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

白蓮洞遺址位於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發現於1956年。1973—1982年進行了全面清理髮掘。遺存文物有人類用火遺蹟火坑、人類牙齒化石、石器、陶片,動物化石、動物牙齒化石等。

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整個堆積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期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層。 該遺址是罕見的南亞熱帶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來全球性古氣候信息的儲存庫。其古生態環境的復原,提供了探討華南地區古人類演化及其生產活動,特別是原始農耕與動物馴養活動的環境背景。

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蓮洞遺址
  • 所在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 地理位置:柳石路407號南端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發現時間:1956年
  • 年代:距今3萬多年至7500年
  • 編號: 169Ⅰ-169
  • 時代: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
白蓮洞遺址所處的白面山海拔249.8米,高出附近的地平面約152米。文化遺址所處的白蓮洞外廳實為一半隱蔽的岩廈式洞窟,高出附近地面約27米。白蓮洞遺址洞口朝南,洞口高5至6米,洞內寬18米左右,遺址面積150多平方米。白蓮洞遺址文化堆積物厚達3米,整個堆積可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過渡期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其時間跨度距今3.7萬年至0.7萬年。遺址經歷次發掘,共發現人類用火遺蹟火坑兩處,所獲標本計有人類牙齒化石2枚,石器500多件,陶片若干,動物化石3500多件,動物牙齒化石300多枚。
白蓮洞遺址採用C14年代測定法,特別是套用AMS C14測定法獲得的30多個很有價值的年代數據,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洞穴遺址最為詳細測年的遺址之一。研究表明,白蓮洞遺址堆積擁有連續完整的層位,是華南地區洞穴遺址群中不可多得的晚更新世——早、中全新世標準剖面和地點。博物館陳列分洞內和洞外兩部分。洞內陳列有洞穴區域現象現場,洞穴古人類遺址現場和洞穴古人類生產生活雕塑;洞外陳列有史前動植物現場陳列,室內有白蓮洞史前文化陳列,柳江流域及其附近古人類文化陳列和洞穴知識。白蓮洞博物館以出土文物與自然標本為藏品,展現出中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面貌。博物館的陳列室內陳列了大量的古人類和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遺物)說明了大約距今5萬年以前“白蓮洞人”已經會縫製衣服、用火和熟食,構成了白蓮洞文化。
白蓮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遺址在人類學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白蓮洞遺址已經成為中外人類學家關注的科研場所、科普課堂和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