰下雨的時節,或者月色朦朧的夜晚,山谷中遲歸的樵夫和狩獵的山民常常會看見,那株梅樹忽然又在老地方出現了。他們甚至看得清枝頭上淡綠的花朵,嗅得著那涼涼的幽香。當他們試著走近去,一切便像煙霧似的消逝了。
於是,當地的人們說:這是那株梅樹的影子,是它的靈魂。它不肯死心,還在守候著,要將它的故事告訴一個願意把它寫下來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