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加快白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根據《“十四五”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甘肅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發展規劃》《白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一、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時期,面對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幫助指導下,全市糧食和物資儲備行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關於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切實扛穩安全重任,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健全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394.52萬畝,糧食總產量98.91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655公斤,依據我國保障糧食安全最低人均占有原糧不低於400公斤的標準衡量,白銀市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較好。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穩步提高,全市主要糧食作物主推技術到位率95%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0%。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業節水重大工程建設,確保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2.收儲能力顯著提升。按照“穩市場、保全全、強產業、惠民生”的工作目標,圍繞多進糧、增儲備、保供給、穩價格的主要糧食調控任務,推動各類市場主體依法開展糧食收儲。
完善糧油儲備體系,全面完成下達我市地方儲備糧規模指導性計畫。制定了《白銀市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按照“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要求,建立糧食儲備7.65萬噸(市級儲備3.75萬噸,縣區級儲備3.9萬噸),應急成品糧油儲備0.6萬噸。倉儲能力顯著提高,國有糧食企業現有總倉容30.3萬噸,完好倉容28.8萬噸,倉容完好率達到95%以上;儲糧新技術套用得到極大提高,科學保糧率達到90%;糧食倉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實施了糧庫智慧型化升級改造項目,政策性糧庫實現了與省級糧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互聯互通,安全儲糧水平大幅提升。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全市共建成農戶科學儲糧倉12656套,進一步促進農民科學儲糧水平,減少糧食產後損失。
3.糧食和物資應急供應體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制定《白銀市糧食應急預案》《白銀市地方應急成品儲備糧油管理辦法》,提高了市場應急聯動能力。建立健全糧食應急供應網路,確定應急供應網點100個、應急配送中心10個、應急加工企業10個、應急儲運企業15個,“放心糧油示範店”87個,發揮應急保障作用。
建立了應急成品糧油和應急肉菜儲備供應體系,應急成品糧儲備5000噸,應急成品油儲備1000噸,市級肉類儲備規模600噸,市級蔬菜儲備3080噸,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布局合理、調運高效。
建立了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全市現有救災物資儲備庫6個,其中:市級1個、縣區級5個(白銀區為避難場所儲備點),總建築面積6850平方米,儲備物資64734件套。多次完成應急救災物資調運保障,物資儲備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4.依法治糧成效明顯。糧食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初步形成。全市有糧食市場執法隊2個,取得行政執法資格人員18人;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建立了“一單兩庫一細則”。建立覆蓋全社會糧食流通統計網路,實現數據網上直報,滿足糧食市場監測需求。政策性糧食購銷輪換全部實行公開競價交易。強化監督檢查,維護糧食流通市場秩序。
糧油檢測能力不斷提高。全市糧食檢驗機構5個(市級1個、縣級4個),市級監測站已納入國家糧食質量監測體系。市級檢測覆蓋面達到90%,縣級檢測覆蓋面達到80%,產糧大縣覆蓋率85%,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基本完善,糧食質量安全監管、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糧情監測預警系統逐步完善。嚴格執行糧食經營者統計報告制度,選取28個價格監測點,在白銀糧食信息網及時公布,為政府科學決策、實施糧食市場調控提供第一手資料。全市設立了城鄉居民糧油供需平衡固定調查戶221戶(農村140戶、城鎮81戶),按時收集調查信息。
5.面臨的挑戰。白銀市作為糧食主銷區,糧食(口糧)自給率低,2020年糧食自給率79.6%,小麥自給率44.8%,稻穀自給率6.9%,主食糧食品種產不足需的矛盾比較突出;糧食產業集聚程度較低,糧油骨幹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轉型壓力大等問題突出;應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下的物資保障仍有困難,糧食安全預警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和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應急物資保障大數據平台缺乏、專業應急能力欠缺和法律法規的空白,均對新時期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發展形勢
從國際環境看,糧食安全是世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基礎,它關係到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競爭優勢重塑、經貿規則重建、力量格局重構的疊加態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低迷,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在人口增長、區域衝突、極端天氣和國際遊資炒作下,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供應鏈、物流鏈存在中斷風險,影響全球糧食供需平衡,加大國際糧價波動幅度,國際糧食貿易環境日益複雜,糧食安全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較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國糧食市場更加開放,國際合作不斷深化,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國際緊急糧食援助,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發展的內外部風險正在不斷加深,面臨種糧比較效益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自然災害多發等問題,糧食穩產增產難度較大。隨著人口規模持續增加,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需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我國戰略性物資儲量不足,剛性需求持續增長,迫切需要提高抵禦物資儲備風險的能力。
