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是唐代著名瓷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重要地位。唐代白瓷在前代燒制的基礎上更為成熟,並形成與傳統青瓷分庭抗禮的局面,其產地遍布北方諸省,而以河北臨城的邢窯白瓷最具代表性。唐代陸羽《茶經》說邢瓷的釉色“類銀”、“類雪”;李肇《國史補》中又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評語,可見邢瓷在唐人心目中的位置。上海博物館有數量頗豐的白瓷收藏,並有多件邢瓷精品,邢瓷白釉穿帶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釉穿帶壺
- 高:29.5厘米
- 口徑:7.3厘米
- 胎質:堅實細膩
白釉穿帶壺(唐),邢窯白瓷,現藏上海博物館,平和之美,白釉穿帶壺的東方精神,
白釉穿帶壺(唐)
邢窯白瓷
“類銀”、“類雪”
邢窯的精細白瓷,胎質堅實細膩,胎色潔白如雪,釉質光浩瑩潤。唐代的“茶聖”陸羽倍加推崇,評價其“類銀”、“類雪”,有獨到之美,當時更有“內丘(邢窯)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說法,可見其質量之高與影響之大。
現藏上海博物館
邢窯白釉穿帶壺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整器胎質細膩純淨,釉色晶瑩潔白,造型古雅穩重,堪稱上品。
平和之美
此壺是邢窯白瓷的上乘之作。其形體為小口、直頸、腹稍扁,並有較為寬大的圈足,圈足稍淺而略微外撇。此器器身碩長,雙肩及肩下的小腹部各有一系,上下系之間又各有三條凹槽。壺侈沿厚唇,直頸深腹,圈足外侈,造型簡潔勻稱端莊,釉色潔白勻淨寧靜淡雅。全器除肩部兩道細凹線巧妙地掩飾接痕外,別無裝飾,有一種平和之美。器的口徑線條變化使造型的氣勢得以向上伸張,圈足則把器身托起,增加了腹下的虛空間,從而使器形於穩定中見輕巧,器身的四條“瓜棱”凹線,豐富了形體的變化,而兩側對稱的四個系耳,小巧琳麋,更加重了全器素雅大方的感覺,這種坯體裝飾方法也更適宜表現邢窯白瓷的材質之美。
白釉穿帶壺的東方精神
邢窯白瓷的燒造,代表著中國瓷業發展的新方向,為後代彩瓷的發展開壁了寬廣的道路,又因其質地精良,唐時就與青瓷並駕齊驅,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而聲名遠播,在海外也受到廣泛歡迎。其精緻的器形,勻淨的釉色,以及器中蘊含著的那種恬靜的東方文明的精神,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