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禪寺

白象禪寺

白象禪寺,創於宋天聖九年(1031),有陳姓人舍宅建造,寺內留有明代進士張德明碑記一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象禪寺
  • 時間:宋天聖九年
  • 人物:陳姓人
  • 賜額:白塔院
別名,寺廟簡介,寺廟歷史,寺廟盛譽,寺廟發展史,寺廟照片,地理位置,性質特徵,進出條件,

別名

寺廟簡介

寺宇初創於宋天聖九年(1031),有陳姓人舍宅建造,治平四年(1065)賜額“白塔院”,後廢。明洪武元年(1368)院僧道成重修佛塔,塔高5層,為我市唯一的塊石壘築的六角型石塔,現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洪武二十年,殿宇遭颱風傾圯。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人併入七寶院。洪武二十八年,僧道成復建佛殿鐘樓。嘉靖間有僧秋谷和徒弟順谷善於管理,寺田升至40畝。至清末改名為白象寺。民國二十二年(1933)寺住持初來禪師偕同四眾發起重修,經三寒暑告成,有大殿、三聖閣、金剛殿等四進,為西鄉大寺之一,有僧五人,田40餘畝,寺產富裕。寺內留有明代進士張德明碑記一方。

寺廟歷史

白象寺歷史悠久,舊日來往官員下鄉辦事,大都寓於此。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樂清縣令黃汝德題《寓白塔寺》詩:“聞說西來第一峰,乍將冠蓋駐長宮,田疇禾黍秋風外,江浦帆檣夕照中。欲為便民非屈己,偶然嘯志不妨公。何況塵夢驚初醒,不記更籌只記鐘”。

寺廟盛譽

白象禪寺和白象寺石塔素稱“樟灣十景”之一[注]。翁垟鎮近代詩人洪魯山有《禪寺晨鐘》詩:“夜半村莊農已起,老僧空打五更鐘。最憐俗耳聞無自,此際繁華夢正濃。”其《白塔晴雲》詩:“浮圖矗立疑椽筆,拔地參天勢不群。卻借微云為淡墨,書空遙作蟹行文。”
[注]:樟灣十景:東塘松月、西嶺筠風、層岩牧笛、隔岸漁舟、碧湖春漲、白塔晴雲、橋頭樵市、井眼泉香、茗山夕照、禪寺晨鐘。

寺廟發展史

1949年7月,白象鎮民主政府暫駐寺內,1950年白象鎮糧管所借用為儲糧倉庫,僧眾他遷,寺宇被拆,1992年四鄰善信維護宗教政策,要求糧管所歸還寺產,經過多次申訴,1996年1月19日,溫州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歸還,四鄰善信踴躍募緣,著手重建,初無住僧,由樂清市佛教協會了我禪師臨時住持,即組建機構,在舊寺原址基上復建,歷經三年辛勤,先後建成大雄寶殿、三聖閣、邊廂等。大殿三層,樓上奉“一佛二弟子”,樓下可容納千人用齋,大殿後為三聖閣,有四層,二層樓為會議室,三樓奉“西方三聖”,四樓為藏經樓,氣勢宏偉,閣後有花園。三聖閣造價95萬元,大殿造價85萬元,全寺建築費資共達200萬元。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2001年又建山門天王殿,高大莊嚴。

寺廟照片

正門正門
白象寺邊門白象寺邊門

地理位置

白象寺位於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鎮象山北麓,和樟灣村相連。

性質特徵

白象寺廟建築群是一所佛教聖地。白象寺占地面積約為四五畝。整體為院落式結構,內有大雄寶殿、三聖閣、琉璃世界、齋堂、廂房等配殿。
白象寺初建於唐代,其問因火焚重新整修過多次,後於北宋年間又大整修過一次,又於民國22年(1933年)重修大雄寶殿,3年後完工。解放後,此寺改成白象鎮糧管所,1992年,雙方開始了為期4年的官司,於1995年收回並又重建此寺廟。
寺廟坐落在北白象鎮樟灣新村,四周為居民聚集地,後有白象石塔,平常寺里香火鼎盛,並常有人來此鍛練。

進出條件

白象寺位於北白象鎮樟灣新村。北白象鎮西臨永嘉縣,東靠柳市鎮七里港鎮,南瀕甌江,北與白石鎮相連,距溫州飛機場、火車站僅2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