從省內環境看,甘肅省立足於省內保障基本供給,實現了數量型糧食安全目標,糧食產銷總量基本平衡,但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糧食增產能力有限,主食品種對外依存度接近60%,隨著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調整,糧食品種結構性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糧食倉儲物流體系不完善,物流核心樞紐和關鍵節點建設滯後,整體服務模式和運營模式不成熟;應急物資儲備存在種類不全、數量不足且布局不平衡的問題,有效就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不足。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迫切需要提升應對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風險的能力。
從市內環境看,“十四五”時期,是白銀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轉型發展、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糧食和物資儲備防風險重要的凸顯期,是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轉型發展的攻堅期,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力的提升期。全市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應結合當前國內外環境和區域協調發展需求,正確分析白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準確把握、妥善應對新時期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防風險、固底板,聚焦糧食和物資儲備及應急保供核心職能,構建統一高效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抓好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融入“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蘭西城市群發展,推動糧食和物資儲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認真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糧食現代倉儲物流體系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為重點,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推動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促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加強全產業鏈節糧減損,強化應急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實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物資儲備保障能力雙提升,為加快建設繁榮富強、文明和諧、美麗宜居的新白銀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觀念,築牢底線思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著眼高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安全,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切實防範化解糧食和物資儲備領域重大安全風險挑戰,實現防風險、穩市場、守底線、保穩定、促發展相統一。
注重市場主導,強化政府引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糧油市場主體創新能力,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監管服務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加強科技套用,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綠色倉儲、現代物流和信息技術套用,推廣自動化、智慧型化、節能型新裝備,降低糧食儲運環節損耗,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推動糧食倉儲物流設施與交通基礎設施有效銜接,提高倉儲物流設施運行效率。
推進融合發展,實現高效協同。積極適應“大儲備”“大應急”的新趨勢,以全市糧食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為支撐,以完善區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為抓手,堅持集中管理、綜合儲存、分類監管、高效協同,推動糧食儲備和物資儲備有機融合,促進採購儲存、應急供應等各環節有機銜接。
支持改革創新,著力提質增效。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糧食產購儲運加銷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發展。加快經營方式、發展方式創新,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全面提升糧食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抵禦糧食市場風險能力。
(三)發展目標。“十四五”時期,構建高層次、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形成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新格局。夯實區域糧食安全保障基礎,提升區域糧食和物資安全保障能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開展糧食綠色倉儲、糧食品種品質品牌、糧食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基本建成現代化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
糧食和物資儲備巨觀調控能力顯著增強。建立健全糧食與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機制,高效、協同、調節能力顯著增強;糧食市場體系和功能進一步健全,服務調控、資源配置作用充分發揮;救災物資、肉、菜等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全面建成,安全管理更加有序,防控機制更加健全,體制機制全面理順。
糧食倉儲物流能力不斷提升。建成與糧食儲備規模和供應保障相適應的現代倉儲物流體系,倉儲物流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倉儲物流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節約減損成效明顯。
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能力穩步提升。構建“市-縣-鄉”三級應急保障體系,建立統一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糧食和物資儲備能力、應急保障水平。
