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足澳洲林鼠

白足澳洲林鼠

白足澳洲林鼠是一種夜行性的齧齒動物,1902年滅絕,此鼠刨土能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它的皮毛緊密而柔軟,頭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個體的頭和背部呈暗銹紅色,其他部位呈淺灰色或沙黃色。白足澳洲林鼠的尾巴非常奇特:上半部分呈黑褐色,下半部分為白色。耳朵較大,後足相對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足澳大利亞林鼠
  • 別稱:白足兔鼠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動物綱
  • 齧齒目
  • 鼠科
  • :澳大利亞林鼠屬
  • :白足澳大利亞林鼠
  • 分布區域:於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悉尼發現,但後來只限於澳大利亞東南部
  • 滅絕時間:二十世紀初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滅絕原因,滅絕時間,DNA複製,

簡介

白足澳洲林鼠它的皮毛緊密而柔軟,頭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個體的頭和背部呈暗銹紅色,其他部位呈淺灰色或沙黃色。
除此以外,人類對白足澳洲林鼠的生活習性一無所知。值得慶幸的是,澳洲林鼠屬一共有兩種,通過和白足澳洲林鼠同屬的狐尾澳洲林鼠的生活習性來猜測,如此而已。
是一種已滅絕的齧齒動物。它們原於澳洲阿德萊德悉尼的林地,但後來只發現於澳洲東南部。它們大小如小貓,是澳洲原產最大的嚙齒類之一。它們是夜間活動的,棲息在樹上。它們會用葉子及草在桉樹上築巢。幼鼠會掛在母鼠的乳頭上。
悉尼原住民稱呼白足澳洲林鼠為“兔餅”。它們於1788年在殖民的店鋪內造成很多問題。
白足澳洲林鼠白足澳洲林鼠

形態特徵

白足澳洲林鼠體長1.65-2米,尾長1.8-2.15米。它的皮毛緊密而柔軟,頭和背部呈深褐色,有些個體的頭和背部呈暗銹紅色,其他部位呈淺灰色或沙黃色。雌性有4個乳頭。一年四季能連續繁殖,妊娠期34天左右,幼仔20天后就能獨立活動,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人們對它的其他情況一無所知。。白足澳洲林鼠的尾巴非常奇特:上半部分呈黑褐色,下半部分為白色。白足澳洲林鼠的耳朵較大,後足相對較長。

生活習性

白足澳洲林鼠是夜行性動物,喜歡利用樹洞築窩,一年四季能連續繁殖,妊娠期34天左右,幼子20天后就能獨立活動。是一種已滅絕的齧齒動物。它們原於澳洲阿德萊德悉尼的林地,但後來只發現於澳洲東南部。它們大小如小貓,是澳洲原產最大的嚙齒類之一。它們是夜間活動的,棲息在樹上。它們會用葉子及草在桉樹上築巢。幼鼠會掛在母鼠的乳頭上。

滅絕原因

白足澳洲林鼠大約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由於人類天性不喜歡鼠類,因此,對於白足澳洲林鼠的具體滅絕原因十分迷茫。

滅絕時間

1902年滅絕。最後的標本是於1845年發現,但亦有指於1856年或1857年間,甚至於1930年代見過它們。它們的消失可能是因大家鼠帶來的傳染病或與之競爭、家貓的掠食及失去棲息地所致。

DNA複製

科學家將建立全球首個基因及細胞組織庫,以冷藏技術保存數以千計瀕臨絕種動物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有朝一日或可令絕種動物起死回生。
這項周二宣布的全球性計畫被稱為“冷凍方舟”(FrozenArk),它旨在收集瀕臨絕種動物的DNA,存放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和倫敦動物園的DNA庫,以便今後生物技術發達時可用它們複製絕種動物的胚胎,然後由有關品種擔任代母,懷胎直至足月分娩。
八種動物率先入庫
來自8個動物品種的DNA樣本已率先存入DNA庫,包括彎角劍羚索島哀鴿黃海馬(因中藥買賣而銳減)、山雞塞席爾群島弗萊加特島甲蟲和玻里尼西亞群島樹蝸牛。只由人工飼養(在野外已消失)或可能於未來5年內絕種的動物將獲優先考慮入庫,樣本將儲存在攝氏零下80度。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全球正面臨第6次大規模物種滅絕,預料1130個哺乳類動物品種(占總數的24%)和1183個禽鳥品種(占12%)將於未來30年內消失。
複製技術仍有缺陷
自然史博物館的雷恩博教授說:“除了自然大災難外,目前動物消失的速度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快的。我們希望確保它們的組織和DNA被保存,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如此迅速,複製或於未來數十年變得可行。”
雖然3種瀕臨絕種動物(摩弗倫羊、白肢野牛和白臀野牛)已成功複製,但複製過程導致新生動物出現缺陷,不適合用作保存動物。科學家相信,基因技術的改良最終可令人們安全地複製瀕臨絕種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