糧食產業經濟活力全面釋放。堅持“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推動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建設優質糧食工程、示範縣、特色園區、骨幹企業“四大載體”,促進糧食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增強糧食市場引導生產、服務調控、配置資源等綜合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產業綜合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糧食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提升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能力,推進骨幹糧食收儲企業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紮實開展質量抽查、完善過程監管制度,最佳化出入庫監管模式,切實發揮糧食質量安全保障作用。
糧食科技及信息化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強化糧食產業科技支撐,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有效提升全產業鏈發展科技支撐能力。推進信息技術運用,增強統一、高效、安全的大數據資源管理能力,基本實現政務業務服務、儲備動態監管、應急指揮調度協同高效。
三、激發糧食流通市場活力,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
深化糧食收儲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增強儲備能力,構建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完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夯實巨觀調控基礎,守住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的底線。
(一)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統籌抓好市場化收購,引導各類糧食市場主體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接,開展訂單收購、預約收購、錯峰收購、代收代儲、品種串換、代加工等個性化服務,形成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助農增收的新型糧食收購網路,確保做到有錢收糧、有人收糧、有倉放糧,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居民吃糧買得到”的糧食安全底線。強化糧食收購資金保障,穩步推進糧食收購資金來源多元化,增強糧食企業融資和化解風險能力。強化糧食流通市場監管,規範流通市場秩序。
(二)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按照政策性和經營性職能分開原則,政府儲備企業對政策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實行人員、實物、財務、賬務管理嚴格分開,實行政府儲備專倉儲存、專人保管、專賬記載,做到數量、質量、品種、地點“四落實”。最佳化政府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市級儲備主要布局在交通便利、市場易波動和災害頻發及口糧自給率較低的區域,縣級儲備按照交通便利,便於加工投放市場的原則布局。建立市內中央儲備和地方政府儲備協調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儲備調控市場、保供穩市、穩定預期的吞吐調節作用。完善糧食統計調查手段,健全糧食生產、消費、進出口、市場、庫存、質量等監測管理制度,保障糧食巨觀調控和行業管理需要。推動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引導糧食經營企業建立合理商業庫存。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主儲糧,有效增加社會儲糧規模。持續推進實施“藏糧於戶”工程,倡導和促進農戶科學儲糧,推廣套用適宜農戶儲糧的新型糧倉,減少農戶儲糧損耗。
(三)健全完善糧食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糧食市場體系,全面提升各類市場功能,增強糧食市場引導生產、服務調控、配置資源等綜合服務能力。以糧食收購市場和零售市場為基礎、糧食批發市場為骨幹、糧食加工企業為龍頭,堅持商流與物流、傳統交易與電子商務有機結合,培育發展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運行規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進一步激發糧食市場活力。積極融入甘肅省糧油批發市場糧食競價交易平台,充分發揮公開競價交易對糧食市場的調控作用,保證儲備糧輪換安全高效,有效促進糧食流通、保障糧食市場供應。利用“隴上好糧油”新零售電子商務交易平台,推廣“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發展“網上糧店+放心糧油”“糧食銀行”等新型糧食業態,實現與全國全省好糧油新零售網路有效對接,形成以電子交易平台為主體、區域性優質糧油產銷合作一體化運作的線上交易機制,暢通糧食供應“微循環”。探索發展糧食期貨市場,增加糧食期貨交易品種,提升期貨市場對糧食市場體系的服務功能,促進期現貨市場高效融合、聯動發展。鼓勵涉糧企業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做強國內國際糧食貿易,解決全市主食品種產不足需的結構性矛盾。加強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建立完善數據整合、共享和信息發布、上報工作機制,提高服務決策、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建設涵蓋糧食收儲、加工、流通企業的行業信用監管平台,加強對糧食經營活動的監管,維護公平、開放、有序的糧食市場環境。
(四)建設現代糧食產業園。持續推進白銀糧食產業園建設,強化應急成品糧油冷鏈物流配送能力和倉儲能力建設,為構建白銀市糧食產業“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體系搭建集聚平台。依託區位優勢,建成功能完善、現代化程度高、經營輻射範圍廣的糧食倉儲物流產業園,帶動糧油產業“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五)深化糧食產銷合作。加強糧食領域交流合作。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支持糧食部門和糧食企業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與周邊國家和相關企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合作,與糧食主產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機制。緊抓“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政策機遇,鼓勵和支持糧食企業“走出去”,加強糧食流通國際合作與交流。
認真履行戰略合作協定。全面對接省政府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簽訂的《共建區域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定》,落實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職責,加強協調對接,落實支持措施,促進全市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最佳化糧食加工結構布局,增強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以最佳化糧食加工結構布局為核心,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糧食產業集群為帶動,促進糧食產品提質進檔,增強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最佳化糧食加工結構布局。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功能提升,向規模化、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開發綠色優質、品質獨特、營養健康的糧食新產品,增加綠色、優質、特色、營養產品供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規模大、產品質量好、市場占有率高的糧食加工企業。開發安全環保飼料產品;開拓糧食的多功能性,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綠色化、功能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多樣化需求。依託產糧大縣,最佳化小麥、玉米、馬鈴薯、雜糧加工空間布局,推進糧食作物加工向產地下沉,提高糧食產品調撥轉運效率。
(二)夯實糧食安全供給基礎。穩步提升糧食生產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期間,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4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建設高標準農田累計達到261.9萬畝。鼓勵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新興糧食生產主體組成聯合體,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程度。
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改善品質及品種結構,促進規模種植,創新優質小麥、水稻品牌,逐步提高口糧自給水平;調整最佳化全膜玉米種植結構,增加糧飼兼用玉米和飼用玉米面積,保障肉蛋奶等消費供應能力提升;適度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引選推廣高澱粉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等加工專用品種;改善山旱地農業生產條件,適度規模發展優質特色小雜糧。發展優質連片種植,建設優質糧源基地,從源頭上保障糧食供給。
(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鼓勵和扶持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糧食加工型企業向兩端延伸、種植主導型企業向下游延伸、市場銷售型企業向上游延伸,帶動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支持大型糧食儲備企業和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跨國經營,最佳化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品種結構,推動形成多邊多元、穩健可靠的糧食進出口格局。支持現有民營優強糧食企業發展成為帶動力強的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共同發展。支持多元糧食市場主體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品牌整合、兼併重組等方式,實現糧食產業資源最佳化配置。扶持民營糧食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糧食經紀人等新型市場主體,推進多元主體協同發展。
(四)發展糧食產業集群。利用白銀市區位優勢、“數字白銀”信息化優勢,推進糧食物流園建設,建設一批要素集聚、鏈條完整、帶動力強、輻射範圍廣的特色糧油產業集群。依託產糧大縣、核心樞紐和關鍵物流節點,支持建設競爭力強的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範縣。建設一批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範園區,最佳化提升配套服務功能,發揮園區的聚集、輻射和帶動效應,促進全市糧食產業集聚發展。鼓勵骨幹糧食企業向上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銷對接,大力發展訂單種植,建設規模化的優質糧食產業鏈。向下游延伸最佳化行銷服務網路,建設優質糧食產品供應鏈,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鼓勵打破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以效益為紐帶,培育糧食產業“產購儲加銷”聯合體。鼓勵大型骨幹糧食企業和多元糧食市場主體組建“糧食產業聯盟”,發揮資源優勢,促進信息共享,形成發展合力,增強競爭實力。鼓勵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推動產業鏈各環節有機結合,做優做強一批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糧食產業中小企業。
(五)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主食產業化發展。創新主食供給模式,支持推進米麵、玉米、雜糧及馬鈴薯主食製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方便食品、速凍食品,保護並挖掘傳統主食產品和特色食品。促進應急供應、軍糧供應、成品糧儲備、糧油銷售、主食廚房“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扶持主食產業化示範企業建設,認定一批放心糧油示範單位,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放心糧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等新模式。加強主食產品與其他食品的融合創新,支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
促進特色糧油加工業發展。重點扶持亞麻油、特色小雜糧、玉米主糧化、馬鈴薯主食化等地方特色糧油加工,對產品研發、設備購置、技術攻關等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增加亞麻油、小雜糧、玉米、薯類等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中高端產品供給,提高精品糧食產業附加值。探索在白銀糧食產業園區、會寧、景泰縣等條件較好的園區和縣先行先試,建立與科研單位的聯動機制,促進特色糧油加工業發展。
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支持糧食企業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糧食生態產業體系,探索開展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提高糧油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倡導綠色糧源、綠色倉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在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體現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開展麥麩、麥胚、玉米芯、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範,積極發展飼料加工和轉化,推動畜禽養殖發展,滿足居民對肉蛋奶等的營養需求。支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倉頂陽光工程”等新能源項目。
五、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開展“六大提升行動”
在有效承接和運用“十三五”時期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深入實施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以開展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為重點,打造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
(一)開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根據我市儲糧生態和糧食控溫保鮮、精細化儲存實際需要,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糧食倉儲設施,推動糧倉分類分級管理,推廣綠色儲糧科技成果套用,實現倉儲能力和儲糧效果提質升級。鼓勵大型儲備企業先行試點建設高標準糧倉,為全市提供先進經驗。利用涉糧企業現有倉儲設施,配套或升級環保烘乾、除塵等設施設備,提升糧食產後服務功能,完善糧食深度清理、倉儲保管、糧食配送等服務。嚴格執行《國有糧油倉儲設施保護辦法》,按照“功能不降、先建後拆”的原則,確保區域內糧油倉儲物流設施總量、布局和結構,滿足區域糧食巨觀調控和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的需要。
(二)開展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堅持糧食收購市場化原則,鼓勵糧食收儲企業開展糧食訂單收購,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著力最佳化糧食生產和糧食供給。強化標準引領,完善“隴上好糧油”品牌系列標準,全面提升糧油產品品質。加大糧食品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提高維護品牌的意識和能力。推廣“隴上好糧油”電子商務平台,擴大自主糧油銷售平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依託國家糧食甘肅交易中心,完善糧食線上交易機制。組織涉糧企業,通過參加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區域性交易會和洽談會,促進糧食企業之間交流合作。
推動“隴上好糧油”產品遴選,支持糧食企業積極參加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等省內外有影響力的展會活動,開展品牌宣傳推介和精品糧油展示,打造“禾尚頭麵粉”“亞麻油”“小雜糧”等獨具白銀特色的糧食品牌。
(三)開展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按照“機構成網路、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糧食質量安全監管總要求,建成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共享的全市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發揮市縣糧食質量檢驗資源優勢,以市級機構為骨幹,帶動縣區級機構有效運行。提高糧食檢驗檢測專業人員素質,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實區域內糧食質量安全責任,加強糧食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落實糧食收購、糧食儲存質量和糧食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及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嚴把收購入口關、儲存管理關和銷售出庫關,嚴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於食品加工。加強進口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管控力度,實現進口糧食質量安全信息互通共享。
(四)開展糧食機械裝備套用提升行動。加大糧食機械裝備推廣套用力度,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糧食機械裝備套用機制。引導糧食企業實施加工設備智慧型改造、綠色改造,強化糧機裝備信息化套用能力,提升糧機裝備綠色環保節能套用水平。支持糧食機械裝備和加工工藝套用、轉型升級,在糧食清理、乾燥、裝卸、運輸、加工等環節,探索推廣使用熱泵、生物質能等新型熱源技術方案,升級配置糧食收儲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環保型裝備和“四散化”運輸、貨櫃運輸、成品糧運輸裝備等,改造升級糧食加工生產線,實現儲運效能提高、加工水平提升、綠色健康產品增加。鼓勵小麥加工企業使用先進的數位化磨粉機,油脂加工企業推廣套用先進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強的大型成套油脂加工裝備,稻穀加工企業套用柔性碾米裝備等。
(五)開展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健全“平時服務、急時保供、戰時應急”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強化糧食儲備企業、糧油批發市場、軍糧供應站點、應急糧油加工企業、應急糧油供應點、應急配送中心零售終端功能,升級改造一批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最佳化網點布局,加強三縣兩區及重點區域應急供應設施建設和維護,提升糧油應急供應能力。加強小包裝糧油生產能力建設,提升米麵、玉米、雜糧及馬鈴薯等應急加工能力。鼓勵大糧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糧食主產省加強合作,通過建設糧源基地、搞活外購內銷等方式,掌握保障全市糧食安全所需糧源。完善糧食應急預案,健全市縣預案體系,形成“逐級保障、層級回響、小災區內自救、大災區域間救助”的糧食應急保障新機制。最佳化應急演練工作流程,落實應急預案規定內容,完善糧食應急指揮調度機制,加強糧情信息監測、預警、報告、共享、會商和發布,提高應急回響能力和配送效率。
(六)開展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共同行動的糧食節約減損機制。加大綠色儲糧技術套用,實現政府儲備綠色倉儲全覆蓋,加強糧食烘乾、清理等產後服務,指導農戶科學儲糧。推廣散糧運輸裝具,發展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散糧運輸服務體系。鼓勵糧油加工企業適度加工糧油,提高加工設備技術水平,提升糧油產品出口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和轉化率。廣泛宣傳糧食健康營養消費知識,營養均衡健康的飲食理念,引導公眾養成科學合理的膳食習慣。充分利用“世界糧食日”“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糧食科技活動周”“放心糧油宣傳日”“道德大講堂”等專題活動,開展科普宣傳、經驗交流、知識競賽、職業體驗、“節約一粒糧行動”“光碟行動”等系列宣教活動,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認識度、參與度,增強全社會愛糧節糧意識,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總結推廣節糧減損典型模式案例,逐步轉變追求口糧“亮、白、精”的消費習慣,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良好風尚。
六、健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級負責、分步實施,集約整合、提升效能的原則,加快構建統一指揮、結構合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應急物資保障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各級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體系,整體提升應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能力。
(一)加強應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建設。遵循就近存儲、調運迅速、保障有力的原則,綜合考慮區域災害特點、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交通運輸等因素,不斷提升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功能,有效推動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及配套設施建設,統籌實施縣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及配套設施建設。按照區域保障緊急集中轉移安置人口規模儲備物資,科學確定生活保障類應急物資儲備規模、種類、品種及數量,保持儲備物資品種適宜、質量可靠、數量充足,實現重大突發事件發生10小時內受災人員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標。
(二)提升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能力。根據我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回響級別、緊急轉移安置人數標準的要求,完善救災物資、肉菜等儲備物資的收儲輪換、調撥使用等方面制度辦法和預案。各級物資儲備實行專倉(專垛)儲存、專人保管、專賬記載,確保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質量合格和儲存安全。加強各類物資儲備定期清查和日常檢查。構建政府儲備、商業儲備、企業儲備、產能儲備相結合的多元儲備格局,強化物資儲備的集中管理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物資儲備庫線上監控、電子巡查的動態監管能力,基本實現儲備物資監管業務規範化、流程痕跡化、決策數據化。強化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分工協同機制。逐步建立規劃對接、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應急保供的長效機制,加大儲備防風險跨區域的協同保障。
(三)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多級物資儲備網路,採用新建、改(擴)建等方式,充分利用已有庫房和設備,加快統籌推進應急物資倉儲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功能的主導作用,每個縣至少建成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交通便利、調運快捷、儲存安全、保障高效的現代化應急物資儲備庫。推進儲備庫及其配套設施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型化,全市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確保各類儲備物資收得進、儲得好、調得快、用得上。
(四)提升重要商品儲備管理水平。建立形成上下相對統一、部門相互協同的“肉、菜”等重要商品儲備管理體制。加強重要商品儲備統一管理和歸口統計,適時擴充儲備規模。完善政府儲備和商業代儲相結合的儲備模式,開展多樣化品種儲備試點,探索創新輪換模式。修訂完善重要商品儲備管理和應急投放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提升重要商品市場應急保供能力。
完善儲備肉制度。按照城鎮人口0.1公斤/人/天,保障7天供應量的標準,採取“政府委託、企業運作、動態儲備、適度補貼”的儲備方式,建立600噸市級儲備肉。合理確定承儲企業,指導承儲企業完善收儲制度,嚴把儲備凍肉入口關,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加大在庫管理力度,合理把握儲備肉投放節奏和力度,有效促進肉類價格總體穩定,切實保障和服務民生。
完善冬春蔬菜儲備機制。按照城區人口1斤/人/天,保障7天供應量的標準,認真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冬春蔬菜儲備長效機制。採取由市級“政府委託、企業運作、適度補貼”的儲備方式,建立4000噸冬春蔬菜市級儲備。加強冬春蔬菜儲備精細化管理,規範儲備蔬菜收儲入庫、檢查驗收、日常管理等各環節流程,確保儲備蔬菜質量優良、儲存安全。充分發揮政府冬春蔬菜儲備實效,研究建立應急投放機制,有效應對突發事件引起的市場波動,保障冬春蔬菜市場供應。
七、強化糧食科技成果套用,促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
堅持科技興糧、人才興糧,統籌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通過整合資源、打通數據和政府有序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等方式,有效提升全產業鏈發展支撐能力。樹立“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融合發展理念,推進糧食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一)強化糧食產業科技支撐。堅持科技興糧,推進形成政府有序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科技創新和推廣套用機制。支持涉糧企業引進國內外糧食領域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套用成品糧現代運輸技術和裝備、糧食質量快速無損檢測技術和裝備,提升涉糧科技套用水平。健全促進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制度,組織開展科技成果、人才、機構與企業“三對接”活動。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糧油加工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加強優質糧油產品研發,實現優質產品上規模、特色產品標準化、綠色產品創品牌,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數量和質量,不斷增強我市糧油企業科技支撐。
(二)加快推進數位化建設。推動儲備信息互聯互通。整合最佳化網路和平台資源,實現物理集中、分級授權、減少層級,推進“雲網融合”。實現糧食儲備信息系統通過省級平台與國家平台互聯互通。健全糧食和物資儲備數據管理,提升儲備動態監管、應急指揮調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糧食質量安全追溯、糧食企業信用監管、糧食產業服務功能,增強統一、高效、安全的大數據資源管理能力。推進“數字糧庫”建設,加快實施全市“承儲企業和糧庫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工程,實現三縣兩區糧食業務經營管理、倉儲管理、質量管理、作業調度管理等業務的數位化、網路化、集成化、可視化和智慧型化。加快儲備糧管理業務規範化和數據標準化,提升倉儲作業自動化和智慧型化,突出數量、質量和安全管理,提升數據採集、存儲、傳輸、共享等信息化套用水平。建設地方儲備糧動態監管平台,整合資源、打通數據、貫通運用,實現儲備糧“業務全知道、現場能看到”,形成儲備糧監管全覆蓋。加強涉糧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收購、儲存、調運、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水平,實現橫向互聯、縱向互通。拓寬信息化口徑,納入收儲庫點、龍頭加工企業、物流企業、批發市場、應急供應網點、應急配送中心和縣區級數據維護終端,實現涉糧數據有效集中。
(三)促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借鑑濱州經驗、學習湖州模式、效仿阜南樣板,加強糧食副產物綜合、全值和梯次利用,鼓勵涉糧企業充分套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大力發展糧食循環經濟,推動糧食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進糧食種植、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各環節有機銜接,以相關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培育全產業鏈經營模式,促進糧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保護和合理利用糧食文化資源,加強對古代糧食倉儲建築和遺址的文化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強化與文化教育、旅遊康養融合,推進糧食產業與物流業、信息產業整合,挖掘糧食產業經濟新增長點。
(四)實施人才興糧興儲戰略。加大在綠色生態儲糧、糧油加工、裝備製造、現代物流、應急管理、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切實提高全行業人才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完善全行業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評價辦法,落實用人主體在專業技術職務(崗位)聘任中的自主權。培育“糧工巧匠”,加強與涉糧院校合作,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集倉儲保管、質量檢驗、糧油加工、市場行銷、糧食物流、物資儲備、智慧型科技、經濟管理等於一體,覆蓋糧食全產業鏈的學科專業群。鼓勵和支持全行業幹部職工自主選學或參加在職學歷、學位教育。依託經濟發達地區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和先進管理經驗,深化教育培訓合作關係,定期開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培訓,提升糧食和物資儲備幹部隊伍素質。
八、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規劃實施的各方面各環節。發揮規劃對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的指導性作用。建立健全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發展改革、農業農村、市場監管、財政、應急、交通等多部門行業綜合協調和調控,細化各職能部門任務分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協作能力,保證規劃目標和重點任務的順利完成。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項目建設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資金參與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將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的落實。
(二)強化依法治理。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高依法管糧、依法管儲水平。積極推進立法修規,強化依法管糧、依法管儲。認真貫徹落實《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白銀市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和政策性檔案,進一步健全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相關制度。依託白銀市政務服務平台和監管平台,規範行政權力事項清單,構建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和全閉環的網上行政執法體系。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和執法人員培訓,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監管機制,創新“信用+”“網際網路+監管”等方式,提升行政執法效能。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執法督查聯動回響和協同機制。完善行業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組織開展標準化試點示範,嚴格執行國家低溫儲糧、“四化糧庫”、糧食批發市場運行管理規範和“隴上好糧油”標準,鼓勵涉糧企業制定嚴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
(三)強化政策扶持。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用好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等相關涉糧資金,支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落實糧食承儲主體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在土地利用年度計畫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加大對糧食儲備企業、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優質糧油加工企業等的信貸支持力度。開展優質糧食工程重點示範企業信貸支持行動,協調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原則予以支持。高度重視財政性資金的支持和帶動作用,探索以財政資金為引導,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措施,積極引導、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糧食和物資儲備領域。落實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用電、糧食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
(四)強化監管考核。實施規劃績效評估,強化評估結果運用,將其作為項目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對縣區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糧食安全責任制的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強化糧食安全市、縣(區)長責任制,明確糧食安全重點工作責任清單,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圍繞糧食生產、收購、流通、儲備、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進一步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體系。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企事分開的原則,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方式。按照事權劃分,加強地方儲備糧管理和糧食政策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管和年度考核。嚴格履行行業監管責任,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消防安全措施,加大風險防控、隱患整治、依法檢查、督查問責力度,堅持遏制各類事故特別是重特大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